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能力培养理念下高校通识核心课程教学改革
2019-04-18窦文娜
窦文娜
摘要:通识教育是中国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代国际化人才必备的文化素养综合能力的体现。在以培养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笔者于2017年开设了校级通识核心课程《跨文化英文影视赏析》,与以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相比,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手段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識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3-0077-03
一、引言
20世纪中期,中国的大学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与从西方教育概念“general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通识教育相得益彰,高等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随后,很多大学开始使用“通识教育选修课”概念,也称作“文化素质通选课”(庞海芍,郇秀红,2015),并开设相应的课程。通识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更加的关注学生道德、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强调知识学习的广涉博采和融会贯通,注重健全人格的塑造及务实品格的培养(李有亮,2014)。通识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承载了大学专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也就是以通识培育培养完整的人,也就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刘铁芳,2012)。
2016年6月3日上午,北京建筑大学召开通识教育工作研讨会,正式成立“北京建筑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提出在人才培养上遵循以下五点理念:(1)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更全面、更充分、更统一地认识通识教育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统一对通识教育的认识。(2)做好顶层设计和模块设计,通过借鉴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先进经验,系统设计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体现先进育人理念。(3)突出北建大特色,要围绕学校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课程方案,体现北建大办学特色。(4)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资源共享,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获取优质教学资源。(5)全校联动、分步实施,搭建全校协同联动的运行体制。
基于以上高校改革的大背景和学校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笔者于2017年开设了校级通识核心课程《跨文化英文影视赏析》,与以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相比,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手段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
二、教学内容
1.授课材料的选取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电影作为语言和文化的载体,对于影响人的价值观有显著地作用,西方电影也成了传播和宣扬西方文化的主要工具。随着网络的普及,当今大学生接触西方电影的机会显著增加,因此,在信息化高速共享的时代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双重背景下,人们可以有效利用电影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跨文化知识架构。一方面,以往有关英文影视赏析的知识,多数重点对影片本身进行剖析,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呈现的文化点都比较松散,没有系统性。另一方面,现有的跨文化类知识,多为理论性知识,缺乏具体事例的应用,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难度,极大削减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趣味性。鉴于此,本课程将英文影视和跨文化理论知识相结合,不仅传授学生必要的跨文化理论知识,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深入理解电影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中西文化对比呈现。本书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不仅解释剖析电影中呈现的西方文化,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与此同时,本课程还提供了对应主题的中国文化的知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在日益增加的国际合作中,让学生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声;在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让中国文化真正地“走出去”。
4.多元化体裁相融合,彰显学校特色。遵循文化价值观所体现的方向,本课程涉及七大类文化体裁,包括:社会文化观、人际交往文化观、历史文化观、建筑文化观、教育文化观、宗教思想观和文化冲突。对应七大类文化体裁,本书所选的七部影片都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西方文化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帮助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不同文化的冲击,从而加深对不同文化和自身文化的认识。其中建筑文化观,通过对比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选用等方面,分析中西哲学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从而突出了北京建筑大学的校本特色。
5.真实英语语料的拓展阅读。一方面,在每个影片片段欣赏后,笔者提供西方社交媒体中观影者对待影片的真实评价,有褒有贬,这一真实语料的引入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以及运用地道的英语进行评价,从而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真正地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技能。另一方面,笔者每次课后都提供一篇与影片相同题材的英文阅读材料,材料的选取从不同的角度展现文化冲突,以问题为索引,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思考分析社会现象,从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模式
1.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理念。对于外语教师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从教学目标层面对人才培养提出改革的要求,而翻转课堂就是从教学模式层面对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它是基于科技信息化的普及,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最新教育政策实践的产物(崔艳辉,2014)。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上课教授,学生课下复习的状态,翻转课堂进行了改革,即:将课堂知识教授与课后内化知识进行颠倒。也就是,课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通过网络在线提前学习;课中,学生展示,讨论,教师答疑,组织活动。由此,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参与度的增加也提高了学习效果,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跨文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研究采用体验研究式教学方法,让教师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和总结,同时,学生也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对于学生而言,课下是知识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一是对文化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二是总结知识的要点和难点;三是通过实践环节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活动中去;四是对课上活动以及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总结,从而巩固跨文化相关知识的学习效果。课上是知识内化和巩固的过程:一是对课下学习效果的展示;二是提出学习中的疑问;三是就跨文化材料进行分析;四是小组讨论汇报。
