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月亮
2019-04-19沈臻懿
沈臻懿
有科学研究发现,远古时期从地球上可以看到两个月亮,但历经碰撞与融合后,人们才看到如今的一个月亮。不过,未来人们可能看到的两个月亮中,除了一个仍然是自然天体的月亮,另一个则将是基于科学技术支撑的“人造月亮”!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某一天当我们入夜后仰望星空,赫然发现头顶上悬挂着两个大小不一的月亮。放眼四周,原先道路两旁遍布的路灯已几乎不见。夜晚道路、广场等地的照明,都依赖于头顶上的第二颗“月亮”。这样的情景,似乎只存在于科幻想象之中。但或许在若干年后,这样的情景将不再是天方夜谭,星空中将有第二甚至第三颗“月亮”出现。与作为自然天体的月球不同的是,这一“人造月亮”技术的问世,将在未来为人类提供新的照明途径。
夜晚照明的新途径:人造月亮
鉴于自然条件下的月光尚不足以完成照明,人类社会的照明设备历经了火把、蜡烛、电灯的不断更迭。不过,电子照明设备照亮夜晚的代价,便是大量电能的消耗。为了节省能源,有科学家脑洞大开,联想到月亮“发光”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人造月亮”技术。该技术尝试利用月球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的原理,通过发射升空能够反射出更亮太阳光的“人造月亮”,从而为人类提供新的照明途径。
据了解,近年来俄罗斯、美国、挪威等国相继提出过有关“人造月亮”的科学假说。由于俄罗斯等国的部分高纬度地区毗邻或处于北极圈内,全年部分时段内都处于漆黑的极夜,常常得不到阳光的照射,为了让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告别过于漫长的黑夜,科学家这才有了如此大胆的创意。俄罗斯科学家曾试图将高反射材料送到太空中,从而得以令太阳光反射至地球上的北极圈地区。按照计划,太空飞船将携带一个由阳光反射镜膜组成的巨型圆盘状太空伞。当飞船到达预定高空后即开始旋转,太空伞则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打开,并将太阳光反射至地球。但在试验时,阳光反射膜被飞船意外伸出的天线所缠绕,无法将反射板打开,在经过数次修正无果后,该试验最终以失败告终。
解密“人造月亮”新技术
当前科学家们正在探索的“人造月亮”新技术,实质是一种能够携带大型空间反射镜的人造照明卫星。太阳、月球与地球三者间的位置关系,使得月球能在地球的阴面对太阳光进行反射,从而照亮地球。由于人造照明卫星的工作原理与作为自然天体的月球相同,故得名为“人造月亮”。
“人造月亮”在科学原理层面,并不十分复杂。搭载了大型空间反射镜的人造照明卫星,可以用来模拟自然环境下的月球,从而将太阳光定向投射到特定的地球范围之内。当然,“人造月亮”的体积要比真正月亮小许多,但相比于直径3476.28千米、距离地球达38.4万千米高空运行的月球对于地球表面的辐射光而言,“人造月亮”预计将设定在距地球500千米以内的低空运行,以确保照明。这一距离所反射的太阳光的强度损失,会远远小于月球。我们都知道,月有阴晴圆缺,自然界中的太阳、月球与地球的位置关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有时明亮的月球部分完全面对地球,有时则是明亮部分的一侧面向地球。这就使得人们看到的月亮会出现阴晴圆缺的变化。但这一情形,在“人造月亮”上并不会出现。当“人造月亮”运行时,人们仰望星空所看到的,将是一颗恒定不变、较为明亮的“星星”,诸如新月、半月、满月的变化并不会存在。
“人造月亮”技术,并不是简单地在照明卫星表面涂满能够反射太阳光的材料即可。“人造月亮”所搭载的反射板,对于技术条件极为严苛。其不仅从材质上需要同时满足“薄”“长”且“结实”这几个特性,更需要在太空中能够顺利打开,并根据设定将太阳光反射到指定的区域范围。这对于“人造月亮”反射光技术的精确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这一新技术,“人造月亮”技术将首先实现发射、进入轨道、打开、照明,再到遥控调整的技术验证。随后,“人造月亮”就将正式踏上太空的新旅程。这一技术将通过卫星发射的方式,将“人造月亮”送上太空。若同时发射三颗“人造月亮”,其打开的大型空间反射镜可以将360度的运行轨道平面予以等分,并实现对同一地区范围内的全覆盖照明。
从本质上来说,“人造月亮”属于一种航天器。按照这一新技术的设计指标,其照明精准度将控制在数十米范围之内。该指标的实现,需要基于对航天器姿态、飞行轨道等问题的精准控制。自航天器问世以来,诸如姿态失去控制、轨道无法维持或者与地面无法联系等问题亦较为常见。普通航天器一旦出现这些故障后,很有可能无法再继续正常运行。但如果运行中的“人造月亮”出现故障后,即有可能导致光反射与照明不再受控,致使某些不应或不需照射到的地区被照亮。这就需要在研发“人造月亮”的同时,全面考虑到照明卫星可能失效的安全隐患。通过安全技术的加载,使得“人造月亮”在出现异常或失效情形时能够及时终止反射太阳光。
“人造月亮”技術的利弊博弈
“人造月亮”技术的兴起,可以对传统夜间路灯照明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但其效用远远不止照明如此简单。据科学家测算,未来“人造月亮”技术所能达到的最大光照强度,将是自然月光强度的八倍左右。其不仅足以为人类社会提供夜晚照明,更可以节省下大量的基础设施能源消耗。“人造月亮”照明的目的,并非是要将地球变成一座“不夜城”。在日照时间相对较短的冬季,人们可以利用“人造月亮”技术的太阳光反射,令黎明适当提前,并适时延长黄昏时分。
倘若地球遇到诸如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事件的侵袭,很可能对灾区的电力基础设施带来直接破坏。“人造月亮”技术的出现,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在灾区进行临时照明,还可以实现光照条件下的救援,最大限度地舒缓受灾民众在黑暗中的不安与恐惧感。
有白天,就有夜晚;有光明,就有黑暗。日夜交替,是千万年来不变的自然规律。“人造月亮”技术的问世,毕竟会影响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故而也有不少人对此表示了忧虑。这些质疑之声认为,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体都有着自己的繁衍生息规律。如果天空中同时出现两个,甚至更多个“月亮”,势必带来光污染甚至是生物钟紊乱的问题,继而对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生存轨迹造成负面影响,干扰其原有正常的繁衍生息规律。相对于动植物而言,人类自身有着更为“强悍”的适应能力,故“人造月亮”对人类群体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
支持“人造月亮”技术的科学家则表示,“人造月亮”技术设定的反射太阳光亮度虽为自然月光的八倍,但光线受到大气运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照射区域的实际光照通常接近夏天黄昏时的亮度。人们在地球上所能直观感受到的“人造月亮”的亮度,基本就相当于普通路灯光照程度的20%左右。此外,“人造月亮”中的调控技术,目的就是为了使太阳光反射做到“精准照射”与“亮度调节”。无论是照明时间,还是光照强度都可以按需调整,光照范围也可精确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因此,“人造月亮”的实际光照并不强烈,适应了夜间活动的动植物也不会受到这一“人造月亮”的过度干扰。
当然,“人造月亮”作为一种新技术的尝试,是否能为社会发展带来福音与便利,或者存在上述人们担忧的隐患,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和验证。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