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在还原历史的真实

2019-04-18徐慰侬

世纪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汇报复旦伤痕

徐慰侬

2018年7月间,散文作家孙小琪告诉我,她应《世纪》杂志之约,正在撰写有关小说《伤痕》的文章。孙小琪当年是复旦中文系高年级学生,正是她向《文汇报》推荐刊登一年级新生卢新华写的这篇小说。如今在《伤痕》发表40周年之际,撰文回忆这件富有历史意义的事,我对此表示十分期待。我还对她说:巧了,我也正打算写一写有关《伤痕》问世的故事呢!

孙小琪写的《我推荐小说〈伤痕〉发表前后》一文,主要说的是:以她“文革”中的亲身经历,对这篇作品主人公的遭遇感同身受,从而想到要向她熟悉的《文汇报》记者钟锡知推荐发表;小说刊登后,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以及她应《文汇报》之约撰写了评论文章;还有卢新华写这篇小说的心路历程等。她的文章写得细腻、翔实,富有真情实感,打动了众多读者,赢得了好评,我非常高兴。

再说我的拙作《从复旦墙报到〈文汇报〉——小说〈伤痕〉问世的故事》,则着重叙述了《文汇报》拿到小说稿后,如何使之得以公开发表这一段重要史实。由于主要当事人、时任《文汇报》文艺部负责人钟锡知对自己做出的努力始终低调,他写的有關回忆文章,只是刊登在内部刊物和专业报纸上,因而我现在写的这篇文章是将当年文汇报人为发表这篇小说所经历的种种不寻常的事,首次公之于众。此文刊登在《上海滩》杂志2018年第10期,有多家网站转载。

可以说,小琪和我写的这两篇文章,在内容上是“无缝链接”、相互印证,把发表小说《伤痕》的始末,真实、完整地呈现给了读者。新闻界的许多朋友和我复旦新闻系的一些校友,看了先后发表的两篇文章后,认为这样就能让读者知道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小说《伤痕》得以公开发表,既有推荐者的贡献,更有《文汇报》有识之士的新闻敏感和敢冒风险,勇于担当。而《文汇报》的一些老同志还认为这两篇文章的最可贵之处是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因为这些年来,有少数几个人在发表《伤痕》这件事情上制造谎言混淆视听。现在呈现了这段真实的历史,以正视听,谎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作者为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资深记者)

猜你喜欢

文汇报复旦伤痕
灯自己是伤痕 [外一首]
在复旦,忠于理想,热泪盈眶
A hole in the board
复旦、上海交大两校探索人才选拔重要节点
大画微博
复旦目标:本科录取全部通过自主招生选拔
青年革命诗抄/怒斥《文汇报》读3月25日《文汇报》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