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吐蕃居民情况

2019-04-17索南多杰

北方文学 2019年9期

索南多杰

摘要:唐中后期和五代时期,敦煌大量吐蕃移民渐渐进入到社会生活。本文通过对有关敦煌文献的记录,对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吐蕃居民情况进行了探究,并详细探讨了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吐蕃居民发展历程。

关键词:晚唐五代;敦煌地区;吐蕃居民

在七世纪至九世纪,吐蕃作为青藏高原藏族人成立的第一个王国。在赤松德山时期中,吐蕃综合国力已经到达顶峰。随着时间推移,吐蕃势力逐渐扩大,781年吐蕃占领了河西的凉、甘、苏等领域。敦煌当时属于瓜州。吐蕃对敦煌的统治由781年开始,直到848年结束,然后正式步入归义军统治时期。在吐蕃时期,敦煌具有诸多吐蕃僧侣、官吏、驻军和吐蕃移民。张议潮收复河西后,仍有诸多吐蕃移民,成为归义军管辖下的编辑户。敦煌书中有大量魏晋五代的文字典籍,它们涵盖隋唐五代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间生活各个内容,真实的记录了魏晋五代人民日常生活状况。下面,本文将进一步对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吐蕃居民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一、晚唐五代敦煌地区居民结构

唐末五代敦煌地区是归义军政权与外国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场所。敦煌地区的居住结构与其他地区存在一定差异,具体展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汉人是敦煌地区重要民族之一。根据《张淮深变文》得知,“只有沙洲,聚集了诸多魅力人物”,这也证实了曹元沈在敦煌阶段当政的重要是因素[1]。其次,少数民族居民所占比例不断增多高,苏维埃居民居住的从化乡虽已被废除,但仍有苏维埃特色的居民。同时吐蕃、龙家等少数民族居民开始进入到敦煌地区,使归义军时期敦煌地区少数民族居民数量和构成急剧增加,使得唐代敦煌地区居民结构发生变化。最后,针对敦煌而言,居民分布缺少均衡性。一方面,敦煌县乡村的差异,另一方面周边地区敦煌县与寿昌县、梓潼县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和各个民族社会发展有着直接关联。

二、吐蕃占领时期敦煌的户口变化

(一)河西节度

随着使节们从河西撤退,河西地区的大批人必须从其他地区迁移到敦煌。尽管历史书籍中没有详细记录,但敦煌文献中依然有个别案例。例如,《武僧通碑》记载:黄祖讳绪芝,前唐朝皇宫大臣司马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即千夫土司。使军队在烈城一百次,杨佩贞元,为国家服务终身。以先锋为榜样,留下优势。他已经20多年没有被免诉了。为了安全国家保卫,多年剿灭土匪活动,长期随军关押,因为敦煌人也。

由此可见,吴绪芝从敦煌退伍,成为建康军赴绥和西部的特使,最终成为敦煌的一户人家。由于河西节特使退居敦煌,必然有大量的家庭成员及其追随者,这是敦煌地区人口的一大补充。唐代,河西帝节度使管军队七万多人,分布在所辖九军之中。安史之乱以后,河西龙源右面的军队虽然进驻,河西有数万名使节,但从敦煌退伍的军队可以坚持十年以上,说明军队并非少数,这些人口已经变成了敦煌人[2]。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其是因敦煌陷落而归吐蕃管辖。毋庸置疑的是,占领吐蕃后,敦煌人口不会减少,而是会因为大量家庭的移民而增加。据《太平环宇记》记载,瓜州吐蕃户籍比天寶户籍翻了一番多,敦煌情况可能与之更接近。

(二)战乱发生

战争的发生消耗了敦煌大量人口。尤其是河西节度,引发了周鼎等领域和吐蕃之间的斗争。当时吐蕃“藏普移居南山,使尚绮心儿攻之”,由此可见,吐蕃与敦的战争十分激烈。但吐蕃并没有实施像屠杀城市这样极端的做法。在敦煌地区,虽然存在着“呼甲乙而无闻,唤门庭以应诺”的局面,但整体上没有发生较大改变,没有出现家庭衰亡的现象,而是所有居住场所发生了变化。吐蕃对敦煌的战争损失完全可以由人口的移民来补偿。除河西节度使给人口迁移带来影响之外,吐蕃时期大部分吐蕃人都移居敦煌。长庆时期瓜州市人口数量增多可能与此有关。由于吐蕃统治机构的中心在瓜州,继吐蕃之后,在瓜州和肃州之间产生了一个影响力比较高的吐蕃居住区。

