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阅读走进小学课堂的有效性研究

2019-04-17卢传敏

赢未来 2019年11期
关键词:抽象性数学阅读策略

卢传敏

摘 要:由于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较强的逻辑性、用词精练等特点,而日常教学中对数学阅读的不够重视,致使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欠缺,从而导致学习上的障碍。因此,必须采用必要的训练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阅读;抽象性;精确;策略

在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数学作业或测试中,有些题目并不太难,却有很多学生做错。很多人认为是学生做题时太粗心、太马虎了。其实,这并不全是粗心马虎的问题,而是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欠缺所致。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学习。数学的学习不也能离开阅读。

一 数学语言的特殊性

(一)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

数学这一学科本身就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性。阅读材料中的数学术语和符号都是高度抽象的,要想真正理解它们,就要根据数学语言分析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最后达到对知识的领悟,形成知识系统。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数学语言具有精确性

数学中的语句、数学符号、运算定律都有其精确的内涵,叙述是清晰明确的,结论也是对错分明,没有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论述。要想真正理解一段数学文字或正确完成一道数学题,一定要理解材料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意义和内涵。

(三)数学阅读中要求认真细致

由于数学语言具有逻辑严谨及叙述精练的特点,阅读时对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关键数据,都要仔细地理解,分析领会其内在的真正意义。对重点的语句,要反复认真阅读,动脑思考,方能理解其内涵。

(四)数学阅读中,要听、说、读、写相结合

在阅读有难度的数学材料时要善于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听他人分析、思路,听见解。自己积极发言,讲述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与看法,交流经验与教训。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顿悟。进行数学阅读需要记住一些定义、定律、公式,读写结合能够提高记忆的速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解题的分析、推理、论证、计算等环节中要借助书写去理解题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 提升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

数学阅读需要学生心智的全面参与。数学语言简洁、抽象、逻辑性强,里面掺杂数字、字母、运算、图形、图表等内容,数学阅读一定要做到阅读与思考、想象与推理等的全方位结合,手脑并用。这需要教师多年如一日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一)数学阅读需要口、脑、手的共同参与

动手是指用笔圈圈画画。对于数学阅读材料中出现的重点与关键,或者是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運用不同的符号,如“~~~”、“~”、“△”等来圈圈画画,加深对阅读重点内容与关键部分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动手还指动手操作。数学阅读材料中的有些问题的解决,通过动手实践更简单明了。学生亲自利用实物去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通过移动、旋转等手段,加上观察、测量、比较、体验,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可加深对数学阅读材料的理解。如:教师在进行“观察物体”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亲自摆放几个正方体木块,并从不同的面仔细观察,顺利地画出前面、右面、左面的不同形状。再如:在“100米有多远”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分组拿着测量绳到操场上亲自量一量就知道了,简单明了效果好。

数学阅读主要是用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考必不可少。面对数学问题,学生要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自觉应用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是学好数学先决条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被激发出探究数学奥秘的动力。阅读中必有思考,要让学生根据问题设计者的思路去用心思考,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题技巧,准确地解决问题。

(二)明确题目要求,掌握题意,抓住关键词语,领悟问题所在

日常数学教学或知识测试中,题目都有明确的要求,弄明白题目要求是正确答题的首要条件,很多学生失误就在于阅读不仔细没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如:计算题中要求用竖式计算,其中个别题要验算,就有学生没有验算;没有区分开用“万”作单位与近似数保留到“万”位;有些题目虽然明确要求用方程解决个别学生却视而不见。必须理解题目要求,弄懂题意,才能顺利地把问题解答出来。而这一切当然离不开数学阅读能力。

(三)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阅读中解决问题

在数学阅读中能够提出质疑,这是理解问题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能力、感悟水平提高的表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分析条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如:按照问题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式,你知道还需要什么条件吗——“张大伯栽了68棵杏树,3行苹果树。杏树比苹果树多多少棵?”教师要使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明白:杏树的棵树减去苹果树的棵数等于杏树比苹果树多的棵数,再进一步分析条件发现题目中只告诉桃树的棵数与梨树的行数,由此可以推断出缺少的条件是苹果树的行数。数学阅读中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意愿,使学生对题目观察更用心,思考更全面。发现问题能力的提高也预示着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四)认真阅读把握问题内在联系,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突破口

在解答数学应用题时,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往往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让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不知所措,这就是学生阅读能力欠缺造成的。阅读是理解问题的基础。学生不会阅读,自然就难以理解问题内在的联系,问题就很难突破。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使学生快速入手:

1.浏览式阅读,掌握大意

浏览数学问题时,初步了解题中的事件、数据、已知条件、问题,题目涉及哪部分知识。在脑海里中建立初步的印象。

2.反复咀嚼,建立思路

浏览式阅读形成初步印象后,继续采集关键数据形成思路,依据数据的内在联系、寻求解题思路。

3.数据汇总,形成数模

建立思路,找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提炼数据,选用恰当的数学模型,最终确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4.建立数模,解决问题

形成成熟的数学模型后,仍要静心反思回顾,重新审题,审核题中数据、关系是否都用上了,用得是否准确;对题目中关键词句的理解有没有失误偏差;联系实践,判断所列关系式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总之,解题也是个反复回顾思考纠正的过程。

(五)自主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活动中,最终解决问题的还是学生本人,教师要善于把数学阅读的自主权放手给学生,教师充当旁观者、聆听者。引导学生按照具体的阅读材料,进行浏览式、咀嚼式阅读,进行细读与研读。把题目中的语言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从而确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知、辨别、理解,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阅读的主人。

(六)数学阅读贵在坚持,好习惯终身受益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也是达成数学教学目标的良好途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要有针对性地训练,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质量,进一步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邹艳香.小学数学阅读的重要性[J].江西教育,2018(21)

[2]康世刚.读懂教材是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基础[J].小学数学教育,2016(11)

[3]高向红.指导小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三点策略[J].考试周刊,2013(4)

猜你喜欢

抽象性数学阅读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民主的悖论
翻转课堂模式下《线性代数》的教学改革初探
以数学阅读为支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浅论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试论初中生数学焦虑对数学阅读的影响
羌族刺绣中的图案研究
“数”山有路“读”为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