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新:演员的看家本领
2019-04-18那子
那子
请关注我的表演,也关注名著,因为我们都付出了
Q:怎样气质和定位的电视节目会真正吸引到你?
A:对于节目的定位,我有一个特别简单的准则,就是在这个节目的录制过程中,我要问自己,赵立新,你知道自己现在在做什么吗?如果我的回答是模糊的,甚至是不情愿的,那这个节目就不要再去了。我一定要清清楚楚知道我在做什么,我特别愿意做,这就是一个好节目。
Q:最近看你在《一本好书》节目演《月亮和六便士》演得太传神了,之前读过这本书吗?印象如何?
A:这本书我2002年读过,非常喜欢,觉得很高级。
Q:你在表演的过程中是否担心过你对书中人物的理解和演绎,无法让忠于原著的读者认同?
A:演出书中的人物,话剧也好,别的文学作品也好,我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本来大家就远近观山各不同,你就把你心底的认识和全部的这种真诚与情感投注出来就可以了。他是我的理解和演绎,正所谓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一个哈姆雷特一样,忠于原著的读者也有各色人等,也是五颜六色的。没关系,大家只要喜欢,不喜欢也没关系。
Q:同是戏痴,你觉得自己和《月亮与六便士》里的画家有相似之处吗?为何选择出演这本书?
A:斯特里克兰德,其实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颇有才华的人的一个境遇,和异乎寻常的一种生活选择。多少我们有相似的吧!这样说不会有自诩为也是个天才之嫌吧!有之嫌就有之嫌吧!不怕它。
Q:网友很惊叹你大段大段的台词功力,就像真正的舞台剧那样是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吗?
A:《一本好书》的演绎形式跟舞台剧特別相似,中间的停顿,也是需要挪机位,挪灯,相当于话剧舞台上的这个幕和场之间的间隔,同样也要重新摆道具,是一个道理。原则上它们是一气呵成的,量会很大。
Q:从准备到现场演绎经历了多长时间,听说好像和对手排练的机会很少。你会从自己的角度给人物注入新的理解和再创造吗?
A:说到具体准备的话,我们确实排练时间不多,因为我们在忙别的工作。但是,它又给了我们一种特别大的新鲜感,正因为你不知道对手具体怎么演绎,所以需要你有很强的即兴发挥能力。我既不是毛姆,也不是剧中的那个人,我在出演的时候,本身就一定会注入我的理解和创造。它是新的,也是无法去比拟的。
Q:你希望网友更关注你的表演,还是你所演绎的名著?
A:希望大家既关注我的表演也关注名著,因为我们都付出了。好书真的太多了,我想拿出来演绎的书太多了,有一些特别适合用这样的一种形式去表达,比方说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比如博尔赫斯精彩的短篇小说,特别是《无礼的掌礼官上野介》;还有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它们都很有展现和表达的余地,适合在这种形式下去表达。
Q:就你所熟悉的《月亮与六便士》而言,你觉得这个剧本哪点具体体现了忠实于原著这一大特点?
A:设置《月亮与六便士》这个本书的导读内容的时候,我认为最可爱的就是保留了毛姆作为一个旁观者的客观性,没有加入很多创作的主观意识,对整个书里提到的人物,尤其是斯特里克兰德,它的客观性就是原著所具有的,当然它里面有作者提炼出自己的认知和对于斯特里克兰德的态度。
Q:你本身就是话剧演员出身,这样演绎综艺的方式,会不会更开心?是不是更喜欢话剧舞台上的感觉?
A:我没想过自己是什么,我最早拍的是电视剧,然后是电影,接着才是话剧,所以,我并不是话剧演员出身,只是什么都做而已。当然,这种综艺的方式跟我喜欢的东西更接近,所以我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快乐。加入这部戏之前你必须问自己:我在做什么?有趣吗?愿意做吗?这些如果都是的话,一定会过得很开心。
Q:演绎一本书和平常舞台表演会有不同吗?
A:有相同又有区别,这个形式是关正文导演的独创,和我一拍即合。但他基本上没有给对手演员什么排练时间,所以更多是即兴的,这对演员的极大的挑战。我觉得《一本好书》的舞台,就像一个大的游泳池,我一个人在里边,随便游,各种泳姿都可以展示。但影视是一个小水坑,或者说是一个小池子,我只能在那里很有限地摆一摆pose。
Q:舞台语言和文学语言如何顺利转化呢?
