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体验与隐喻
——视觉艺术从叙事性到观念性的探索
2019-04-19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黄海蓉
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 | 黄海蓉
作为一名当代艺术家,应该能针对生命的不同时段,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变化,及时调整自我的视觉思考方略,以自我的视觉精神探求去对应激变的社会发展现实。因此,“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是我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寻觅的东西。艺术家的视觉叙事风格不可避免地会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转型发生着密切关联。对于长期坚持艺术创作的人来说,时常需要变换自己的视觉风格。我作品的视觉图像世界历经从青春叙事的激情,到社会叙事的深入,再到生命叙事中对生命这个终极文化命题的关注,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希望通过一次次、一步步地尝试与探索,能令阅读者透过作品的视觉讲述,体察和感知对当代社会、人性以及生命的思考和洞察性表达。
洞悉肌肤的表情
人体肌肤无疑是人类隐藏的另一种表情,肌肤对于物质的触碰或人的心理对于肌肤的映射,都极其敏感也难于伪装。正是基于这种表情的探析,我以《渍》展露环境污染对于人类身心的戕害、以令人窒息的《呼吸》(图1)来模拟现代化物质生活所剥夺的人的精神情感、以盛夏深夜人们在江河蜉游的《城市向左》来揭示深夜人们坦裸精神的某种真实、以虚幻迷离的城市夜景的《倾城》来表现社会不断制造出的各种荒诞虚幻、迷情魅惑。在这些系列作品里,不乏对城市之夜的描绘,不乏对人在深夜生出的各种虚妄世界的描写,而这些都是以肌肤之感来触摸与感受这个社会的。
在《呼吸》系列中,图像中多元的题材逐渐被单体的人像所取代,视觉表达简洁而纯粹,但依然传达出的是一种生命的脆弱及生存空间逼仄的境遇,病态中的困惑与困境,难以呼吸甚或无法呼吸的危险的即将来临。这其实是对于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特别是中国历经改革开放,在迈向现代性的过程中,既不能回避又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但个体由于力量微弱,虽然能洞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转型所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的被破坏和生活方式及艺术表达方式的变化,但唯有回归画布与色彩间,才可以奔放激情,放飞想象,以自我的真诚表达,去对应这个飞速变化的社会现实。对于初入社会的那个阶段而言,我针对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追问,运用女性的身体作为揭示社会问题的载体与语言,对那些在窒息之中的女性肌肤、肢体与面庞所发生的形变而折射出的精神心理的体验性进行了细微的描写。被置入虚拟情境的女性身体,让人们感受到生命存在于零界点上的某种搏命挣扎;在深水里面呈焦虑的面孔,让人洞悉自我而私密的精神表情。
从2006 — 2010年间,我延续了水中肌肤表情的视觉样式,换之以《形象消费》(图2)进行表达的方式与观念性思考。这是对消费社会的一种刻骨铭心的体验与经验,因而又有着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社会的向前发展,观念形态更新,全球资本一体化所带来的超级消费,物质过剩,精神空虚所带来的是社会普遍存在着的对消费的奢靡的表达,身体可以用来消费,青春可以用来消费,哪还有什么不能消费呢?其实在消费的背后,仍流露出的是一种孤寂的茫然,虚空与对已逝青春的留恋。
欲望与虚妄的场域
从日常视觉形象的叙述到非日常视觉经验的隐喻,是绘画从叙事到观念最鲜明的特征,视觉艺术应该能反映出艺术家本人对于社会问题敏感的把握、感知和体察。《在路上》(图3)、《食疗》(图4)及《智能时代》(图5),这三张图像以虚拟情境来洞悉物质消费对于人们精神心理的侵蚀与消磨,可以说是我的作品从青春叙事向社会叙事的转折性作品。
当智能手机普遍,微信微博流行,互联网+、云端、人工智能、工业4.0、第四次工业浪潮来袭,社会巨变,带来的不仅仅是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和艺术表达方式的变化,更是对于置身于这个不断人工智能化时代所带来的一种思考。颜色的单纯、纯净,有着一种面向未来的隐喻。平板电脑的时尚与先锋,独特的叠加式的重复构图,别样的视觉图景传达出对当代社会的深层思考。《智能时代》揭示了新的当代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一个无形的看不见的逼仄空间,我们与这个世界的交流是通过电脑与网络实现的,这个看似智能的时代其实是把人装入盒子里进行虚拟生活,在某种意义上也剥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面对面的亲密接触。这幅作品刻画的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形象,而是对我们所处的智能时代进行想象性的模拟与虚构,是从日常叙事转向某种绘画观念的探索。
