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留白,构筑“美”的语文课堂
2019-04-19马玲
马玲
摘 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示的舞台。语文学科,更为学生尽情展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大胆表达。为此,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留白”,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从而真正构筑“美”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 留白艺术 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054-01
部分语文教师在安排教学环节的过程中会将其安排得十分紧凑,认为这样就能让学生学得更多。但是事实上过于紧张的学习会让学生的神经始终处于绷紧的状态,反而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了,教学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借鉴美术作品中的留白手法,选择适当的时候在教学中留下空白的时空,给学生咀嚼、回味、吸收的时间。这样学生就能有更多的机会领悟,学习效果会更好。
1 接受美学,实现心灵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地阅读,促使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给学生留下一片和作者心灵沟通的时空。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认为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能发掘出作品更多的意蕴。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促使学生运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去品味作品,尝试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
在指导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散步》时,鼓励学生品读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思考要如何理解“慢慢地、稳稳地”这两个词的含义。学生提出:“是为了让母亲、儿子更好地欣赏美景。” “你们大家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验呢?能否从这种情景中感受到什么呢?”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能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文章的内容。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设置了留白处,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在生活中有没有什么感人的瞬间呢?有人说亲情是一种负担,你如何看待呢?”學生在经过了充分的思考后和作者形成了心灵交流,提出:“亲情是意味着一种责任感,但是却不是一种负担。即使是负担,那也是甜蜜的负担。”还有学生提出:“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责任和负担下逐步发展起来的,而中华文化中的孝道也围绕这一点。”
在教学中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闭目回味,尝试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深刻品味。这样就让课堂产生了留白,看似教学环节并未推进,但是学生却利用这样的留白时间整体回味读过的课文,能基于阅读期待产生更好的阅读效果。
2 提问宜曲,引导思路转弯
学者钱梦龙在研究语文教学时提出“问宜曲”的观点,认为在教学中要少一点直问、散问,多一点能引发学生回味的曲问。我在教学中尝试利用提出曲问的机会来留白,用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路转弯,让学生向着更深刻的方向思考下去。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紫藤萝瀑布》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促使学生从紫藤萝瀑布的外在形象抵达到其核心,感受作品的内蕴呢?在教学中,并没有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作品的主旨,而是采用曲问的方式,让学生从探究作品的词句入手,进而深入到对于文章主旨的领悟。提出问题:“作者在描写紫藤萝瀑布时说:‘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为何作者要用‘流形容紫藤萝瀑布呢?这个‘流字在文章中出现过多次,它有什么特殊的意味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在课堂留白空间中深刻思考。学生首先发现“流”和紫藤萝的形象十分符合,能展现出花的动感。其次,学生发现文中其他几处用到了“流”的地方,如“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的“流”体现了心灵抚慰。最后学生领悟这“流”体现了生命的流动,展现了生命的无止境,这样就和文章的主旨结合到了一起。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提问的留白艺术就是要鼓励学生质疑。我利用提出曲问的机会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的内容,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质疑,产生新的疑问,这些疑问都围绕我提出的主问题展开,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在解决了全部疑问后,学生自然也就能解决我提出的曲问。
3 品味语言,浸入文本意境
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于让学生深入品味语言,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去。一篇优秀的文章不可能是平铺直叙的,必然有着抑扬顿挫的情感变化。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披文入情的方式感受作品的情感,此时可以设置一个留白处,让学生深入思考,促使学生内心产生复杂的心灵体验。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昆明的雨》一文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一种亲切感。在教授这篇文章时,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主品味文章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留白处生生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并提醒学生关注作者所选择的都是一些怎样的细节,这其中是否有什么惊世骇俗的笔墨。学生发现:“这篇文章中展现的情景都是日常性的,不是传奇性的,它们好像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情一样。” “那么作者的语言是否也能体现出这种日常性呢?”学生在更深刻的品味中发现,作者的语言也十分朴素自然,正好能和日常性的细节相互匹配。有学生在最后表达了自己的感悟:“作者所描写的都是凡人身上发生的小事情,当时正是这些小事却体现了一种日常之美,更耐人寻味。”这样学生就利用课堂留白空间深刻品味了作品的语言。
品味语言的“留白”能调节好课堂的气氛,让学生进入到文本的情境中,体会到作者独具匠心之处。这样学生就在静静品味中感受到了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留白本来是艺术作品创作中的常用手法,用有意留下的空白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尝试设置课堂留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回味的时间,让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氛围,品味文章的真味。
参考文献:
[1] 李杰.留下“空白”显现美——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初探[J].中国教师,2009(s2).
[2] 范依琳.刍议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4(1):151-156.
[3] 朱思泽.于无声处,神思飞扬——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刍议[J].新课程,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