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创新移动学习的考量
2019-04-17谭小雄邓喜英
谭小雄 邓喜英
摘 要: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引领“未来学习”的学习创新模式,成了我国“互联网+教育”新业态下高职思政课创新学习方式的应然选择。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却遇到了诸如教育主(客)体选择移动学习的动源不足、合乎高职思政/高职生特性的个性化移动学习资源缺乏、免费网络(学习)资源的稀缺等问题。本文提出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聚智汇力开发网络思政学习资源、加速变革高职生传统学习习惯等建议,以期推动高职思政课移动学习的广泛运用。
关键词: 高职思政课 移动学习
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各行各业都在创造性地推进“互联网+”新业态,这已成了新时代发展潮流。教育领域亦不例外。因此,基于“互联网+”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课移动学习模式,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现实使命。
一、移动学习:“互联网+教育”新业态下高职思政课创新学习方式的时代选择
2018年4月,教育部颁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明确提出“办好网络教育,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1]。很显然,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并将两者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出一种新的教育生态,便成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势。于是,国家教育部同时出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强调“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不断创新网络教学形式,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2]。“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普及发展的环境下催生的学习变革方式,则成了我国教育界推进“互联网+教育”新业态下引进探索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
事实上,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式学习范式,最早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之后,英国、德国等开放大学及欧盟委员会IST((European Commissions Information Society Technologies)等均开展了关于移动学习的项目研究[3]。这有力地促进了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和移动学习体系的建设。2000年,爱尔兰国际远程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在庆祝上海电视大学建校40周年上作题为《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的学术报告,首次将“移动学习”概念介绍传入中国,并称“移动学习”将代表着“学习的未来”。之后,中国开始了“移动学习”的研究热潮。随之,BB掌上学习、移动图书馆及MOOC在线视频课程等移动学习平台相继开发和建设。
随着移动通信和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强调以个体为主导的主观自觉、自主学习的可持续、非正式的学习创新模式,具有远程学习、电子学习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必将成为“引领未来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模式。与此同时,目前在我国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驱动下,“移动学习”作为一种“互联网+教育”新业态,变革了传统学习模式,有益地辅助和延伸了课堂教学,较好地融通了课堂内外,提高了课堂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日益受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青睐。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选择“移动学习模式”的难题分析
当前,“00后”大学生已成了高校的主体。伴随信息化、智能化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几乎人人拥有一部智能手机。据调查统计,他(她)们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基本不低于1小时,甚至50%以上的大学生超过3个小时,用以浏览网页、网络社交、娱乐、学习、购物等[4]。按理说,他(她)们运用智能手机进行“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的移动学习本应得心应手,毫无疑问。然而,在高职院校思政课运用移动学习开展教学实践的现实却是另一番场景,遭遇着意想不到的难题。
(一)存在教育主(客)体选择移动学习的动源不足的问题。移动学习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有益补充的以个体为主导的自主学习业态,强调的是主体学习的主观自觉性。然而事实上,这面临着教育主体与客体双向动源不足的教学困境。首先,作为教育客体的受众高职生,本来人文知识素养欠缺,受“重专业、轻人文”思想的不良影响,加之思政课具有的政治性、理论化、抽象性等学科特性,在此共同作用下,他(她)们对思政课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低头族”、“梦游族”常见于高职思政课堂。因此,他(她)们自觉自主选择移动学习的动力相当不足。根据我们的调查,98%的“00后”大学生不喜欢选择移动学习方式学习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其次,作为教育主体授课教师尽管在思想认识上认同“移动学习”这种灵活、智能、泛在的教育教学新应用模式,但是囿于他们对“移动学习”模式研究不深、了解不透彻,以及受限于自身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内在地缺乏积極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将课堂教学内容通过移动技术平台拓展到课外、开发与设计思政课移动学习资源、有效引导学生在思政课中运用移动学习等主观能动性,导致移动学习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缺少极重要的“助推器”,以致移动学习更多地停留在认识层面而鲜见于广泛推广运用的实践中。
(二)缺乏合乎高职思政/高职生特性的个性化移动学习资源。目前,在国家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的助力下,政府和少数高校正在以项目为牵引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譬如教育部的“移动教育”项目、北京大学的“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项目、上海电视大学的“移动英语学习系统”、中央民族大学的“移动数字校园”等[5],打造出了一批移动学习平台,加之市场上也涌现出了诸如优学院、超星学习通等移动学习平台,这客观上为大学生获取海量的学习资源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平台都是基于大众需求而开发设计的公共资源平台,而非针对高校客户特定需求的量身定制,缺乏个性化设计。换言之,这些资源共享的平台在开发设计上鲜有体现高职生学习特点及高职思想政治课特色的个性化移动学习资源,不能满足那些原本学习动力不足的高职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找到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以实现其“Anytime,Anywhere,Anystyle”移动学习的孱弱需求。相反,他(她)们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在海量的公共资源中找到所需所用的思政课学习资源,这让她们更加不愿意在思政课程学习中选择移动学习方式。
