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一种新学术文体
2019-04-18钟祖荣
钟祖荣
什么是新学术文体?与“老”学术文体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提倡新学术文体?怎么实践这种新学术文体?我虽然无法一下子给新学术文体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但能够大致想到这样几点。
第一,从读者对象上看,新学术文体主要是给实践工作者看的。实践工作者做实际工作,面临大量实践问题需要解决,他们希望看到的是对问题的深入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对理论的透彻而通俗的说明。“老”学术文体是给搞学术的人看的,或者說给同类人看的。同类人之间知识、思维比较接近甚至相同,所以对“老”文体都能看明白也够用。学者给实践工作者提供学术论文,属于不同类型的人之间的交流,所以要考虑读者的特点和需要。
第二,就文体的特点看,总的说还是学术文体,比如研究报告、理论论文等,但跟传统的“老”的文体有所不同。不同在哪里?可能有四点:一是具体阐释,二是实例说明,三是对策具体,四是加入情境。具体阐释,就是对概念、观点(判断)等做出具体的解释阐释,便于读者理解和概念的具体化。实例说明,是在论证、阐释时需要举些实例,以使概念、命题的论述与具体情境相连接,通过实例去说明。一般“老”的学术文体是很少举例的,往往都是概念的推演,不大容易被具体理解和较快掌握。对策具体,是指就怎么办的问题进行具体展开,而不是空洞地敷衍地提些不关痛痒的建议,对真正解决问题提不出好办法。一般的学术文体谈“是什么”“为什么”多,谈“怎么办”少,篇幅也小,或谈不到点子上。加入情境,就是要联系问题的具体情境,最好是分类讨论。在一种情境下,可能是什么情况和原因,应该怎么办;在另外一种情境下,又可能出现什么情况,是什么原因,应该怎么办。这样,理论的讨论就更容易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接近。这几个特点,本质上讲,就是更好地体现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真正做到理实相生、理实相通。理论是抽象的,实践是具体的,思维上我们必须要抽象,但在表达上要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加以具体化地分析和表达。
第三,从文字表述风格上说,新学术文体是易读易懂的文体,而不是晦涩难懂的文体。它应该既有语言规范的一面,也有通俗、生动的一面,这也是其在具体阐释、实例说明、提供具体对策、加入情境考虑时的需要。
我们之所以倡导这种新学术文体,一是因为从读者的基础看,现在的许多中小学校长也都是年轻的、新锐的、高学历的校长,他们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有着很好的学术素养,重视理论思维,更容易也需要阅读学术论文或报告。现在国际上中小学校长的学历都很高,许多人还是博士,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注重理性思考。我们的校长加强学术性的阅读,有助于整体提高我国校长队伍的理论水平,也有助于和国内外同行更有效地对话交流。二是从读者的需要看,阅读学术类文章,十分有助于校长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其运用理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如果学术论文与实践者的习惯和经验相距太远、对接不上,就不会有人看了。这不利于满足实践者对于理论的需要。三是从作者的目的看,写学术类文章不只是为了发表,不只是给学术同行看的,更多地是要影响实践,要给实践者看,而传统的学术文体则有阻隔这种阅读的不便利处。理论的武器被实践者掌握,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学术文体,使学术研究成果更容易被中小学校长所理解和掌握。
《中小学管理》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刊物,多年来一直以理实相生、理实相通为立刊之本。在这样的价值定位下,编辑们在编辑过程中无疑在助推这种新学术文体的产生。许多专家作者也在撰写这种适合实践者需要的文章方面做了探索。产出这种新学术文体的报告或论文,还需要在学者与校长之间加强对话,相互调适;也需要编辑们继续搭建桥梁式的探索。我们相信,经过编辑和作者的共同努力,逐渐产生一批新学术文体的论文和报告,是可预期的,也是令人欣慰的。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