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婚恋观

2019-04-19周冰龚梦情程永德

神州·下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马斯洛婚恋观傲慢与偏见

周冰 龚梦情 程永德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她以女性的独特视角编织了四对年轻人不同的爱情婚姻故事,本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学说为角度,解读为:以生理冲动为基础建构的婚姻、以纯粹物质为基础建构的婚姻、以人格为基础建构的婚姻、以真爱为基础建构的婚姻。

关键词:马斯洛;婚恋观;傲慢与偏见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财产与土地只能由男性继承,女性无经济来源也不能接受教育,在家庭和婚姻关系中只能沦为附属品。这使得她们把自己一生的幸福都寄托在“找到一位有钱男士”的身上。此社会现象在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当中得到了生动的刻画,同时作者也试图传达婚姻必定基于真爱,但物质条件也不可或缺的婚姻观。这对于当今年轻人来说依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学说,他将人类的需求按照阶梯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无条件选择,只为满足性;安全需求——满足物质的最低生活条件;社会需求——寻求爱情、归属感;尊重的需求——受到尊重与肯定;自我实现的需求——追求感情上的共鸣,实现自我价值。前四层需要称为基本需要,这是人的生理或心理上的缺失而导致的,是生存所必需的。后一层次的需要被称为成长需要,非生存所必需,也并非人人都具有,但是对于人们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理论,可以解读《傲慢与偏见》中莉迪亚、夏洛蒂、简和伊丽莎白四人作出不同婚姻抉择的根本原因。

1、从生理上的需要分析作品中的婚恋观:莉迪亚和韦翰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学说的第一阶段,个体只为满足最基本的需要,人的需求单一化,局限在低层次的、原始的欲望当中,而很难与那些高层次的理想、自尊、价值和自我实现相联系。在小说中,“莉迪亚天性好动,有些不知分寸,15岁的年纪便颇有几分浪荡的风情。她对穿着红色制服的军官们有着难以抵抗的诱惑力”“在莉迪亚的想象中,只要到白利屯去一次,人间天上的幸福都会获得。她幻想着在那华丽的浴场附近,一条条街道上都挤满了军官。她幻想着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素昧生平的军官,都对她献殷勤”。于莉迪亚而言,风度翩翩谈吐有礼的军官们,既可以满足她基本的生理冲动和欲望,也可以满足少女的虚荣心。她没有受过教育,对于婚姻的追求仅仅停留在得到单纯性欲的满足。于是她选择了韦翰,一个可以与之寻欢作乐的男人。

2、从安全上的需要分析作品中的婚恋观:夏洛蒂和柯林斯

自从夏洛蒂的父亲不再经商,她家便过上了入不敷出的日子。并且夏洛蒂还有个弟弟,因此她出嫁时不能得到任何财产。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同样,对于夏洛蒂来说,结婚才是她的一贯目标。“你知道我不是个罗曼谛克的人,我决不是那样的人。我只希望有一个舒舒服服的家。”在她看来,“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算为她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这个“储藏室”为她提供了“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依赖、免受危险等”的庇护所,满足了她最现实也是最高的需要—家庭安全需要。在成为牧师妻子后,她的日常无趣而平淡,却足够安稳。在这个“有组织,有秩序”的小家庭里,不会发生“危险”,她的安全可以得到保障,也有人可以依赖。因此夏洛蒂选择柯林斯就不难理解了。

3、从尊重的需要分析作品中的婚恋观:简和宾利

简·贝纳特,温柔善良,举止优雅,性情相比伊丽莎白更为冷静,感情不那么外露,性格也不算开朗。这就注定了她在爱情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伦敦之行虽然毫无结果,她却没有自怨自艾,执着于去确认宾利的态度,而是尊重了她以为的宾利的选择。她的追求毫无疑问是高于莉迪亚和夏洛蒂的,但是缺乏自我肯定。她的那份自尊自愛使她不局限于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尊重需要,即能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以及自己对自我价值肯定的需要,如名誉、尊严、自信、自尊等。但那些始终把男人当成改善生活的工具的女人,她们永远无法满足双方这个层次的需要。

4、从自我实现的需要分析作品中的婚恋观:伊丽莎白和达西

伊丽莎白独立,自信,向往真挚的爱情。“青年人一旦爱上了什么人,决不会因为暂时没有钱就肯撒手。”在面对达西的姨妈质问时,伊丽莎白反击道,“我也是绅士的女儿,我们旗鼓相当。”可见她不屈于权贵,向往平等与自由婚姻。柯林斯向其求婚时,她直接拒绝了。达西第一次求婚时她又因达西的傲慢及其对家人的成见拒绝了他。对她来说,缺乏尊重的婚姻同样是不予考虑的。后来,达西在彭勃利庄园与伊丽莎白相遇,一改之前的傲慢,学会了尊重她,二人才因互相吸引、各自独立的意愿结合在一起。这种爱情实现了人最高层次的需求,然而多数人都很难达到,或者仅能触之皮毛。对于婚姻伴侣而言,如果说第四层次是“虽然我不认同你的理念,但我尊重你的做法”,而到了这一层次,大概就是“你懂得我是什么人,你就爱这样的人,而我恰恰正是这样的人”。

纵观这四对截然不同的婚恋模式,她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各自的性格导致了每个人在面对婚姻时需求上的差异。肤浅如莉迪亚,她的需求与韦翰的风流一拍即合,对婚姻又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二人称不上真正的爱情。夏洛蒂式的婚姻是出于物质和家庭安全的需要,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这种婚姻模式也是对当时婚姻关系最真实的反映。对于简和伊丽莎白而言,二人都实现了人的基本需要——生理,安全和尊重需要,而伊丽莎白的自尊自信使她达到了自我实现需要的层次。如果说夏洛蒂式婚姻是生活中现实主义的写照,那么伊丽莎白的便是理想主义。它被文学赋予了一份浪漫主义色彩,其生命力也间接印证了,无论是婚姻还是生活,人们都更愿意追求基本需要和自我成长需要的契合与升华。

参考文献:

[1](英)简·奥斯丁著.(1980).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季念.婚恋的追求与需要的层次——《傲慢与偏见》中婚恋观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解读.(2004).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96-99

指导老师:黄胜兰

猜你喜欢

马斯洛婚恋观傲慢与偏见
马斯洛需要理论指引下双维分级护理模式对老年晚期肿瘤患者的影响分析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敲石工人的话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韩剧传递的婚恋观及其对女大学生影响的伦理思考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
The Analysis of Scarlett’s marriage view based on Freud’s Theory of Personality
90后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