(三)免费网络(学习)资源的稀缺制约了移动学习的发展。目前,我省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刚刚起步,免费WIFI无线网络环境尚未完全覆盖全校范围,即使少数高职院校实现了校园免费WIFI全覆盖,但也受流量和网速的限制,学生难以流畅下载和查看一些学习视频和音频,制约了高职学生移动学习的情景体验。据调查,44.0%的大学生认为网速太慢或者无免费网络是制约移动学习的首要因素[6]。诚然,部分高职学生为了享受网络生活,而自主接入4G或WIFI等无线网络信号,但在需承担较高通信网络费用的情况下,他(她)们对本不感兴趣的思政课采取移动学习的态度就显得很无奈甚至选择回避行为。另外,由于学习资源的开发与设计成本较高,大多数学习资源都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以致网上免费学习资源较少。学生要想获得较好的移动学习体验,需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这就使得高职学生更多地选择购买专业课程的移动学习资源,很少会选择思政课之类的公共学习资源。显而易见,有限的WIFI无线网络环境、较高的网络资费及稀少的免费学习资源,便成了高职学生选择“Anytime,Anywhere,Anystyle”移动学习方式的“拦路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移动学习的发展。
三、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推广移动学习方式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在推广运用移动学习方式时遇到的上述瓶颈问题,我们将如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客观实际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探索构建适合“00后”高职学生特点的思政课移动学习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应主要从三个方面下苦功夫:
(一)高职院校要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为移动学习的推广打下坚实的物质条件。毫无疑问,目前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比较普遍存在的网速不畅、通信网络费用太高等问题,根本难以适应于移动学习所需要的“无缝学习”这一特质,也就成了制约高职院校广泛运用推广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要推进“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变革高职学生的传统学习范式,推动他们转向移动学习范式并成为一种学习习惯。从学校层面来说,首要的是必须拥有覆盖全校园的无死角的生态网络环境。对此,学校需抢抓国家教育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进信息、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教育”一体化平台的重要机遇,花大力气研究吃透、充分利用教育行政部门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利好政策,采取项目申报或引融社会资本的形式,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打造免费、高速、无线网络信号覆盖全校园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学校运用推广移动学习方式奠定坚实的物质条件。
(二)结合高职生、移动学习与思政课三者特性,聚智汇力开发网络思政学习资源。通过搜索、筛选和整理现有移动学习平台学习资源,发现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思政课学习资源很少且缺乏系统性。这充分表明,基于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等特质、移动学习“Anytime,Anywhere,Anystyle”的特点及思政课的“理论抽象化、思想政治性、阶级性”等学科特征,聚智汇力开发出适应高職学生个性化的网络移动思政学习资源,便成了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认为,要解决高职网络移动思政学习资源缺乏的问题,需从两方面发力:一是加强校际合作,按照“共建、互通、共享”的合作原则,双方或者多方联合开发设计思政课移动学习资源。二是强化校内聚智,整合组建思政课教师网络资源建设教学科研团队,按照“系统筹划、模块设计、团队研讨、个人制作”的原则,系统开发优质的高职思政课移动网络学习资源。同时,在开发设计过程中需结合高职生、移动学习与思政课三者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实施。譬如内容要短小精练、直观感性、形象生动,避免理性抽象,体现趣味性、交互性和差异性,使高职生在移动学习中获得与课堂教学不同视角不同方式不同境界的体验;提供学习方法策略和各章节学习要点,以便每个人都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合适的进度与难度进行移动学习,以加强他们移动学习的吸引力,等等。
(三)加速变革高职生学习的旧习惯,探索思政课堂教学与移动学习的无缝对接。“移动学习”作为移动通信技术和智能技术发展的时代产物,也是我们在“互联网+教育”新业态下创新学习模式的一种必然选择。诚如有学者预测那样,“将来如果移动技术完全融合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以至于我们没有意识到那就是学习,那么移动技术教与学就成功了”[7]。这就需要我们:一是高职思政课教师需从“为国家培育引领未来学习人才”的高度,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创新精神,积极响应《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主动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弄潮儿”,深入跟踪研究移动学习理论、技术及实践发展的前沿动态,结合实际,自觉运用到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推动移动技术与思政课学习融合创新、无缝对接,探索出反映高职院校育人规律、高职思政课教学规律和高职生学习规律的中国特色移动学习模式。二是采取“边运用、边指导、边宣传”的思路,大力推动高职生逐步破除传统学习思维习惯定势对移动学习和思政课的认知桎梏,因势利导,鼓励、引导他(她)们利用智能手机除了刷朋友圈、浏览网页、看视频、听音乐、玩游戏、聊天等外,更应用于移动学习,并最终养成一种自觉移动学习的行为习惯。三是统筹兼顾思政课堂教学和移动学习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构建课堂教学与移动学习交互的学习模式。即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移动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辅助,两者在教学内容、目标上都要交互融合,相辅相成,线上线下共同作用,以实现思政课教书育人效益最大化。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代表着“学习的未来”的学习创新模式,颠覆着传统学习的行为习惯和思维范式,正在深刻改变和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机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出台,“互联网+教育”成为时代发展大势,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必然,势必将推动“移动学习”在我国的深入发展。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还存在诸多制约移动学习广泛运用发展的主客因素,这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等各方通力合作、共同努力解决。这充分说明了在我国探索出反映高职院校育人规律、高职思政课教学规律和高职生学习规律的中国特色移动学习模式,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艰苦地奋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018.04.18.
[2]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 t20180424_334099.html,2018.04.13.
[3]侯爽.基于移动通讯终端的培训机构教育平台设计与实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4][5][6]王鹂,左瑞玲.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8(20).
[7]王琳.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式的选择困境与有效性评价[J].肇庆学院学报,2016(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十三五”科研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移动学习模式研究》(2016-135-Y-2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第三批优秀教师重点培养对象“支柱工程”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