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夺取新时代“三农”工作新胜利的行动指南

2019-04-17梁謇

奋斗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三农城乡现代化

梁謇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部署。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与总体思路是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必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就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地位、科学内涵、道路选择、政治保障以及需要把握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了全面、深刻地阐述,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确立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从而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从国际经验看,能否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那些在进入工业化中期后,注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国家往往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了现代化。而那些没有及时调整城乡、工农关系,农业落后、农村衰败的国家,均出现社会动荡,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现代化进程受阻。我国已于2010年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他国的经验与教训表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合理的工农、城乡关系是顺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二选择。

从国内现实看,尽管长期以来我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并且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迄今为止,城乡二元结构仍旧是我国发展中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旧是最大的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旧是最大的不充分。城乡间在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明显。乡村发展滞后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短板。同时,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到2030年时我国人口总量将超过14亿,即便是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仍将有4亿多人口。因此,要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振兴乡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二、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概括,即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从而厘清了乡村振兴战略内在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联,增强了其整体性和系统性。

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以及总要求。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就是要用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的、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實现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村生态现代化、农村文化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以及农民生活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就是要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源条件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显著缩小城乡差距。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就是要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促进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夯实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促进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夯实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促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促进乡村居民收入、消费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夯实乡村振兴的民生基础,进而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三、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搬照抄的经验,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要按规律办事,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一是要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户均耕地面积规模仅相当于欧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四百分之一。这样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各地都像欧美那样搞大规模农业、大机械作业,多数地区只能搞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高农户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经营效率。同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促进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二是要走传承中华农耕文明之路。从国外城乡关系演变的情况看,乡土文化大多呈现出逐渐消失的态势。然而,我国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很多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在乡村社会治理中,要注重发挥德治的作用,使其与自治、法治相结合,成为乡村治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是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城乡资源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融合化发展。今后,解决好“三农“问题要借助城镇的力量,解决好城市的问题也要借助乡村的力量,城市与乡村应水乳交融、双向互动,相互依存。为此,要加快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强化城乡产业互动。重点是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此外,要将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在绝对贫困消除后,仍要持续关注和有效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同时,要注重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

四、正确处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几个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合理设定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秉持长期发展理念,避免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短期化行为,要有步骤、有次序地推进,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

二是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党中央已经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各地要解决好落地问题,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编制村庄规划不能简单照搬城镇规划,更不能一个模子套到底。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根据不同村庄的要素禀赋、区位条件,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发展规划。要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并在总结基层实践创造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顶层设计。

三是处理好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调动各方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同时,也要注重发挥政府在规划引领、政策支持、市场监管、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

四是处理好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围绕农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切实增加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在科学评估财政收支情况、集体经济实力和群众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三农城乡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赞分盐镇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我的女巫朋友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