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不泯 艺术长青
2019-04-18郝铁川
郝铁川
海上名家 驾鹤仙去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文联终身成就书法家、上海市文联第七届和第八届荣誉委员、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杂志资深编辑、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和金石篆刻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承人高式熊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月25日4时50分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逝世,享年98岁。弥留之际的高老,曾用力握了一下我的手,然后就无力地软软地松开了;他用力地向我说了一句话,因为他戴着呼吸罩,我无法听清他说的是什么。但凭这几年的知心交往,我知道他想说的是“谢谢,后事多关心”。果不其然,高老驾鹤西去后,她的女儿高定珠女士就对我说,根据高老的遗愿,追悼会希望文史馆来主办,悼词由我来致。作为忘年交,作为一直追求“人生最终要活出个情字”的我,没有任何理由拒绝高老的要求,这或许是我能为他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三年前高老就被查出肺癌缠身,我们都善意地瞒着年逾九旬的他,为了转移他的疼痛视线,都不阻止他参加大量的社会公益活动,也不劝止他访客会友。更没有告诉他,他的儿子先他两个月因交通事故而不幸遇难。因为他坚信冬虫夏草的效能,我到处动员一些企业家和收藏家去买高老的书法作品,平日高老把自己的书法视为社会公共产品,别人有求,他便无偿赠送,因此,大量作品散落人间,影响了“物以稀为贵”的市场价格。所以,只能以“薄利多销”的方式经营他的作品,换取一些现金去买昂贵的冬虫夏草。前年他获得中国书法终身成就奖之后,我劝他收回原来没有讲明是赠送还是存放的挂在某些机构的书法作品,他说“算了吧,给社会吧”。
父子两代文史馆馆员
高老不算官二代、富二代,但却是 “贵二代”,即:贵族的第二代。其父高振霄(1877—1956)先生,字云麓,别名闲云,号洞天真逸。前清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赏加侍讲衔。著有《史发微》等,民国以后,从袁世凯、段祺瑞当政,到汪精卫伪政权,无数政客曾经千方百计引诱、拉拢他附随效力,均被其严词拒绝。他带着家眷离开京城,最后到上海定居,以教授书法、卖字为生。他书法四体都能,魏碑体最有功力。1932年开始画墨梅,署名老顽、顽头陀。作画必自题一绝,久之,汇成《梅花诗五百首》,诗稿手写本10本。名其居室曰“云在堂”,是上海三四十年代著名书法家。1952年的一天,他应邀参加由上海市委统战部周而复副部长主持的座谈会,陈毅市长到会热情洋溢地讲话。晚宴时高振霄先生被安排在主桌上,陈毅市长亲切地对他说:您是翰林太史高振霄先生,我了解您的为人,知识渊博,为人耿直,是个好先生。1953年陈毅市长聘他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第一批馆员, 1956年高振霄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0岁。
高式熊先生,名廷肃,号羽弓,宁波鄞县人,1921年出生。我称高式熊先生为贵族的后代,所用的“贵族”非指腐败没落的贵族,更非指他如清朝八旗子弟之流。我这里所言的贵族,是指相对于那些没有教养、匪气十足的暴发户来说,高式熊先生保持了中国传统士大夫那种来自书香门第的儒雅、脱俗、清气、淡定、多才、多艺,富有情趣幽默。贵族的把玩喜好在他身上体现良多。他见到什么新东西,就爱去琢磨、摆弄它。他会吹萨克斯管,一曲“回家”让无数人动容;他会玩照相机,因为长相酷似“老外”,总被人误认为是个外国记者。出国过安检时,总被安检人员引到“外国人安检通道”。也因为他相貌独特,所以常常不用化妆,就到许多电影、电视剧里客串一个“外国人”角色。文化意义上的贵族是文化“世家”一代代累积起来的历史资产,是“贵”字的根源,当代理解世家概念的人不多了,偶尔听到某人出身于“音乐世家”“戏剧世家”,许多人眼里泛起的是种陌生的崇敬感。 “世家”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豪富,人们更看重的是存折上的数额,而非文化上的气蕴。然而,这令人悲,还是喜呢?
