“就业优先”背后的民生
2019-04-19张程
张程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将“就业优先”政策作为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驾齐驱的宏观调控政策之一,放在了显要位置加以着重强调。以往就业都是作为一项经济发展目标,但是现在就业不仅是目标,也成为了宏观调控的手段。那么“就业优先”政策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宏观调控能力,能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样调节经济发展周期吗?2019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工具将会增加哪些新变化?
严峻的就业形势
就业问题被着重强调并不是始于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年中和年底召开的两次重要经济工作会议上都将就业列为“六稳”之首。政府如此强调就业问题,一方面体现了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稳就业任务的紧迫性。
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各种企业裁员的新闻就时常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话题。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就业难”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腾讯、阿里巴巴、网易、京东等大型互联网公司先后爆出停止社会招聘,或裁员10%—30%不等的新闻。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政府不得不进行干预。
2018年7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1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稳定和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以就业为底线的宏观调控。同时提出“发展壮大新动能,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等十条指导促进就业的工作意见。
2018年12月5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社保参保企业,可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同时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和贷款贴息等。加大对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政策支持力度。对小微企业当年新招用人员数量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人数25%,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另外,鼓励支持创业就业。鼓励各地加快建设重点群体创业孵化载体,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场地支持、指导服务和政策扶持,根据入驻实体数量、孵化效果和带动就业成效,对创业孵化基地给予一定奖补。
政府在这样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两次把就业问题放在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加以强调,为此还先后发布了两个工作指导意见,并开出实实在在的优惠条件促进和保障就业,这种不寻常的重视背后是就业压力的上升。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发布的《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以来,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自2017年第四季度以来始终保持在1.2以上的高位,且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至2018年第四季度这一比例达到1.27,为近年来的新高,这意味求职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日益上升。
今年3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9年1—2月份的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数据,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1%、5.3%,同比分别上升0.1、0.3个百分点,环比均上升0.2个百分点。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走高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为8.97亿,继续同比减少。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连续7年出现“双降”,7年间减少了2600余万人。劳动力人口减少的同时,中国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却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中国就业人口基数庞大,2018年全国就业人数约7.76亿人,失业率每上升0.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数以十万计的人失去了工作,背后牵连的就是几十万家庭的生计。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放宽了城镇调查失业率的预期目标,从2018年的“5.5%以内”,变为“5.5%左右”。这意味着政府对于失业率大于5.5%的预期值增大了,容忍度也提高了。
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就业背后牵连的是居民收入和家庭收入,而居民收入和家庭收入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高就业压力和低收入预期无疑会限制人们的消费欲望,让大家没有能力消费或不敢消费。
3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9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6.6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2%。同比增长速度继续保持在历史低位。
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就开始逐步转变成消费。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6.2%,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一旦国内消费出现问题那么经济增长速度无疑要受到影响。从这层面来看,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对于稳定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的就业政策
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复杂的失业情况相对应。随着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机器换人”等结构调整对低技能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结构性失业矛盾凸显。此外,供需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也十分突出,每年新加入劳动力市场的总人口中,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就占到了六成左右,如此庞大的劳动力人口供给却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失衡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劳动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正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从2018年年中开始,政府就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对就业市场的调节和干预。2018年年中和年末先后出台了两个工作意见,指导各地区、各部门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今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设想。提出到2022年,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沒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地位。
针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质上就是调整我国的人才供给侧,改变现有教育体系下重视知识型人才而忽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失衡局面。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将就业优先政策放到了宏观政策层面,而且也提出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例如,提出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中的性别和身份歧视;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等。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了两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政策,一是高等职业院校扩招100万人。现在中国高职在校学生1300多万人,每年招生400万人左右,今年要在这个基础上再扩招100万人,并有相关的政策作为保障。二是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这么做,既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提升劳动者的素质。
另外政府部门还将在2018年出台的保障和促进就业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力度稳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在2019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9年将突出重点群体精准施策,加大减负、培训、保障力度。继续降低吸纳就业企业的社保费率;对不裁员、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加大失业保险费返还的力度和幅度;对于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和贷款贴息等。
就业优先政策被纳入宏观调控层面之后,积极的就业政策已经在发力,无论是教育改革,还是鼓励通过创业的方式创造就业岗位,通过保险返还等政策维护就业岗位,通过培训提高职工技能等帮助就业,都已经体现了宏观调控的积极性。
积极的就业政策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例如,各地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应优先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低费率的担保支持,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政策支持力度,所产生的贴息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等。
中国的就业环境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比较困难,但是在积极的政策环境下,积极拥抱变化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人,还是能够享受到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更好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