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类保送生学业状况和培养方式调查
2019-04-17赵松子丁奎元李春江
赵松子 丁奎元 李春江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外语类保送生入校后学业状况的调查分析,针对外语类保送生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基于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规律,提出了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的制度相关性观点,并就加强外语类保送生个性化培养体系的建构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外语类保送生;学业状况;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5-0001-03
作为高考制度的补充,保送生制度在拓展一条人才选拔方式。根据我国高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对生源的特殊要求,经教育部批准具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中学可向高校的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推荐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优秀且高中阶段均在该校就读的应届高中毕业生。[1]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朱克曼(H.Zuckerman)在一项对诺贝奖金获得者的研究中发现,科学精英的成长过程包含着一个优势积累的机制,即那些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即得到较多科研训练和较好科研条件的科学家,他们所获得的优势会不断积累,直到成为科学界的精英。[2]外语类保送生作为具有外语特长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如果在大学期间得到良好的条件和合理的培养,就完全可以成长为优秀的外语专业人才。而如果仅仅将保送生等招生政策作为高校竞争优秀生源的手段,保送生入学后不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保送生制度的合理性就无法得到充分实现。基于上述思考,我们对外语类保送生的学业表现和培养方式开展一项调查,以便发现保送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阐释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制度对外语类保送生学业发展的意义。具体来说,本研究将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外语类保送生的身份认同以及对外语类保送生制度的评价;(2)外语类保送生的学业表现及相对于非保送生的比较地位;(3)外语类保送生的学业表现与大学培养制度的相关性;(4)如何建构个性化的外语类保送生培养方式,充分发挥此制度的优势。
一、研究调查设计
本研究以外语类保送生学业状况调查为核心,旨在了解外语类保送生在校期间是否得到了高校的特殊培养,是否充分发挥了其外语优势,进而发现保送生学业表现与外语类保送生制度及大学人才培养制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将综合运用文献、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進行。通过阅读已有文献,厘清研究的问题;通过对5所典型高校的信息员(同学—保送生)的访谈,了解4类高校在招收和培养保送生方面的基本特点;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关于保送生的学业情况和培养方式的相关信息。
调查涉及五所招收外语类保送生的典型高校,其中,A大学为北方“985”综合性高校,B大学为南方“985”综合性高校,C为理工科院校,D为语言类文科高校,E为财经类文科高校。样本总体即为上述5所高校现期在读的外语类保送生。调查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获得样本,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2份。问卷数据使用社会科学领域的专业统计软件Stata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对统计发现的各问题的内部联系进行深入研究与挖掘,达到准确、直观的效果。
二、外语类保送生学业状况
(一)学业状况
1.总体学习情况。“总体学习情况”反映的是大学生所有必修科目的学习情况,而不仅仅是外语科目的训练和培养情况。
由调研可以看出,外语类保送生的全科学习成绩在年级中的排名大部分都处于前40%,但也有25%左右的外语类保送生在进入大学后的成绩并不理想。
由大一外语类保送生的学习成绩与大四外语类保送生的学习成绩相比较可以看出,学习较好以及中上等的保送生比例明显下降,而同时学习成绩较差的保送生比例上升。这反映出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外语类保送生的总体学习成绩呈相较下降的趋势。
2.外语学习情况。外语类保送生是从外语中学及重点中学选拔的专业人才,其外语专业基础应该好于非外语保送生。我们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高约62%的调查对象认为“保送生比非保送生外语基础好”。
基础良好的外语类保送生,在经过大学阶段的进一步培养后,外语水平理应有更大的提高,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并非如此,只有不到30%的外语类保送生认为其外语学习能力高于非保送生,与其外语基础好的调查结果形成鲜明对比。
由于招收外语类保送生的高校在培养政策上存在差别,我们发现财经类大学E以及外语类大学D的外语类保送生认为“自身外语学习能力并非优于非保送生”的比例最高,其原因为这两所大学招收的外语类保送生有很大一部分都就读于非外语专业,对于他们的外语培养较少,导致了其外语学习能力与非保送生趋同。
3.保送生与非保送生比较。通过与非保送生的比较可以看出,保送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业表现优势和劣势泾渭分明。根据调研,保送生相较于非保送生最为明显的三项优势为:综合素质、外语基础以及交流、协调和组织能力。在这项统计数据中,数据明显集中,其中三项的统计数值明显偏高,且在各所高校内部的统计结果同样为这三组数据最高。多数调查对象认为,这三个优势项目实际得益于其中学的良好训练。
而在比较劣势中,保送生相较于非保送生的劣势数据尽管相对分散,但科研能力和专业学习能力无疑是最显著的。这一结果表明,应该主要在大学期间得到系统培养和提高的科研能力和专业学习能力,并未达到预期。特别是财经类大学E和外语类大学D,这两所学校对外语类保送生入校后接受的是非外语专业的培养,其专业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主要指向非外语专业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与非保送生的比较劣势就更加明显了。
(二)培养方式
1.主要培养方式。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也对5所高校中在读的几位高年级外语类保送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到了这几所高校对于外语类保送生的基本培养方式。
A大学与B大学为两所综合类院校,外语类保送生在入校后即进入外语专业进行学习,没有进入其他专业的学生。A大学的外语类保送生与非保送生混合分班,所有培养方式与非保送生完全相同;B大学的外语类保送生与非保送生分别分班,但除去奖学金评选在班内排名外这一制度外与非保送生的所有培养方式也完全相同。
