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武为昌, 鄂州故事岂只是三国

2019-04-18

党员生活 2019年4期
关键词:武昌鱼鄂州市鄂州

深埋于地下的六朝“武昌城”

出武汉东,沿汉鄂高速行驶不到一小时便可到达鄂州市。踏访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鄂州博物馆。这里用很多实物记录着鄂州历史沙漏中的闪光点。

鄂州市文物局资深顾问丁堂华向记者介绍,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鄂州便是人类重要的活动地之一。

但鄂州人最引以为豪的,则是三国时期东吴吴主孙权在这里称帝筑城建都,鄂州人称之为“六朝武昌城”。

赤壁大战以后,湖北荆州成了孙权与刘备争夺的焦点。在重占荆州驻扎公安两年之后,孙权于公元221年的农历4月便率军把统治中心迁到了当年的鄂县,如今的鄂州。

来到鄂州后,孙权雄心勃勃地取“以武而昌”之义,将鄂县改名为“武昌”。公元221年,孙权拉开了修筑武昌城的序幕。武昌城便成为三国初年孙权称吴王时的王都(公元221—公元228年),故称“吴都”,是东吴早期的政治中心。公元229年4月孙权称帝于此,不久还都建业,但仍将其作为“西都”直讫吴亡(公元280年)。两晋南朝时期,这里仍是郡治所在地,尤在东晋前期,其军事地位异常重要,是捍卫首都建康的中游重镇。东吴立国近60年,鄂州作为其国都和陪都,先后达45年之久,历经六朝。

建国后,经过考古专家多次调查、勘探,确认吴王城遗址在今鄂州市鄂城区凤凰街道百子畈一带。该城为东西较长、南北偏窄的近长方形城池。据文献记载,吴王城“有五门,各以所向为名,唯西角一门,谓之流津,北临大江。”

据考证,鄂州吴王城遗址距今1700多年,是三国六朝时期已经确知的、年代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具有较高的考古和历史价值。如今,吴王城遗址已被列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现部分城垣遗迹尚保留于地面。江滩上发现九处汉末三国时期排列有序的井窖遗迹。著名六朝考古专家蒋赞初教授推测:其性质可能与曹魏邺城西北角铜雀台之下贮藏物质用的井窖相类似。但整个吴王城主体部分依然深埋于地下,等待揭秘的时机。

在昔年吴王城的地面上,鄂州人只能凭着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史书记载和文化想象,追寻吴王城渐行渐远的历史背影,不仅保留着当年濠口、濠塘等历史地名,还建起了仿古的“吴都古肆”。

长江之滨形成的独特三国文化

踏访的第二站,我们来到了鄂州的西山。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6回提到鄂州(武昌)。鄂州的西山(樊山)、樊口、三江口、南屏山等地名在书中多次出现。据记载,西山滨江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1700多年前吴王孙权讲武修文、游猎宴饮、避暑郊天之所。

在鄂州西山风景区工作了近30年的资深导游谈莉娟对这里的三国文化遗存如数家珍。如“吴王避暑宫”“试剑石”“庞统读书处”等。但是这些遗存大多是后人根据史料对照推测而来,很多已经过多次重建,原始遗迹已无从可考。

伴着淅淅沥沥的春雨,我们登上了西山上的武昌楼。武昌楼是鄂州市城区最高的地方。谈莉娟介绍说:“武昌楼原址是三国时期的望楼,用来做军事瞭望之用的。”如今重修的武昌楼是外三内五的结构,楼高30米,五楼壁上刊有前文化部部长王蒙写下的《武昌楼记》。

站在武昌楼上,眺望长江,远山近水,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长江边,长江大保护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修建中。长江与梁子湖两水在樊口的交汇处泾渭分明清晰可见。这里是著名的武昌鱼回流基地,唐代诗人岑参有“秋来倍忆武昌鱼”的吟唱,元代诗人马祖常更有“南游莫忘武昌鱼”的雅韵。一代伟人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著名诗句更让武昌鱼蜚声海内外。

据了解,虽然西山上的遗存并非古迹,但鄂州境内先后发掘、清理三国六朝时期的砖室古墓葬数以千计,出土这个时期的陶瓷器、銅器、兵器、金银器、漆木器、玉石器等文物近万件之多,是全国三国六朝考古资料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三国文化也对鄂州的影响深远。近几年,鄂州市城市建设中处处彰显三国元素。西山吴王避暑宫、鄂州博物馆、孙权广场、观音阁公园、武昌门等“一线穿珠”,形成了景观独特的三国吴都旅游风光带。

古铜镜之乡见证的千年繁荣

据介绍,从汉三国六朝,鄂州便进入了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当时的鄂州不仅是东吴都城所在,而且是绾毂四方的枢纽。由这里往西、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海外商人纷纷前来拜谒孙权,互赠礼物;往东,这里所产的铜镜,源源不断输送至日本;往北,中原地区的高僧大德结伴来此,潜心译经,弘扬佛法。

特别是鄂州铜镜在中国乃至世界久负盛名,是著名的“古铜镜之乡”。丁堂华介绍:现鄂州市博物馆馆藏(不计民间收藏数量)战国、两汉至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青铜镜有600余面,其数量接近10个省文博单位收藏的总和。以鄂州铜镜为载体的铜镜文化,在中国铜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自商周以来,随着青铜镜铸造业的兴起和发展,鄂州以其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而成为中国古代的铜镜铸造中心。经考古调查发现,鄂州有汀祖铜灶、泽林小铜山、西山铁矿、东沟六十等古矿冶遗存。宋代苏轼《樊山记》云:“山有洞穴,土紫色,可以磨镜。”可见鄂州自古以来备具丰富的铜镜铸造资源。而鄂州从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铜镜,东汉时期,铜镜数量猛增,并且也有当地的文化特色,说明鄂州在公元1世纪以后的东汉中期可能就开始形成铸镜中心。

记者在鄂州博物馆看到,馆藏的600多面古铜镜中,以“破镜重圆”的古镜最为动人。鄂州市博物馆原副馆长熊亚云老人,早在1956年就参加了武汉到大冶的铁路沿线的考古工作,考古队在现在的鄂州市华容镇周汤村发现两座古墓。两座墓相距约10米,分别出土了三国时的古铜镜各半块,后来将两块破镜拼起来,发现两块破镜完全吻合。据推测,两块墓地的主人生前是夫妻,后人在两位老人死亡埋葬时,各埋了半块摔破的镜子,意思是希望死后到天国也能破镜重圆。

如今为了传承“古铜镜之乡”古老的工艺,鄂州博物馆的铜镜范铸法复原、复制已经进入全国领先行列。

猜你喜欢

武昌鱼鄂州市鄂州
老年岁月乐无涯—湖北省鄂州老年大学校歌
武汉至阳新高速公路鄂州段项目获批
何须不食武昌鱼
股权争夺大战正酣 资本争食能否令武昌鱼“咸鱼翻生”
建政、救亡与启蒙:再论鄂州约法之人权条款
鄂州市金刚石工具行业协会成立及交流大会胜利召开
春风吹来尽芳菲——鄂州市审计局开展“全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纪实
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产权改革同步推进长效机制的构建——以鄂州市为例
春风吹来尽芳菲——鄂州市审计局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单位”创建活动
湖北鄂州拟投41亿元建市政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