A:舞台语言和文学语言的转化是演员的看家本领。
读书是人成长的养料
Q:生活中与一本好书相遇,那是一种怎样的美妙感受?
A:和一本好书相遇,好比你和一个赏心悦目的人相遇,无论是在怎样的场合都能感受美好,我相信每个爱书的人都会懂。
Q:平时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吗?再就是与青春岁月比,现在的自己在阅读题材偏好方面有变化吗?
A:如果拍戏的话,每天要挤出一个多小时看书。如果没有拍戏,时间就会不定了,会更多。题材方面没有那么偏狭,近年来我所看的书越来越广,越来越杂,除了文学性比较强的,比方小说、散文诗以外的,有关于社会性书籍,社会话题,还有哲学方面的书籍,都会拿来翻一翻,看一看。
Q:如果让你介绍影响你最大的三本书,你会推荐什么?
A:其实关于“一生影响最大”的总结我特别害怕。
我只能敞开心扉地讲三个对我影响很大的作家。这三个作家提出来,你可能会笑,因为他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三个人,但确确实实自少年至今,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个是斯蒂芬·茨威格,一个是薄伽丘,一个是金庸先生。
Q:此前在一个采访中看到你特别爱买书、看书,且钟爱一些品牌出版社,有没有那么一本书,是你看了又看,对你的演艺和人生影响颇大的。过去的2018年里,你看过的特别喜欢的书有什么?
A:我觉着我们这个民族需要更多的时间放在读书上,读书对人素质的提升和成长都非常重要。
经常看书的人,会有自己的喜好。这就像经常喝酒的人,甚至吃小吃的人都会有自己喜爱的品牌。就出版社而言,我比较信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它们非常有信誉,有自己的审美高度和自己的水准,它们出的书不会太让人难堪和失望。
2018年,我看了很多好书啊,这里不一一而论,确实印象极为深刻的是双雪涛的《飞行家》《平原上的摩西》。都非常非常棒!他作为一个银行职员,抑制不住他的小说才华和讲故事的才华,成为了短篇小说当中的佼佼者。我真心为他高兴。跟他本人见面聊天儿,你也会觉得他是个很有趣的人。他的语言已经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非常有意思,值得看。另外像蕾拉·斯利玛尼的《温柔之歌》也很帅。我在鼓楼西的朗读会上推荐过,也很棒啊,再接下来就是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了。
Q:相比今天更多涌现的流行文学、通俗文学,您怎么看待“经典”?
A:流行文学也好,通俗文学也好,经典文学也好,如果都能后面加文学这样一个词的话,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属于文学。有些流行和通俗文学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跨过了空间、距离就成为了经典文学,但有一些也会在时光和大浪淘沙中湮沒。
Q:你怎么看待思考这件事?
A:不管对人生价值还是对历史现实,我都认为思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人长久不思考就荒废了,就像这些植物一样,要么疯长,要么枯萎,失去了自己的精神面貌。我们经常会祝愿对方岁月静好!然而,岁月静好只是一种美好的期望,大家的生活都有各自的困惑和难处,《一本好书》在某种程度上呢,把我们的岁月中美好的东西放大了,让我们对文字文学甚至文化有一份尊重。
但思考就需要时间,你要给思考时间,可人很难坐在那里单独地去思考,那是一个很空泛的说法。思考要建立在某种基础上和刺激上,无论是一部好的电影,一本好书,一部好戏,都会为你的思考开源,让你特别自觉的或是不自觉的,你就开始了这种思考。这时,你就体会到这种内部精神的活动是属于你自己的,别人拿不走,也无法干涉。
Q:作为一个学者型演员,阅读是怎么影响你对表演的思考的?
A:表演不是演“事”,它实际上是演“人”,演人的命运。你说一个人去演另外一个人的命运,这事儿本来有点儿扯。你生活经历再丰富,还是会有很大的缺失。那么,剩下的空间就要你用思考来填补,这种思考是需要营养源头的。而且,这种营养源头,光凭自己的人生经历,可能是不足够的,你要靠大量阅读,跟这些高人交朋友,听他们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受,从他们那儿取得营养来丰富自己,这点很重要。所以演到最后大家就要拼很多感知性的东西,书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Q:你现在还教书吗?有什么寄语能送给当下的年轻人?
A:现在不教书了,没什么好教的,因为没有多少人愿意学。当下年轻人各自有各自不同时代的人生,好好活着吧!珍惜自己,知道自己来世界一场是干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