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农村职校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探究
2019-04-17李登
李登
摘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今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中职生作为未来社会当中各行业的技能人才,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他们进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提升综合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教育;礼节礼仪;日常行为;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从国家教育部到地方教育行政机构,都开始关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内中小学校响应中央要求,开始着手传统文化教育,但多数尚停留在诗词歌赋的背诵、吟唱等初级学习阶段,尚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影响、改变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而达到提升学生自身素养的目的。国际上,多数国家都举办了不少“孔子学院”,数以亿计的外国人争相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国学热”,提高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生的素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沐浴与洗礼并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民族脊梁。我们学校是农村职业学校,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学生多来自县区村庄,未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等行为习惯方面做的不够好,如不知礼仪、缺少修养、自私自利、缺失诚信、不懂得感恩、没有目标,甚至浮躁厌世等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所有学生的个人素养都能得到提升,成为对社会有用、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诚信的中初级技术人才,所以在中职学校推进国学教育就尤为重要。
(一)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今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国民素质有待提高。实现中国梦急需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在这类人才中,技能型人才占60%——70%,而技能型人才大多数来自于职业学校,所以对这部分人才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
(二)学校教育的需求。
中职学生因为不懂礼仪、缺少修养、自私自利、缺失诚信、不懂得感恩、没有目标,甚至浮躁厌世等问题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教育管理难,学校在学生管理上多采用“校规校纪”来规范学生言行,这种“堵”的传统管理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自身素养差、行为习惯差等问题,学生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改变学生面貌、提升学生素养,能很好的协助学校解决这些问题。
(三)家庭教育的需要
家庭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并且长期在外打工,不少是留守学生,文明习惯较差,进取心不强,缺乏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动力。留守学生多由祖父母监管,对学生在家庭教育上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家庭教育缺失状态导致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融洽甚至很紧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弥补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帮助家庭完成家庭美德的教育。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使学生感恩、懂礼、乐学,进而找到人生的发展方向,照亮他们的前程,幸福他们的家庭。
(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高素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紧迫。要想谋得一份好的职业,就必须具备好的个人素养。就业者既要有专业的技术知识,还要有吃苦耐来、脚踏实地、团队合作等良好的职业道德。中职学校的学生经历中考的筛选,内心有自卑感。农村职校的学生不仅要面临青春期这些共有问题,还要面临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的内心孤独等特殊问题。为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职毕业后可以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养技能性人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如何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使农村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包括思想品德、处事基本习惯、学习生活习惯、文明礼仪等,促进农村中职学生这一群体的全面健康发展。
1、对目前农村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开展社区、家庭等问卷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分析情况。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
3、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各类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是开展主题活动。另一方面是校园文化布置。
4、组织教师开展国学专题研讨会,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研究其新解,应用到教学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我们通将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教材的编写、教学课程的设立、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教學理念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而使农村中职生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素养得到有效提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农村职校校园带来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安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