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跨学科教育及其对我国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启示
2019-04-17郑腊香张自楚
郑腊香 张自楚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跨学科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欧美国家跨学科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培养跨学科人才的机构和方式多样化、跨学科课程设置多元化、校际合作伙伴国际化。欧美跨学科教育对我国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经验启示是,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机构顺应时代的要求,进行大学本科教学的改革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有必要借鉴欧美跨学科教育经验,构建协调整合的跨学科教育组织机构,逐步实现跨学科课程的多元化,加强跨学科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跨学科教育;国际化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6-0107-02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国际经济、社会和科技的日益发展,传统的单一基础学科难以对其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进行研究,跨学科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运用跨学科教育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2013年3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通过跨学科、跨院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等多种途径培养创新人才。针对本科教育规模扩大后出现的“部分学士学位授权审核不规范、部分学位授予程序不完善、制度设计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支持不足、学位授予质量监管处置有空白”等问题,2019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决定规范學士学位授权授予工作,提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不再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可授予辅修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联合培养学士学位,并且将学士学位质量监督纳入到学位质量保障体系中。欧美国家在跨学科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对欧美大学跨学科教育的主要特点进行梳理和借鉴,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深入开展跨学科教育,培养“一带一路”所需要的通晓国际规则、了解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欧美大学跨学科教育的主要特点
欧美国家较早推行了跨学科教育,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欧美大学跨学科教育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培养跨学科人才的机构和方式多样化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培养跨学科人才的组织机构的建设,通过跨学科课题组、实验室、研究中心和跨系委员会等多种形式促进跨学科研究和学科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设了海洋工程学、环境工程学、生物物理化学、核工程学和生物海洋学等跨学科课程。英国的《高等教育的框架》和《21世纪的教育和训练》等教育白皮书提出,高等教育要从重视培养专业人才转向综合教育、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更有效地为经济社会服务。牛津大学有三分之一课程由两种以上科目合成,如“哲学与数学”课、“经济学与工程科学”课。伦敦大学设立了双科荣誉学位制和跨学科学位制,其理学学位由人文科学、物理科学和生物科学组成[1]。法国的《高等教育方向法》和《教育方针法》提出了大学自治、参与及多学科性办学原则,主张高校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和科研,培养能适应社会变化、更具创造性的人才[2]。德国有不少应用科技大学设置了复合型专业,如经济法学、经济信息学、应用语言学等。那些跨学科复合型专业有利于培养区域经济科技发展所需人才,成为应用科技大学的一大优势。例如,不伦瑞克/沃芬比特尔应用科技大学和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在专业设置上设置了与当地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应用型专业,具有“应用性”、“区域性”、“行业性”和“跨学科”等特点[3]。欧美大学培养跨学科人才的机构和方式多样化是其跨学科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
(二)跨学科课程设置多元化
欧美跨学科教育的第二大特点是跨学科课程设置多元化。美国大学采用多层跨学科教育模式。美国高校跨学科本科专业数量不断增长。例如,哥伦比亚大学的跨学科计划和专业的学生年均增幅达到6.7%,超过传统院系专业和计划学生年均4.8%的增幅。大学为本科生设立了本科跨学科专业和学位课程、研究项目、高社会相关性主题课程等,为研究生提供了跨学科课程和跨学科实习机会,实行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观点的双导师制。哈佛大学福特学院计划采取一体化教学模式。头两年大学课程注重数学和统计学,将化学和物理整合成一门学科进行教学。后两年广泛采取跨学科授课方式,对化学、生物和物理学部学生采取研究型教学方法,将研究活动纳入课程教学之中[4]。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1998年启动的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一体化项目(Integrative Graduat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raineeship,IGERT),通过经费资助促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向跨学科培养模式的转变。跨学科课程由多学科教师一起设计形成。课程活动大多是多学科融合,由多学部/学院联合制定实施[5]。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一体化项目的“城市生态学”博士项目,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组成,采取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组教学模式,体现了跨学科的特点[6]。欧盟的伊拉斯谟世界硕士课程(Erasmus Mundus Masters Course)由欧盟至少三个成员国三所大学共同开设。例如,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西班牙、斯洛伐克七国的高等教育机构联合开设了“乡村发展国际科学硕士课程”,学生须接受至少两个核心学科的专业训练,通过个案学习进行整合方法的实践训练和撰写学位论文的科研训练[7]。欧美高等教育机构跨学科课程设置多元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校际合作伙伴国际化
欧洲高等教育机构的校际合作通过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和伊拉斯谟项目(Erasmus and Erasmus Mundus)得到广泛开展。博洛尼亚进程是一项宏大的教育国际化计划,旨在建立一个欧洲高等教育自由区。伊拉斯谟项目是两个综合的国际项目,主要为学生提供在三个欧洲国家参加硕士课程学习的机会,提供奖学金给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和学者,与第三世界国家互相承认资格认证。其中,欧洲研究生课程(Erasmus Mundus)是一项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进行的国际合作和流动项目,其目的是通过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增进不同文化的交流。欧美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程度很高。如:英国牛津大学于2001年就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两校交换学生;进行研究项目合作;开展全球政治经济学专业联合博士项目、跨学科培养学生。美国耶鲁大学的国际化策略与跨学科教育密切相连,主要包括整合课程、提供海外学习和实习机会、让社群的核心成员参加跨学科项目建设等[8]。欧美高等教育机构的跨学科教育,在校际合作伙伴国际化过程中不断发展,成为提高大学教学、科研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对我国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经验启示