C大学是一所理工类院校,外语类保送生在入校后即进入外语专业进行学习,没有进入其他专业的学生。其外语类保送生与非保送生混合分班,所有培养方式完全相同。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中有通讯技术类课程以及机械工程技术训练课程,外语专业的学生课程中会涉及更多的科技外语课程。
D大学是一所语言类院校,外语类保送生在入校后进入不同专业,大部分专业都进行混合分班,并进行统一培养。英语专业在入校前进行分班考试,按此次考试成绩分班,各班之间教学计划不同,虽然大部分外语类保送生都进入了高级班,但这并不是直接的对外语类保送生的特殊培养。
E大学是一所财经类院校,外语类保送生在入校后组成实验班,自成一个专业。在大一和大二期间,实验班在学习外语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基础财经知识的学习,在大三时外语类保送生可转专业到注册会计专业或国际金融专业,也可以选择进入外语专业。
2.培养方式评价。保送生对高校培养方式的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看保送生对各高校提供的课程安排及其他培养方式是否满意;二是看保送生对高校是否提供个性化培养方式的认知;三是看保送生對现行培养方式所存在问题的认识。
对于现行的培养方式,有超过90%的外语类保送生认为还有改进空间,只有不到5%的保送生表示对其非常满意,说明高校对于保送生的培养方式并不完善,有进一步修改提升的空间。
在对培养方式的认知方面,关于“学校是否针对外语类保送生提供特殊方案”,A大学和B大学所有问卷都填答了“无”选项;C大学和D大学的问卷只有极个别填答了“有”;只有E大学的大部分问卷填答了“有”选项。其中,E大学对于外语类保送生进行的特殊培养主要集中在“课程安排不同”以及“学习内容、教材不同”上,提高的能力主要集中在学习能力上。
对于现行培养方式存在的不足,在读的外语类保送生最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出国交流机会”,“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或社会实践机会”,“丰富课程设置,注重课程质量”,以及“缩短基础课时间”。表明,目前各高校的培养方式中,上述方面是较为欠缺的。而在双辅修政策方面,有将近55%的外语类保送生有意或开始了双辅修,5所大学均比较支持外语类保送生进行双辅修,但都有一定的专业限制。除了E大学以外的4所学校不允许外语类保送生转专业,而E大学鼓励外语类保送生转入注册会计专业或国际金融专业。
3.未来发展规划。在社会经济条件约束下降的情况下,当代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规划通常是在审慎评估自己的专业认同、学业成绩和职业取向基础上做出的。那些对外语专业认同感较强、学业成绩较好的保送生,通常会选择在国内上本专业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否则,要么报考其他专业的研究生,要么选择直接工作。
调查显示,在外语类保送生的未来规划中,打算出国深造的较多,占30%,保研和考本专业研究生的较少。其中A大学、B大学和D大学的外语类保送生准备出国深造的均占40%左右,是绝大多数;C大学的外语类保送生打算考其他专业研究生的较多;E大学35%左右的外语类保送生都打算毕业直接工作。
未来规划与学校培养方式密不可分。A大学、B大学的外语类保送生以及D大学外语专业的学生均主要学习的是外语专业课程,出国深造自然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D大学的其他外语类保送生在语言能力较强的同时学习了其他学科,出国深造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C大学的外语类保送生在学习语言专业的同时,更多的接受了经济知识与机械知识,他们更容易对其他专业产生兴趣并选择在其他专业攻读硕博士学位;而E大学的外语类保送生则大部分转至注册会计专业或国际金融专业,这两个专业都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所以在本科毕业后工作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选择。
三、加强保送生个性化培养的对策建议
如何完善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这是许多高校一直探索的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改革创新。[3][4]但这些研究并未将保送生作为特例进行专题讨论。
那么,如何充分发挥高考保送生制度的优势,建构个性化的外语类保送生培养方式?
其一,从观念来说,认识到个性化培养是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大学培养制度改革的方向。就外语类保送生而言,外语类保送生是有着外语特长的学生,进入高校后就应该对其进行系统的外语专业培养。
其二,从资源配置方面看,实行个性化培养是对大学教学资源的考验。例如,要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选课要求,只有开出足够多的备选课程。而随着课程的增加,教师、教室面临的压力也急剧增大。此外,要开出大量的高质量选修课程、双语课程、高层次课程,必须要求教师具有较宽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学术水平,能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有所建树。
其三,要对保送生实行个性化培养,必需有针对性地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并建立与之配套的教学管理平台,进而体现保送生制度的连贯性和价值。
因此就外语类保送生来说,笔者建议培养方式的改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1)将保送生与非保送生进行分班教学,缩短保送生班对于基础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将深度的专业课程提前安排。(2)丰富课程设置,增加海归教师和外籍教师数量;缩小班级规模,以保证课程质量。(3)提供更加丰富的外文书籍以及电子数据库资源。(4)提供更多出国交流和专业实习机会。
总之,为了最大化发挥外语类保送生制度的作用,高校应针对保送生入校后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对外语类保送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积极调配教育资源以实现有针对性的、系统的专业教育,并配有相应的管理制度。
应该指出,在能够直接反映高校人才培养制度合理性的诸变量中,除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表现之外,还应包括其毕业后的职业表现(如果已毕业的话)。[5]本次调查仅涉及在校的保送生,未涵盖已毕业的保送生,因而无法了解保送生的职业发展状况。这是本研究的一个局限。
参考文献:
[1]朱丹红.保送生制度的变迁与改革[J],教育与考试,2007,(5):11-14.
[2]朱克曼.周叶谦.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M].冯世刚,译.商务印书馆,1982.
[3]朱效惠,赵忠德.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大连外国语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0,(4):74-76.
[4]陈玉莲,刘艳萍.广西经贸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4):69-71.
[5]朱丽.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