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季晚稻软盘旱育抛栽品种筛选试验

2019-04-18马方中马爱国孙定红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生长特性品种

马方中 马爱国 孙定红

摘  要:以常规粳稻品种常农粳151、武运粳31、上农粳2号和华粳40为供试品种,采用软盘旱育方式育秧,以280万/hm2大密度抛栽,以期筛选双季晚稻软盘旱育抛栽适宜品种。结果表明,优质品种常农粳151采用软盘旱育抛栽可以实现安全生产,产量为6.77t/hm2,适宜于庐江地区双晚生产;上农粳2号全生育期132d,较常规品种提前齐穗,成熟度好,双晚生产安全性较高;传统对照品种武运粳31,生育期138d,产量构成均衡,产量表现较好,产量为7.45t/hm2。因此,常农粳151、武运粳31和上农粳2号均适宜在庐江地区种植,可以作为“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周年生产模式的晚稻品种。

关键词:双季晚稻;抛栽;品种;生长特性

中图分类号 S5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5-0045-02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双季稻在我国水稻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1]。其中,双季晚稻生产主要受生育前期高温特别是栽植期高温影响,抑制秧苗的活棵和发棵;生育后期光温不足,特别是寒露风等低温会导致不能安全齐穗和灌浆不充分[2]。庐江地区生产实践证明,双季早稻机械化栽植技术已经配套成熟,可以实现安全生产;但双季晚稻机插配套技术尚不成熟,生产上还存在栽植后易出现高温煮苗、返青活棵慢等问题。软盘旱育抛栽是一种成熟且稳定的双季晚稻生产方式,“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周年模式是庐江地区双季稻生产的主要模式。随着水稻产业升级,未来双季稻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当前庐江地区配套双季晚稻优质高抗品种的储备还较少。笔者选取4个优质或高抗品种,通过大密度软盘旱育抛栽生产,探索优质或高抗新品种在高密度抛栽条件下的适应性、丰产性,以期筛选出适宜庐江地区晚稻生产的优质或高抗品种,为“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周年生产模式提供配套品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田位于庐江县白湖镇金湾社区,田块面积1000m2;土壤肥力水平中上等,田块肥力均匀。理化性质为:pH5.29,有机质23.38g/kg,全氮1.74g/kg,有效磷(P2O5)25.6mg/kg,速效钾(K2O)81.0mg/kg。

1.2 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为常农粳151、武运粳31、上农粳2号和华粳40。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取小区对比设计,设置3个重复,抛栽密度为280万穴/hm2,每穴约4苗。小区宽5m、长40m,小区间的走道宽均为0.5m,试验处理区四周设2m以上保护行。所有处理统一育秧,统一栽插,栽插秧龄30d,抛栽密度保持一致,大田期按照当地普通高产田块进行管理。

1.4 取样测定方法 全生育期按照标准记载生育期;成熟期取样调查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重复取2穴考种测定穗总粒数和结实率;成熟期统一进行单打单收测定产量,分别取样晾晒至标准水分测定千粒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生育期表现 所有品种均于6月28日播种,7月22日抛栽,全生育期按照同一标准记载生育进程。结果显示:参试品种生育期呈现一定差异,其中华粳40最早破口抽穗,常农粳151破口最晚;华粳40、上农粳2号、武运粳31和常农粳151播始历期分别为76、77、80和83d;参试品种全生育期在132~144d,上农粳2号生育期最短(132d),常农粳151生育期最长(144d)(见表1)。

2.2 不同品种群体差异 通过对品种群体动态的监测发现:不同品种基本苗均在260万/hm2左右,差异不大;在高峰苗方面,武运粳31最大,达到448.0萬/hm2,华粳40最低,为381.0万/hm2。生育末期调查有效穗,各品种有效穗在232.5~321.4万/hm2,华粳40有效穗最低,上农粳2号最高。从成穗率来看,华粳40最低,上农粳2号最高;从株高来看,常农粳151最高,上农粳2号最低(表2)。

2.3 不同品种产量构成 各处理考种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各处理穗长在12.8~16.2cm,华粳40最大,上农粳2号最低;各品种穗粒数在105.6~153.2粒,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常农粳151和上农粳2号穗粒数较少,华粳40穗粒数最多;品种结实率均超过88%,上农粳2号结实率最高(93.5%),华粳40结实率最低(88.6%)。各品种千粒重在25.3~27.6g;折算理论产量,武运粳31最高,达到8.8t/hm2;常农粳151最低,为7.3t/hm2。

2.4 不同品种实测产量 成熟期实打实收测定标准产量,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各品种产量在6.45~7.45t/hm2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武运粳31产量最高,为7.45t/hm2;其次为常农粳151和上农粳2号,产量分别为6.77、6.78t/hm2;华粳40产量最低,为6.45t/hm2。武运粳31显著高于华粳40,与常农粳151和上农粳2号无显著差异。

3 讨论与小结

双季晚稻生育前期高温抑制活棵,后期光温条件不足,适宜分蘖和有效分蘖时间较短,常导致群体不足。而双晚抛栽模式可以灵活调整抛栽密度,通过增加基本苗数来提高群体数,保障有效穗数,从而提升双晚单产[3-5]。本试验表明,在260万/hm2高抛栽密度下,参试品种均能安全齐穗和成熟,实际产量均大于6.4t/hm2,常规高抗品种武运粳31在产量方面表现优异,产量最高;常农粳151作为优质新品种,全生育期144d较长,但结合软盘旱育抛栽技术,可以安全齐穗,产量达到6.77t/hm2,说明在本地区推广具有可行性;华粳40是大穗型品种,但分蘖力不足,成熟期有效穗数较低,最终产量较低;上农粳2生育期较为适宜,全生育期为132d,较武运粳31早6d,产量性状适中,实测产量为6.78t/hm2,在庐江地区推广安全性较好。总之,各参试品种配合高密度软盘旱育抛栽技术均可实现安全生产,其中武运粳31、常农粳151和上农粳2号适宜在庐江地区种植,可以作为“早稻机插+晚稻抛栽”周年生产模式的晚稻品种。

参考文献

[1]程式华,胡培松.中国水稻科技发展战略[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1):20-24.

[2]王春乙,姚蓬娟,张继权,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冷害、热害综合风险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3):2469-2483.

[3]张军.双季晚粳高产形成特征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4]蒋之埙,黄仲青,李奕松,等.安徽双季晚粳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3(1):37-43.

[5]郭保卫,花劲,周年兵,等.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及其群体动态特征差异研究[J].作物学报,2015,41(8):1220-1236.

(责编:徐世红)

猜你喜欢

生长特性品种
品种选育彩版
品种选育彩版
种什么品种好?
荷叶铁线蕨生长特性及繁殖技术研究
提升柠檬品质的措施
种什么品种好?
新陆早52号(硕丰165)品种简介
品种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