高式熊先生幼承庭训,9岁习读“四书五经”,书法从10岁到30岁写了20年的欧阳询《九成宫》《皇甫君碑》,后又写褚遂良的《孟法师碑》、柳公权的《玄秘塔》,小楷写赵孟頫,行书临《圣教序》,隶书临汉人的《礼器碑》《张迁碑》。10岁起摹写许慎《说文解字》四通,以晓字学之源流。后又临摹了《石鼓》《峄山碑》《泰山碑》等篆书字帖。在其父的言传心授下,他的书法出规入矩、端雅大方。临池之勤数十年如一日,正、草、隶、篆、行皆能挥就,篆书尤精。
高老16岁开始自学篆刻,后来亲获海上名家赵叔孺、王福庵、张鲁庵等前辈的悉心指点。1947年,27岁的高式熊加入西泠印社,成为当时最年轻社员之一。
1956年高老进入上海电影机械厂当电讯工,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同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61年在该厂党总支和工会的支持下,成立了业余书法篆刻研究小组,高式熊先生尽己所能,熱心辅导,篆刻研究小组成果丰硕。十年动乱中,高式熊先生受到不公待遇,但他志存高远,在逆境中快速掌握了翻砂车间的工作技能,成为生产能手,受到了大家的尊重。1972年11月上海电影机械厂专门召开大会为高式熊平反。1978年高式熊先生调到上海书画出版社担任《书法》杂志篆刻编辑,他尽心尽责编辑出版书法篆刻普及读物,为书画社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至1981年退休。1990年被市政府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高式熊先生阅尽沧桑,浸染一生翰墨岁月,成就斐然。他在书法、篆刻创作及印学研究方面具有很高造诣,堪称是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正脉传人。他的书法出规入矩、端雅大方,正、草、隶、篆、行皆能,篆书尤精,融诸家之长,成自家之风格。其书风印风,以赵叔孺、王福庵为根基,一笔一画,一刀一刻,由技入道,以“无我”姿态达“有我”之境界。几十年来,他潜心书艺,心境超然,远离尘嚣,人书俱老。在当代书坛,其为人治艺,艺德兼修,为年轻一代书家树立了典范。
高式熊先生继承了高振霄先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家风。1941年至1953年间,高式熊以10余年的精力为张鲁庵整理、编纂了《张鲁庵所藏印谱目录》一册4卷。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下,高式熊为保护张鲁庵先生捐献的珍贵文物,运送西泠印社保存,作出了鲜为人知的默默贡献。十年动乱中,这批资料文物得到西泠印社的保护,使之丝毫没有损失。1945年,年方24岁的高式熊就汇辑了他数年耕石佳作《篆刻存景》一册。1947年高式熊加入西泠印社,那年又完成了《西泠印社同人印传》4册,搜集编撰了西泠印社社员社友等210人的略传,考证和揭示了许多已被埋没的和鲜为人知的印学史料。1961年加入上海市书法篆刻研究会。他的书法篆刻作品被海内外多家博物馆所收藏,并多次应邀出访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举办书法展览,进行艺术交流。出版有《式熊印稿》等众多书籍。他是少有的博采众长的“大玩家”。他是西洋音乐发烧友,会吉他等乐器。他酷爱评弹,还是个摄影迷,收藏各类相机。高老家的客厅里,挂着多幅高老的摄影作品。
高振霄、高式熊父子两代都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他们对上海市文史馆怀有深厚的感情。高式熊先生1990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后,非常关心和支持文史研究馆的各项书画活动,每当文史馆组织举办书画展、出版画册时,他总是精心创作,积极参与。2015年,文史馆举办“爱国·和谐”朵云轩杯首届全国青年篆刻艺术选展,高式熊先生作为评委亲临会场遴选作品,参加考评活动,与青年选手亲切交流,成为篆刻界一段佳话。这一年他还为文史研究馆集体创作的《上海赋》精心书写隶书书法作品,与另外三位馆员作品汇集成《上海赋》四体书法集出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近几年,高式熊先生依然笔耕不辍,每逢文史馆主办书画展览,他都以新作参展,其旺盛创作力令人钦佩。2016年,高式熊先生看到《中国书法报》正举办“书写中国·‘习近平用典主题临写活动”,他不顾疾病缠身,连夜挥毫书写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投稿,表达自己对“文化自信”的深刻理解,为此多次在微信评选平台上获得最高人气。
这两年,高式熊先生还与文史研究馆倾心合作,为《高振霄师友书信集》整理工作尽心出力。2018年初,文史馆与东方卫视中心联合制作的人物专题节目《海上名家——上海文史馆馆员系列》,在上海电视台人文艺术频道及东方卫视播出,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在片中我们看到了高式熊先生对于艺术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在求索路上不为人知的艰辛,他已然成为一种“时代坐标”,成为当下国人效仿的榜样。让我们看到他独特的人文精神,展现了“海上名家”的风范。
高风亮节 长留人间