对于教师而言,课下一要监管学生学习的进度;二要准备学生学习的材料;三要对主要的学习内容进行微课的录制;四要根据学生的实践报告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课上一要对学生课下学习的检测;二要对问题的解答,知识难点的剖析;三要布置课下学习的实践任务;四要活动点评。课下和课上相结合,从而构成了从“实践反思”到“再实践再反思”的教学研究过程。因此,本研究以中西文化对比为教学内容,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專门设计了“跨文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见下图)。
3.教学环节设计。本研究具体授课内容包括三部分:(1)教学资源的准备,教师在课前就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内容,录制成10分钟的小视频,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在课上,授课教师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组织学生就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冲突的原因和解决方案,每堂课后要求学生就课上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每周撰写一份反思报告。(2)开展“跨文化之旅”的讲座,在每个学期中聘请中西文化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各做一场为时2个小时的讲座,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提升学生对跨文化价值观的理解。(3)跨文化实践活动,在学期末布置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遵循上课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材料分析,寻找生活中的“案例”,遵循“观察—访谈—记录—转录—分析—撰写实践报告”的形式,汇报自己的成果,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感知和体验跨文化,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持有理性的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认知能力。
4.教学环节设计原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关键前提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鉴于此,本着以“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理念,在微课的制作上,遵循以学生感兴趣的社会话题进行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再由浅入深的原则,每段时长不超过10分钟,这也是微课的兴起的关键——碎片化学习。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遵循“真实”的原则,所选材料或者案例,贴近社会现实,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可以“学以致用”。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遵循“模范”原则,在实践活动开始前,剖析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在对接下来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正确导向的同时也减少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5.依托平台。本研究运用“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将录制好的微课上传到网络,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随时监控学生的课下学习进度,在论坛中了解学生的疑惑,课上实时观察小组讨论的状态,以在线发通知的形式,随时引领课堂的节奏。学生可以按照要求提前学习微课,在论坛中发表自己的言论,将自己的反思作业、实践报告进行在线上传,实现内容的共享。
四、评价手段
1.形成性评价手段,主要有三方面来源:(1)每节课每个影片观看之后的反思报告,包括回答教师在课堂上就影片中体现中西文化不同所提出来的反思问题以及学生就影片内容的评价等。(2)学生的“跨文化实践报告”,即: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结合所学的跨文化交际策略,探讨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3)“跨文化之旅”的讲座后的反思报告。笔者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个人成绩的评定。
2.学习成果展示。学生在最后一节课,任意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影片,遵循上课所讲的核心内容(中西文化分析、影片简介、语言学习、相关题材推荐),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英文展示。笔者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小组成绩的评定。
五、小结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从跨文化意识层面,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包容心和欣赏“异文化”的态度,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增强了民族自尊心。(2)从跨文化敏感度层面,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跨文化交际策略,愿意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3)从跨文化行动层面,学生有了与他人交流的主动性,尤其是与外国友人互动上更加的主动。本课程使学生的交际信心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文化知识得到拓展,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崔艳辉,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16-121.
[2]庞海芍,郇秀红.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5,(09):73-78.
[3]李有亮.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J].高校教育管理,2014,8(01):59-64,90.
[4]刘铁芳.大学通识教育的意蕴及其可能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07):1-5.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re Curriculum of General Knowledg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oncept of Cultivating Intercultural Ability
DOU Wen-na
(School of Humanity and Law,Beijing University of City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2616,China)
Abstract:General education is the breakthrough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a,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s the embodiment of cultural literacy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talent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o cultivat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in 2017,the author set up the core curriculum of "Intercultural English Film and Television Appreciation",which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course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humanistic literacy.The author reformed the course from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ode and evaluation means.
Key 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general core course;teaching mode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