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之路:政策与人才兼顾
2019-04-19韩曙
韩曙
背景情况 上海的影视产业是本市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部文化产业中市场份额最大、受众最广。为此,国家和市委市政府都大力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层出不穷,在产业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方面均有体现。随着人民群众收入的增长和消费观念的升级,人们的文化消费升级正在日益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
问题及分析 当前我国影视产业正行驶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是与北美、欧洲一些影视帝国甚至亚洲有些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与巨大的发展空间。再看中国的银幕数,绝对数量可以,相对数量还远远不够。拿北美市场来作为参考,北美市场平均每8000人拥有一块银幕。中国按城镇人口算,是每1.8万人一块银幕;按全国绝对人口算,则是每3万人才有一块银幕。即便我们以北美为基数,也还有至少2—3倍的增量空间,这2—3倍的成长空间,将在未来数年间成为中国影视产业推动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持续发展动力。
建 议 那么,如何推动影视产业促进城市消费升级呢?加快上海影视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是必由之路。改革的首选是内容上面的改革,影视产业需要高品质内容出现,高品质内容的出现归根到底需要新的一代电影人的出现,需要创作人员推陈出新,需要编剧团队代代堆叠。建议如下:
1.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加强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内容与质量的高度统一。影视作品的源头,指的就是剧本,而剧本永远是一剧之本,编剧永远是影视产业的源头。好的剧本需要时间反复打磨,包括采风、写作、反复朗读、斟酌修改,甚至一遍又一遍推翻后重新创作。相关部门应该制定更多的支持政策,扶持优秀的编剧或编剧团队,通过加强和完善编剧创作体系链,体现对剧本创作过程的倾力支持,还可以通过大力扶持优秀的编剧或编剧团队,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
2.进一步强化人才培育。影视艺术类高校的教学质量,要将所培育的影视人才,在基本功与实践力方面有机结合,确保在校期间学有所成。参与影视制作的从业人员,是影视作品质量的直接反映。目前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出现了极端式的断层,部分艺术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是半成品,能直接进入到影视行业的不到总数的10%,其原因归根于诸多教材教辅仍是以广播电视制作为主导。广播电视编导适用于电视栏目制作,并不适用于当下的影视产品消费现状。所以,传统的影视教育想要做供给侧改革,首先必须改变原来以电视业为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从而转为新时期、新形态的综合影视产品上来。其次应当加强理论、实践教育两手抓,为其在真正参与影视行业之前打下扎实基础。
3.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优势与作用。要整合影视产业链上的企业与人才,为创作优秀作品的诞生做好铺垫工作。行业协会应多多组织和开展影视行业相关的学习与培训,加强广大影视从业人才再深造;加强影视行业对最新动态的了解与把握。只有从业人员艺术素质的提升和制作水平的進步,做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才能进一步优化影视产业结构,提高影视产品质量。
4.进一步强化影视项目申报的甄别和管理。影视文化产业在大IP、工业化大制作和明星效应等诸多刺激下,已经进入了物产过剩的局面,量的提升往往伴随着质的下降。为此,要加大“去库存”力度,从源头上减少劣质内容库存积压,避免影视产业产能浪费。备案申报部门的审查力度要加强,从源头入手,择去不良作品,并对其加以明示。鼓励优秀作品的创作,为创作人员提供一个公正、开放的申报平台。
编辑:杨皓1561821092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