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集团改革40年历程、成就和展望
2019-04-18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钢)始建于1919年,是一家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百年首钢积淀了丰厚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共和国工业发展记忆,始终是我国工业企业改革的一面旗帜。
一、主要改革发展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钢的改革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从1979年到1995年,是首钢实施承包制经营时期。从1979年开始,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放权让利的改革。1979年5月,首钢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从1981年到1995年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1992年,国务院批准赋予首钢投资立项权、资金融通权和外贸自主权。首钢开始在全球化经营和金融领域进行早期探索,收购了秘鲁铁矿,在香港收购了四家上市公司,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由工业企业创办的银行-华夏银行。这一阶段,首钢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钢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1994年钢产量达到824万吨,列全国之首。
1995年承包制到期后,首钢进入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实行集团化改革的新阶段。从1995年开始将钢铁主流程以外的单位分立为子公司,把单一法人企业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转变为多法人的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1996年成立首钢集团。1999年,首钢股份在深交所上市。2000年,首钢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出资组建首钢新钢有限责任公司,四家出资企业以共计35.59亿元的债权转为新公司的股权。该公司是当时我国第三家完成债转股注册登记的企业。
进入21世纪,首钢自觉服从国家奥运战略,率先实施钢铁业搬迁调整。2003年先期建设河北迁钢、首秦基地,起到练兵场、试验场作用。2007年在河北曹妃甸建设京唐钢铁项目,一期工程于2010年投产,被誉为中国钢铁人的梦工厂。同时,为落实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进入钢铁企业第一梯队,从2009年开始,先后与贵州水城钢铁公司、贵阳钢铁公司、山西长治钢铁公司、新疆伊犁钢铁公司、吉林通化钢铁公司实施联合重组。集团形成3500万吨生产能力,形成了钢铁业一业多地发展的新格局,其中在河北形成2000万吨钢生产能力,北京石景山厂区全面停产。
首钢钢铁业搬迁后,集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和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成为首都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旗帜要求,开启了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新篇章。首钢确立了新的发展战略:通过打造全新的资本运营平台,实现钢铁和城市综合服务商两大主导产业并重和协同发展。积极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成为北京市唯一的深化改革综合试点,入选国务院国企改革双百企业。首钢在北京的老工业区成为国家首批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正在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2017年,首钢集团营业收入1850亿元。从2010年开始,7次进入世界500强。
二、主要改革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首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为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首钢率先实行承包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先行者
首钢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批试点单位,在企业与国家的关系上实行了上缴利润递增包干的承包制,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包全留,欠收自补,国家不再给首钢投资。在通过承包制明确企业与国家关系的基础上,首钢在内部深化改革,建立完善内部承包制,形成了由指标承包体系、技术业务工作承包体系和岗位分工承包制共同构成的完整体系。
首钢实行承包制后,打破了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扩大了企业自主权,使企业自主经营、自我激励、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日益完善,克服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弊端,充分调动了企业和职工多创多收的积极性,实现了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的统一,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从1978到1994年,首钢钢产量从179万吨增加到824万吨,增长3.6倍,列当年全国第1位;销售收入从14.43亿元增加到270亿元,增长17.7倍;实现利润从3亿元增加到52亿元,增长16.3倍;资产总额从16.89亿增加到325.77亿元,增长18.29倍。在钢铁主业发展的同时,首钢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首钢从一个单纯生产型的钢铁企业,逐步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联合企业,综合实力从我国钢铁行业第八位上升到前三位。
首钢承包制成为当时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之一,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为推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做出了贡献。1992年5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视察首钢时,肯定了首钢改革成就。
(二)通过搬迁调整实现转型升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搬迁调整使首钢钢铁业实现了转型升级,为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出历史性贡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功勋首钢光荣称号。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时指出,首钢搬迁到曹妃甸就是具体行动。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经过搬迁调整,首钢钢铁产品结构实现从长材向板带、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型升级。汽车板年生产能力突破300万吨,电工钢年生产能力突破150万吨,镀锡板实现高端客户全覆盖,EVI产品突破100万吨。2017年完成高端领先产品627万吨,家电板、桥梁钢、车轮钢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汽车板、电工钢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二。汽车板应用于朱日和阅兵检阅车,取向硅钢应用于高铁首套智能化变电站,管线钢中标中俄东线,桥梁板独家供货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海工钢用于蓝鲸1号钻井平台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展现出首钢人奋斗的身影。