高式熊先生一生淡泊名利,重情薄利,公正宽厚,为人谦逊热诚,是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在他心中,书法篆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也是他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他牢记父亲谆谆教诲:一是要学会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骨气。做事首先要想想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不利于国民的事绝对不能做。二是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不受外界不良影响和侵蚀。他为人豁达,说话直爽,不说空话,并且身体力行为弘扬传统文化不遗余力。他曾多次出访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也曾无私地指导书法爱好者。高式熊先生极喜扶持后进,他特别愿意把自己对书法、篆刻艺术的感悟分享给大家。见到有天赋的孩子,他主动教授培养;对于有困难的学生,他慷慨解囊,资助学费。2015年7月,高式熊艺术馆在安吉开馆,那里成为青少年学习书法、篆刻等艺术的推广基地。高式熊先生一直积极努力推动书法篆刻艺术的教育、普及和国宝级印泥制作技艺的传承。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上海市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上海市楷书大赛。
高老不仅篆刻、书法造诣精深,还是著名的印泥制作大师,曾受教于西泠印社早期社员,著名书法、篆刻家,收藏家鲁庵印泥创始人张鲁庵先生,得张先生真传。张鲁庵1962年临终前,将“鲁庵印泥49号秘方”托付给高式熊,叮嘱其务必将鲁庵印泥的制作工艺传承下去,并将此秘方捐献国家。由于种种原因,鲁庵印泥原有的其他55号配方下落不明,“鲁庵印泥49号秘方”成为鲁庵印泥唯一传世的“血脉”。 齐白石先生曾长期使用高式熊的印泥,并能保证五十年不走色。经过高式熊先生多年奔走呼吁,鲁庵印泥终于被上海市政府批准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报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2月26日,我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鲁庵印泥榜上有名,与“漳州人宝印泥”一起成为两个“国宝级印泥”。高先生也隨后表示将把“鲁庵印泥49号秘方”无偿捐献给国家,其高风亮节令人感佩。
只要对社会有益的事,高式熊先生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多年来,各种慈善义拍、公益活动中,总能见到高老的身影。他不顾年迈,每天超负荷工作。
有人问他“你作为海上名家,书法老前辈想对后辈说点什么?”他回答:“我不是什么大名家。”“现在好多人练习几天字画,就自称所谓xx家,您怎么看?”高老回答:“我只能就书法而言,书法其实是门艺术,现在好多人学书法,经常有人说我喜欢,‘喜欢有啥用,关键要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守得住寂寞,至少临帖5-10年,急功近利,学得好才怪。有的手写心不动,书法看似简单,学起来越学越难,越学就越觉得漫无边际。我们父子每天都没停止过手中的笔,成功只有一句话‘持之以恒。”高老常说:“艺术家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没有刻苦继承,就谈不上传承,更谈不上创新与发展!”“对于中国的几千年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一知半解,不能荒废,不能断档,要好好继承发扬。”“老的根底不能忘记,不能丢。要有理解、有根据地创新。”“希望能把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世世代代传下去。”这些直接又热切的话语,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一位艺术家的真性实情。
2018年4月18日,高式熊先生在第34届兰亭书法节暨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奖典礼上,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书法家”荣誉称号。这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书法艺术最高专业奖项,是对高式熊先生艺术创作方面的突出贡献和卓著成就的最高肯定。高老曾挥毫书写: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这也是习主席的用典诗句,还可以说是高老一生的写照。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高式熊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为我国文化事业埋头苦干的人;诗人臧克家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高式熊先生就是一位虽去犹生、被群众抬举得很高很高的人。虽然高式熊先生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音容笑貌和他的书艺人品将长留我们心间,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追求艺术高峰的风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们要学习他乐观豁达、勤奋踏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学习他热爱传统文化,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学习他堂堂正正做人,铮铮铁骨般的浩然风范,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我们的应有贡献!
高老,您弥留之际和我的最后一次握手,留给我的那份慈爱,将永远在我心里温暖、流淌。
(标题题词:杨建臣)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