《在路上》延续着青春叙事的狂野与激情,而《食疗》是对《形象消费》的深度挖掘,前后形成视觉叙事的连续性和上下文关系。是什么让我们今天的生活如此奢靡,是什么令我们的日常必须以《食疗》为一种疗伤的方法,弥漫其间的亦或说隐匿在图像背后的恰恰是一个病态现实和病态的社会。这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过程所必然出现的社会问题。在诸多社会问题面前,以自我清醒的思考和表达,直指这种现实与存在的虚妄、虚幻与虚空,其实维系人们精神理想的支柱与观念在这代人上很难寻觅。理想的失落,信仰的缺失,社会普遍弥漫着的焦虑的生存体验,焦虑的生存现实,必然导致诸多欲望。而欲望的不满足,亦导致人们焦虑的等待和病态的发展。在社会叙事表达中,我企图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挖掘的表达,体现出人文关怀。
真切的体验与生命的咏叹
以虚拟形象的非真实性来表达真实体验,正是架上绘画最典型的当代性表征。这里,不仅要求画家具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而且要求画家能够将真实的生命体验有效地转换为视觉图像。
出于生物界所赋予的特殊使命,女性作为繁衍的执行者,在孕育生命的过程中,必然更容易被生命的力量所撼动。与此同时,身边的亲人面临衰老与病痛,在岁月的逼迫中日渐虚弱。这种撼动继而变得愈加强烈:产房与太平间只有一步之遥,每个生命,都饱含着“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的悲怆,同时也面临着“三万六十日,夜夜当秉烛”的紧迫。
图1 呼吸NO.7 布面油画 114cm×146cm 2003黄海蓉
图2 形象消费 No.3 布面油画 116cm×156cm 2006黄海蓉
图3 在路上 布面油画180cm×120cm 2004 黄海蓉
图4 食疗 布面油画 125cm×195cm 2009 黄海蓉
图5 智能时代 布面油画195cm×125cm 2014 黄海蓉
存在与虚无是世人一直在追问的话题,生命是物质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形式。生命是一次性的消费品,是一张单程车票。这就引发了每个人是活在当下还是活在别处的思考。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物种的延续、变迁和进步,当一切都不存在时,时间仍然存在。时间如同指缝中的细沙,你越想抓紧时,它流逝得越快。活着是因为拥有一片空间和一段时光。对时间占有的密度,决定人的生命质量;对空间占有的大小,决定人类生命的力量。
冬日萧瑟衰败的大地上,草木干燥的纤维在焰心中央狂舞,火苗扭动着柔软的肢体冲天而去,爆发出势不可挡的怒吼,抑或是对生命最后的吟唱。火焰呼啸着,在空中极力求索,毅然舍我而去,直至化为袅袅青烟下的尘埃。久久地肃穆凝视,我被它一去不返的决心和力量所震撼,也为它粉身碎骨的壮烈和慷慨而黯然。火光映袭下,我居然泪流满面……这场景有种痛彻的伤感,似安塞姆·基弗那些幻想的大风景,给人以劫痛之后的悲彻与沉静。
是时候在现实与幻象之间直抒胸臆,透视关于更加深邃的生命的本质、人性等多元化的哲理疑问,用自己擅长的油画语言,追问生命存在的终极形式,使生命闪现出冷峻而又高贵的华彩。“生命叙事”系列作品寥寥出现的人物,没有服装,没有身份,是最基础的人。这里,既有对逝者的追念,又有对新生的喝彩;既是对生命肃然的敬畏,又是对宏观世界和微观心理的描述与思考。当生与死几近并置时,希望观者能感知到生的光辉和死的永恒。
泰戈尔说过:“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幸有日月轮回,四季交替,当寒冬过去,春风如期唤醒泥土中的那一抹新绿,它们在前世灰烬的滋养下,以同样势不可挡的速度急剧生长、扩张,很快占领了整个夏季。生命如此轮回,永不停息。生命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多变样式,时而宏大,时而细微;自然界的生命,和谐而又残酷,平静而又顽强,短暂又不朽,多元又简洁,这就是人类为之欢呼的理由。
作为一种体验性的精神探索,在探索都市社会的深层问题上,我尝试积极地汲取图像语言,通过巧妙地转换制造出令人熟悉却又无不充满欲望与虚妄的场域,能让人既沉浸其中也省思其外;试图以图像的真实来模糊真实与虚幻之间的距离、混淆造型形象与图像形象之间的差异,让人没有隔膜地进入画面的虚拟场景,从而完成从视觉观看到心理体验的转换;同时,也不自觉地以女性特有的敏锐视角切入当代社会物质与精神、生与死这个有关人类生存与生命的哲学本题:肌肤的敏感与脆弱和草灰的轻浮与幻灭,在生命的体验上都无可争辩地具有着某种同一性,这既是欲望的体验也是生命的咏叹。
逝者如斯夫,唯有珍惜拥有的那一片空间,那一段时间。每个人都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的某种期待,但无论你智慧或是愚钝,世故或是洞彻,都应当时常放慢脚步,充当那名倚卧于尘土的听涛者,去拾回初心,接受宽容大地的庇护和抚慰,洗尽铅华和处世不惊即是一种宁静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