经过搬迁调整,首钢京唐、迁钢等基地技术装备达到一流水平。京唐公司是我国首个临海靠港的千万吨级钢铁企业。一期工程设计年产钢970万吨。采用220余项国内外先进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达到三分之二,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重大专项,实现了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定位要求。京唐二期项目设计中采用了大比例球团等世界领先的冶炼技术,环保排放标准达到世界领先。迁钢公司设计年产钢800万吨,拥有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成为电工钢、汽车板生产基地。硅钢冷轧智能化工厂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2016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及新模式应用项目,顺义冷轧产线机器人投入使用。按照首钢集团化解钢铁产能总体计划,位于秦皇岛市的首秦公司在安全、稳定、经济停产后,具有先进水平的板材生产线迁移京唐二期。
首钢搬迁助推了河北经济社会的发展。从2003年搬迁以来,累计在河北投资1500多亿元,为当地税收、就业做出了贡献。2015年,按照京冀《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首钢与曹妃甸组建投资公司,设立曹妃甸发展基金,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按照先进制造业转移基地的定位,加大招商引资,目前已签约45个产业项目,总投资517亿元,北京城建重工、映美科技等一批产业项目入驻,景山学校、友谊医院等配套公共服务项目落地。
(三)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新总规,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首钢老工业区全面停产后,原有的土地如何开发利用,是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紧迫课题。作为国家首批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搞好首钢老工业区改造升级不仅对首钢转型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探索和积累我国城市老工业区改造经验也具有重大意义。首钢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和审议北京新总规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新总规、京津冀协同发展、筹办冬奥会等决策部署,北京园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首钢北京园区开发工作。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多次提出,首钢地区应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为首钢转型发展和区域城市功能提升指明了方向,成为新时代首钢园区发展建设总目标。
紧抓冬奥机遇推动城市复兴新地标建设。首钢园区作为冬奥组委会办公地、滑雪大跳台赛事选址地和国家冬训中心所在地,冬奥资源密集,成为新地标建设重要引擎。2018年6月,国际奥委会平昌总结会在首钢园成功举办;首钢成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城市更新服务合作伙伴;巴赫主席称赞首钢园区是一个让人惊艳的城市规划和更新范例。服务保障冬奥会使得区域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明显提升,重点项目积极推进,高端要素加快集聚。当前首钢园区正努力将冬奥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与营商环境优势,实现奥运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积极探索城市复兴新地标建设实施路径。按照北京园区功能定位,通过实施文化复兴、生态复兴、产业复兴和活力复兴,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建设首都亮丽西大门,提升单位空间经济质量和贡献效率,服务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成为带动城市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知名专家参与形成的多规合一系统规划,得到了广泛认可,获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学会颁发的国际卓越规划奖,获国际绿色建筑大会绿色建筑先锋大奖,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功与C40国际组织合作,在园区内建设国内首个正气候零碳排放示范区。已完成西十筒仓区域工业遗存改造,满足冬奥组委办公需求。依托精煤车间等大尺度厂房建设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训练中心,其中短道、花滑、冰壶训练馆已交付使用。三高炉、群明湖、绿轴景观及一批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其中群明湖景观修复后迎来了久违的绿头鸭,唤醒了记忆、重现了历史,展示了首钢的文化底蕴。海外院士专家工作站、首都院士之家服务中心已落户园区。
(四)积极培育城市服务新动能,为北京城市治理、优化产业结构做贡献
围绕城市发展、政府所急、百姓所需、生态环境等寻找机遇,加大创新要素集聚,强化市场和服务意识,加速培育城市服务新动能。
打造城市老工业区更新改造服务商。作为全国首批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首钢目前正在实施的绿色智慧园区改造建设中整合原有钢铁生产服务的设计、建设、材料、信息化资源,带入了静态交通、装配式建筑、创业公社等首钢转型发展的先导产业,取得了积极效果,赢得了一定的业绩口碑和国际影响力,初步形成了全产业链协同和整体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未来可复制、可推广。首钢模式将集设计、材料、建设、投资和运营服务于一体,形成强大的品牌竞争优势。
探索静态交通产业。建成北京静态交通研发示范基地,具备6大系列13种智能立体车库设计建造能力,其中4种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自主研发的智能公交车立体车库为世界首例,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承揽车位建设合同达2.7万个,获得北京新机场、上海虹桥机场等停车楼经营权。正在快速提升研发、产品制造、运营服务能力。
培育体育产业。2013年,首钢成立体育文化有限公司。2017年,首钢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同打造国内首家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在原有北京首钢篮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的基础上,组建棒垒球、冰球国家队俱乐部,启动雏鹰计划。北京市委书记蔡奇第一时间作出批示期待北京首钢冰球国家队这只雏鹰展翅高飞。篮球世界杯组委会、中篮联等一批机构入驻首钢体育大厦。
