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学生家庭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与破题之策
2019-04-18崔愿玲
崔愿玲
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能够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当前,很多学校都在家校合作方面进行着积极探索和努力,但要取得实效,还需要学校找准问题,针对性施策。笔者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2016级“贯通培养内培班”学生家庭教育状况为观察点,总结分析其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而结合我校的实践提出家校合作的改进方向与策略,希望能为面临同样困惑的教育同仁带来启发。
一、研究初衷:寻找提升职校学生发展积极性的良策
2015年起,北京市教委启动教育改革“贯通培养项目”,项目以北京市户籍初中应届毕业生为招生对象,旨在通过“2+3+2”(2年高中教育+3年高职教育+2年本科教育)的“贯通”培养模式,构建起高中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和本科教育相互衔接、阶梯递进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首都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作为首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试点院校,我校与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五所市属本科院校以及国外应用技术大学联合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并负责前五年高中和高职大专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
在日常的教育管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贯通培养项目”学生存在着学习主动性不强、意志力薄弱、自我管理能力弱等问题,尤以“贯通培养内培班”(以下简称“内培班”,是指学生在国内攻读本科)的学生表现最为突出。同时在2016级“内培班”年级组召开的几次家长会上,学校普遍感到,学生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有关。2016级“内培班”学生共计570人,年龄均在15~16岁,来自全市215所初中,中考分数在430~530分(此成绩在北京仅能就读普通高中),因此他们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此类学生的状况。
为深入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笔者采取问卷调查及电话、微信访谈的形式,对部分学生和家长进行了调研。其中针对学生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94.3%;通过电话、微信访谈学生83人,家长45人。调研问卷在综合借鉴他人问卷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编制而成。
从参与调研的学生基本情况来看,家庭住址在市区和郊区县的分别占48.5%和51.5%;独生子女家庭占95.0%;双亲健全家庭占91.0%,单亲家庭占9.0%;家长学历在中学及以上的占75.0%,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占43.0%;家长职业中,工人占46.0%,农民占26.0%,公务员占17.0%,其他占11.0%。
二、研究發现: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些共性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家长对学生期望值普遍偏高
调研结果显示,有48.0%的家长希望孩子毕业后考取国家公务员,有43.0%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还有9.0%的家长不清楚孩子未来的职业方向。相较于这种高期望值,只有27.0%的家长曾与孩子一起探讨规划过未来的职业选择,同时家长和孩子愿望不一致的比例高达37.0%。可见,多数家长对孩子的真实发展状况并不了解,职业规划也不明晰,存在着不切实际、违背孩子意愿、期望值过高等问题。
2. 家长更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
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学习能力等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理应成为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共识。但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家长更重视孩子知识能力的发展,而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及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如有65.0%的家长认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最重要,只有23.0%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会为人处世、养成良好品德最重要。有95.0%的家长认为学业成绩高低是评价学生在校表现好坏的重要标准;83.0%的家长认为学生只有取得更高文凭,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3. 多数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家长教育方法欠科学,缺少柔性和耐性。在日常教育中,家长能采用表扬鼓励、耐心说服方法的占46.0%,采用训斥甚至惩罚等方法的占32.0%;同时,有43.0%的家长能积极参与孩子所做事情并进行辅导,但也有47.0%的家长很少参与孩子的活动;当与孩子存在分歧时,尽管有65.0%的家长能充分尊重孩子意见,但也有23.0%的家长坚持替孩子作主。在访谈中,一位学生说“我是在父母的辱骂中长大的”。有些家庭甚至父母双方都不愿意来给孩子开家长会。
4. 半数家庭中亲子关系趋于紧张
调研结果显示:在亲子关系方面,家长与孩子关系平等且能够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家庭占48.0%;亲子关系一般、孩子尚且能听从家长意见的家庭占17.0%;亲子间时有矛盾冲突的家庭占35.0%。调查同时发现,有56.0%的学生认为摆脱家长束缚是自己长大、独立的表现;有48.0%的学生把家长与自己的交流沟通看作“啰唆”“招人烦”的说教,并存在抵触情绪。可见,很多家庭都没有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从而造成彼此间关系的紧张。
由于“内培班”学生年龄较小且距离家庭较远,因此有96.0%的学生平时住校,周末回家,家长的监督作用日趋弱化。在这种情况下,亲子间的沟通就显得更加必要。但调研发现,有87.0%的家长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仅局限于电话、微信等方式,并且除了提供物质支持及关注学习成绩外,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情况很少过问;有21.0%的家长仅在有事时才与孩子面对面交流,有9.0%的家长大约半个月甚或更长时间才能和孩子面对面交流一次。即便是周末回到家,有些孩子也是待在自己的房间玩游戏、看视频或睡懒觉,与家长几乎没有正面交流的机会。由于缺乏足够的正面交流,亲子间的有效沟通基本陷于停滞状态。
三、调研建议:从明确责任入手提高家长教育能力
针对调研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我校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集中研讨、群策群力,希望通过学校的不懈努力,能端正家长教育理念,激发家长教育参与热情,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进而激发学生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明确家长教育责任,不再缺席孩子的成长
调研发现,有75.0%的家长缺乏对子女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及思维品质的全面了解和准确评价,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有家长认为,孩子在校住宿,教育问题就应该由教师全面负责;还有家长则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或时间来管教好孩子。这些家长普遍忽视了自己是孩子的“终身教育者与陪伴者”这个角色,也没有意识到孩子最基本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及习惯养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家校共同参与完成。为此学校多渠道帮助家长建立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家长意识到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家长都不能缺席。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天性、尊重其特点、关注其学习和生活状态,给孩子一个温暖智慧的家庭成长环境。
2. 帮家长建立科学成长观,从只关注成绩转向更关注成长
受当前教育体制及社会教育资源有限性的影响,我校部分家长不可避免地产生对学业成绩的片面追求。对此学校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让家长深入了解相关教育政策、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现状以及孩子的基本情况等,让家长理性地看待孩子学习成绩变化。另一方面,更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施策,让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有清晰理性的认识,给孩子一个合适的定位和合理的期望。例如:有学生家长一心想让孩子在毕业后考取公务员,但孩子不愿意,父子双方矛盾激化。学校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意愿,耐心說服家长尊重实际,引导家长和孩子进行充分沟通,理解并支持孩子的选择。
3. 拓宽家校合作渠道,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能力
学校不断创新和完善家校合作机制和方式,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学校活动,提升其家庭教育能力。如学校通过进行家庭教育培训、开放校园、组织专题讲座、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和推荐家教读物等形式,向家长传递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明确家庭教育的责任;让家长走进学校、教室了解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向家长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为家长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改革家长会的形式和内容,举办家长经验交流会、邀请家长参与班级活动的策划与实施、研讨班级教育问题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真正形成合力,孩子和家长找到了自己的“最近成长区”,也找到了家庭成长的“最佳发展区”。家长的转变带来了亲子关系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心理和行为的积极变化。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开始努力寻找自己的个性化成长之路。
(编辑 王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