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效率的几点建议
2019-04-19李小丹
摘 要:应用文写作是一般实用性文体的写作,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使用得都比较频繁,属于现代社会必备基础技能。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应用文写作属于公共基础课范畴,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独立完成应用文写作的能力。本文将从教学现状、人才培养目标、追求信息化教学和学生中心与教师主导四个方面对提高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效率进行分析。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学生主体性 教师主导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015-01
1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
应用文写作属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较为重要的基本交流工具,对于侧重就业和实用性技能培养的高职学生,具备应用文写作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素质。但对于这样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学习氛围枯燥、学生兴趣不浓,教学效率地下等情况。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现状的原有:一方面,应用文写作的功能性较强,且对行文规格、语言要求,不同文中之间要求各不相同,各类文种格式不尽相同,且要求相当严格。这与以往学生接触较多的、发挥空间较大的、随意性较强的文学创作区别很大。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不够扎实,自律性较弱,综合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对更加模式化、要求更高的机械性知识很难产生学习兴趣。且本门课程是低年级新生的基础课程,从实用性角度理解,学生的生活与应用文写作存在剥离疏远的状态,因此感受不到这门使用技能对个人的影响。另一方面,知识点是固定的,传授知识与消化知识的路径却是多种多样的。如何使较为抽象的实用性课程转化为可满足生活需求的实用性技能,如何使学生认识到掌握这项技能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意义,便是承担本门课程教师最紧要的任务。
2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性
学校教育相对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系统建构过程中承担主要责任。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组织者在面对不同学生群体时,应能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导向,做到实事求是、因材施教,这是引导应具备的基本综合能力。
所谓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即是教师明确如何使不同特性的学生适应同样的教育教学环境;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用性技能,进而促进个人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与生活態度,成长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具备基本的交往型实用性技能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标准,如应用文写作属于一般实用性写作文体,学生随着阶段性学习的完成以及个人生存发展的需求,要求具备独立完成应用文写作的能力。这不仅是教育教学任务,还是学生本身应明确的学习目标,更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
3 追求信息化教学的完整性
在教育教学上,虽有“慕课”“微课”和各种类型的网络课程的涌现,但普及程度和条件都不够成熟,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运用仍是少有创新。根据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年-2010年)》文件精神,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结合,不仅是通过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是通过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结构的变革。
传统教学中以教材为主,局限于课堂教学的45分钟,教师讲授、PPT展示示例,课后学生各自完成练习等,这种学生仅在有限的空间内学习教师指定的有限的知识,实践过程难以得到具体指导的模式难以满足课程目标要求的。对于应用文写作的信息化教学,首先教师应以课堂讲练结合的方式为主要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诸如PPT展示、视频分析等手段进行辅助;其次,通过关键知识点的反复讲演,学生互评、正反面实例对比等多种方式方法帮助学生瞄准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学校效果;再次,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前将不同应用文类型的范例、学习重点和难点以及自我检测题目等可自学的内容分门别类建成不同的“数据库”,以方便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及时吸收知识的学生课后进行自学或查阅。
对于一个合格的引导者,无论是教材还是互联网都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将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内化和输出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探究,不受时间和场地局限的开放式学习理念,才能真正体现信息化教学的意义。教师根据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内容,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提高个人学习效率,进而达到掌握实用性技能的最终目的。
4 把握学生为中心与教师为主导的准确性
20世纪90年代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并不相矛盾,二者还应属于亲密无间的交融关系。
教学的问题即是教师如何去教,学生怎么去学的问题。无论是教还是学的活动过程,都有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存在。面对当下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情况,教师应明确个人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的位置,明确学生的中心地位和教师的主导的关系,明确作为一个引导者、指路人,应该以自身丰富的生活与学习经验给与学生学会学习的指导,以个人全面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给予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帮助的作用。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但不同个体接受水平与能力各有差异。为此,要求教师不仅应专业技能过硬,能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专业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整体状态的关注及其心理活动的掌握,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自我并找到适合个人的学习法门。这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7-15.
[2] 吴佩如.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8(21):114-115.
[3] 谭永平,黄敏玲.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 中国成人教育,2011,(6).
[4] 谭芳.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对策[J].文学教育,2018,(21):114-115.
作者简介:李小丹(1991-),女,汉族,海南省澄迈县人,海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文学学士,教员,从事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