发展环保产业。2013年8月,北京鲁家山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基地成为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全国首家城市固废处理示范基地。2013年底,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生物质能源发电厂建成投运,年处理生活垃圾100万吨,年发电量3.3亿度。排放指标优于欧盟及北京市标准,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目前正在推进生物质能源发电二期及餐厨垃圾项目。建成北京首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项目,年处理100万吨,园区内建筑垃圾100%回收利用。
(五)加快推进产融结合,为转型发展助力
全力打造资本运营平台,加快产融结合,是实现首钢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做强股份公司、设立首钢基金、成立财务公司,发挥香港上市公司作用,产融结合取得了一定成效。
首钢股份于1999年12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近几年来,通过重组迁钢公司和京唐公司,总资产从157.7亿元增加至1244.8亿元,市场影响力和企业竞争力均有较大提升。2017年,首钢集团发挥股份公司融资优势,成功发行了60亿元非公开可交换债。
2014年8月,北京市政府明确设立首钢京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打造以首钢为主体的投融资平台,用于支持首钢北京园区和曹妃甸园区的开发建设。2014年12月,首钢成立了北京首钢基金有限公司,作为集团产业投资运作平台。基金公司管理基金16支、规模506亿元。基金旗下创业公社完成了全国首个双创ISO服务认证,运营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服务小微企业超过1.5万家,成为国家级孵化基地。
2015年7月,首钢成立了财务公司,初期注册资本金20亿元,目前已增资至100亿元。实现资金100%归集,成为集团主要结算通道,取得跨境外汇资金归集和同业拆借资格。日均存款239亿元,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融资316亿元,有力支持了集团生产经营。初步搭建票据池,四地钢铁企业票据实现集中管理。首钢财票的市场信誉度不断提高。
上世纪90年代,首钢成立首钢控股(香港)有限公司(简称香港首控),联合长江实业进行一系列收购、兼并和重组。近几年来,首钢发挥香港上市公司作用,积极做好境内外协同,推动首钢产业资本与香港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增强首钢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为首钢转型发展助力。
(六)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北京市深化改革综合试点
首钢结合实际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9月,制定下发了《中共首钢总公司委员会关于首钢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加快管控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提高效率,激发活力,提升价值。2017年12月,北京市政府批复首钢深化改革综合试点方案,首钢成为北京市属国企唯一一家深化改革综合试点单位。
坚持瘦身健体。全面完成500万吨钢去产能任务。完成企业退出73家,闭合失血点62项。2015-2017年共转型分流6.8万人,钢铁企业实物劳产率提高60%,呈现出职工人数和人工费双下降、职工收入和劳产率双上升的良好势头。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2018年上半年完成北京地区15个小区三供一业移交,外埠企业正在积极推进。
完善内部管控。搭建钢铁、股权、园区等管理平台,将钢铁指挥机关全部迁至河北唐山,新的管控体系正式运行。明晰管理界面,制定权力清单,推进决策重心下移,促进责权利统一,激发基层活力。精简集团总部,23个管理部门整合为13个,由987人减至208人。
推进综合改革。适应新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市场化经营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引进职业经理人,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加速实施信息化建设,集团协同工作平台、全面预算管理、投资管理系统和财务共享业务上线。完成企业改制,2017年5月,首钢总公司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企业名称由首钢总公司变更为首钢集团有限公司。落实北京市批复的首钢深化改革综合试点方案,明确三大类20项重点工作,加强组织,加快推进。
(七)科技创新取得可喜成果,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首钢在改革前曾为我国冶金工业的技术创新做出过突出贡献,1958年建成国内第一座氧气侧吹转炉,1964年建成国内第一座氧气顶吹转炉。改革开放有力地推动了首钢科技进步,1979年投产的新二号高炉综合采用37项国内外先进技术,在我国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成为我国第一座现代化高炉,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通过购买国外二手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先后建设了第二炼钢厂、第三炼钢厂、第二线材厂、第三线材厂、中厚板厂,技术装备达到了当时国内先进水平。
在钢铁业搬迁调整过程中,首钢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搬迁调整的中心环节,把技术创新规划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规划,把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技术创新规划的核心。制定并实施了一大批新举措,解决新钢厂建设的技术来源;以工程建设为载体,为首钢新钢厂建设和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使首钢在搬迁调整中快速向世界一流钢铁企业迈进。目前首钢已经完成由长材为主调整到以精品板材为主的产品结构调整,钢铁板块研发投入比例达到2.3%,形成以汽车板、电工钢、镀锡板、管线钢、船舶与海洋工程用钢为代表的十大产品系列,近700个牌号的产品集群,覆盖行业钢材品种全23类中的21个大类。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授予的各类质量奖项30余项。2016年,5项新产品实现国内首发;2017年,开发新产品93项,2项电工钢产品全球首发,7项新产品国内首发;2018年上半年,新产品试制96项,首发新产品4项。
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先后牵头承担了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十二五863计划项目铸造高温合金制备技术和应用研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钢铁流程的余热利用的海水淡化技术研发及示范等。