欧美跨学科教育对我国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经验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协调整合的跨学科组织机构促进跨学科教育
近年来,我国在跨学科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方面,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机构和制度等方面都有了显著变化。特别是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组织机构形式多样,主要有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校级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等机构。但总体上,我国学校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跨学科教育。大多数高校以一级学科为基础设置学院,专业划分过细。学校惯于按单学科专业组织模式制定政策,进行资源分配、人事管理和评价考核,忽视了跨学科教育。而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等高校都采取了适于跨学科教育的教学科研体制。我国高校可借鉴欧美大学的经验,成立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学科、农学学科、医学学科、工程学科和信息学科等七大学科领域学部[9],促进跨学科教育。在现阶段,我国高校可以通过组建超越学院层次、协调整合的跨学科教学与研究机构,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整合。可以借鉴国外高校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跨學科论坛和创办跨学科刊物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与此同时,培养和造就由不同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学术团队[10],跨学科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二)逐步实现跨学科课程的多元化
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为主,专业选修课基本上也在同一专业体系内。近年来,有些大学进行改革,在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中规定了学生必须选修2学分跨学科课程。为了推动跨学科教育经由学科研究和教学为主导,向跨学科整合研究和教学资源层次发展,我国高校有必要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学生选修跨学科课程的比重,鼓励不同学院加大开设跨学科课程的力度,逐步推动跨学科课程资源共享。我国高校可以借鉴欧美国家大学的跨学科教育方法,在大学不同阶段实行不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课程教学经验,由不同学科专业人员组成跨学科教学团队,按照研究主题组织课程教学。可以在大学本科第三学年和研究生第二学年广泛进行学生参与跨学科研究项目的实践教学,培养拥有跨学科视角、高素质的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跨学科教育的国际化
跨学科教育国际化有利于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我国高校纷纷探索跨学科教育的国际化路径。武汉大学于2011年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签订了地球空间科学与技术双硕士项目合作协议。此后,武汉大学又与美国杜克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等签订了研究生双学位项目和联合学位项目协议,对研究生进行跨学科国际化培养[11]。我国高校应大力开展中欧高等教育交流,推动中欧高等教育机构跨学科联合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实现学分转换和互认以及双向交流人数的平衡。我国已有超过50所的大学参加了中欧联合培养硕士学位的伊拉斯谟项目[12]。在欧盟伊拉斯谟项目资助下,由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发起、为期三年的欧亚(EURASIA)高等教育能力建设项目于2017年10月启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法国凡尔赛大学、波兰雅盖隆大学、印度的共生国际大学和O.P.金达尔全球大学等高校参加了该项目。参加人员通过讲座、座谈、工作坊等形式,探讨联合学位和双学位项目、师生互换机制以及欧洲政治、法律、历史等课程的设计等问题。欧方提供了一些有关欧盟法律、欧洲文化、欧盟概况、欧盟贸易与投资、欧盟对外关系等领域的在线网络课程。中国高校应在相应领域与欧方合作,共同设置跨学科课程,推进联合学位和双学位项目,提高我国高校跨学科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结语
跨学科教育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提升大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于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急需培养通晓国际规则、了解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欧美跨学科教育对我国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经验启示,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机构顺应时代的要求,进行大学本科教学的改革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培养“一带一路”战略所需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有必要借鉴欧美跨学科教育经验,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和智库等的协同创新合作,构建协调整合的跨学科组织机构促进跨学科教育;通过跨学科课程多元化,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跨学科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促进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推动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宝发.国内外高校开展跨学科教育和研究的情况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75.
[2] 李兴业.美英法日高校跨学科教育与人才培养探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4,(5):71-72.
[3] 杜才平.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5,(3):156.
[4] 张炜,邹晓东.美国大学的跨学科战略实践及其经验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3):61.
[5] 徐岚,陶涛,周笑南.跨学科研究生核心能力及其培养途径——基于美国IGERT项目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5):62-64.
[6] 胡甲刚.美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管窥—以华盛顿大学“城市生态学”IGERT博士项目为个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0):73.
[7] 谭敏.从欧盟“伊拉斯谟世界计划”看研究生跨国交流与合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64-66.
[8] 曾满超,王美欣,蔺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82-90.
[9] 张良.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8):11-14.
[10] 王焰新.跨学科教育:我国大学创建一流本科教学的必由之路——以环境类本科教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6,(6):23.
[11] 周叶中,夏义堃,宋朝阳.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创新的新探索——武汉大学的改革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9):27.
[12] 张力玮,赵竞一.中欧高层次人文对话机制下的教育合作与交流——访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总司“让.莫内计划”及中国事务负责人维多·博雷里[J].世界教育信息,20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