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稳步提升。2012年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认定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15年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2016年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全国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标杆称号,在2016年8月发布的中国企业专利奖排行榜上,居钢铁行业首位;2016年国家标准研制贡献指数名列冶金行业第一位。连续多年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位居冶金行业前列。2017年,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12项次,新承担钢铁流程绿色化关键技术等国家及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14项。截至2017年末,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1个,与下游重点用户共建联合实验室15个;在国家标准研制贡献指数分析报告中,首钢名列冶金行业第一位,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称号。获国家、行业和省部级以上奖励项目56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62项;专利拥有量达3879项,其中发明专利2217项,国际专利832项;制修订标准491项,其中国际标准77项,国家标准299项,行业标准113项,团体标准2项。
(八)坚持党的领导,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首钢有高度重视党建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
在搬迁调整过程中,首钢依靠扎实的党建基础,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克服异常困难,完成了老厂区停产、职工分流安置和新钢厂建设。近几年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首钢坚持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为首钢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党的十九大以来,首钢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强化理论武装。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强化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自觉把企业自身发展放在党和国家事业、京津冀协同和首都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认识和把握。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举办领导人员专题研修班。开展首钢人的故事宣讲活动,职工自导自演《长征组歌》在集团巡回演出,大型产业工人题材原创话剧《实现》得到全国总工会肯定。
强化组织建设。将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公司章程,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重大决策前置党委会审议。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体系,修订17个党的组织专业制度。扎实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京唐公司开展党员领跑计划,园区服务公司与冬奥组委、市发改委开展党组织共建,基层特色活动形成生动实践。按照北京市委要求,党组织和党员到所在注册地和社区双报到工作100%落实。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端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举办青年干部特训班、海外研修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开展职业经理人试点,集团层面选聘园区开发、金融、体育等20名紧缺人才。举办工匠创新能力提升班,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有国家级创新工作室3个、北京市首席技师工作室9个,122名职工在国际国内技能大赛中获奖。
强化监督落实。探索国企监督新途径,解决九龙治水问题,形成纪检、审计、监事会等多部门和职工代表组成的监督联席会9+1工作模式,提高监督效率和质量。2018年以来,突出抓好企业层级、投资收购、出借资金、违规挂靠、招投标管理的5合1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四、未来发展展望
2018年初,首钢党委扩大会和职工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首钢2020年和2035年的改革发展目标。
(一)企业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面实现首钢十三五规划,集团管控体系更加科学规范,管理能力更加高效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充满活力,园区建设初见形象,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到2035年,把北京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钢铁业综合竞争力跻身国际前列,城市服务业做强做大,集团综合实力行业领先,首钢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
(二)深化改革综合试点任务
2017年12月,北京市国资委下发《首钢深化改革综合试点方案》,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支持首钢进行综合性、全面性的深改试点。重点推进公司制改革、深化董事会建设试点、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职业经理人试点、深化内部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健全管控体系、开展促进国有产权流转试点、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九方面工作。深化改革综合试点方案的落地实施,将有利于首钢打造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统筹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典范,成为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辐射带动北京西部发展的重要引擎;将促进首钢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解决发展瓶颈和重难点问题;通过综合试点、重点突破、以点促面,将带动北京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三)城市复兴新地标愿景
打造展现北京城市新总规与新治理理念的地标;展现新生态文明与绿色转型的地标;展现新经济、新动能与高质量发展的地标;展现新时代中国大国崛起与文化自信的地标。新地标建设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考虑到冬奥会时间节点,到2021年,力争完成北区全部空间载体建设,区域基础设施承载力和环境品质显著提升,高端要素加速积蓄,创新活力初步释放,城市复兴新地标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到2035年,有力形成对首都西部地区城市功能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支撑作用,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复兴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