(三)吐蕃统治

吐蕃时期敦煌居民没有大量迁移,这是由于受到归义初期敦煌人口保持较高水平因素的影响。敦煌和河西地区吐蕃移民的出现,也是受到吐蕃直接统治因素。吐蕃占领敦煌后,除了借助敦煌汉族姓氏实现直接统治以外,大部分吐蕃人移居到敦煌直接统治国家[3]。据敦煌文献记载,移居敦煌的吐蕃移民有三类:第一,藏族僧侣;第二,高官及其随行家属;第三,驻军及其随行家属。移居敦煌的吐蕃移民是敦煌吐蕃移民的核心来源。

三、晚唐五代河西的吐蕃聚落

(一)吐蕃部落的增多

根据《新五代史》第74卷《四义附录》记载得知,“从陵州过黄河时,经常看到吐蕃人帐幕,同时也听闻吐蕃互相侵略。”高居轩出使到金朝后期的文天府,历时三年。从陵州出发,主要途经凉州、赣州、苏州、瓜州和沙州,揭示了路线中吐蕃聚落分布情况。此时,史料中没有吐蕃部落的名称,其细节有待商榷。然而,与同时期的陇右吐蕃相比,史书和敦煌文献对河西吐蕃的记载更为丰富,这说明河西吐蕃正在逐渐成长。

针对敦煌吐蕃部落、郑炳林、高田世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特别是《晚唐五代敦煌地区吐蕃居民初步研究》中,认为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生活着许多吐蕃部落,与此同时已经基本汉化。在《晚唐五代河西地区居民结构研究》一文中,认为吐蕃主要居住在河西地区等领域,而肃州的少数民族则包含在吐蕃制度范畴内。

(二)“吐蕃国”登上河西的舞台

根据相关历史数据记载,汤开建先生和马明达先生指出,“肃州到瓜州、沙州等领域有一个吐蕃政权,这是吐蕃的牙帐所在地在河西。”“东部的玉门关,西至瓜、沙二州,属于吐蕃西部边界。由此可见,从唐末到五代,河西吐蕃政权的政治中心在河西走廊西端,主要聚落在河西走廊南侧的祁连山麓”[4]。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粮食短缺。拓跋留在淮光,守卫拓跋府,有3000个帅部族。

此时,吐蕃不应作为独立政权与叛军建立外交关系。到了张成峰的时候,《辛未年七月沙州百姓一万人上回鹊天可汗状》提及张成峰为了抵抗奎甸向南博求助,当时河西吐蕃的地位似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知道这个政权是否建立在晚唐,至少在晚唐。当时,吐蕃居住区的存在应该是可信的。到了五代,吐蕃政权开始被载入史册中。

(三)吐蕃的日趋活跃

在五代时期中,吐蕃的活动主要表现在对凉州的频繁斗争以及正式进入中原。吐蕃时刻观察凉州行动,这也是展现出吐蕃力量不断膨胀重要因素。咸通二年张议潮将吐蕃逐出凉州后,吐蕃受到严重影响。不久之后,凉州成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最终受到了喂末的掌控。即便喂末和吐蕃之间有着一定渊源,但是其和吐蕃有着本质的区别,吐蕃部落不认同吐蕃,这体现在吐蕃对凉州的斗争中。凉州是河西的一个重要城镇。有迹象表明,吐蕃从未放弃为凉州而战。

四、结束语

吐蕃统治河陇已经百年历史,在此过程中,大量吐蕃移民来到河陇,吐蕃居民逐渐融入到这一地区。晚唐时期,吐蕃在河陇统治中解体,导致大部分强大吐蕃势力逐渐消亡,但河陇部落依然存在,其影响仍在继续。最突出的表现是河隆边境依旧存在诸多吐蕃聚落。由此可见,这对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吐蕃居民发展有着直接影响。通过以上讨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吐蕃移民在吐蕃统治时期移居敦煌,呈现出以下几种模式:一是散居的人,与汉族农村制度的管理相结合的村庄,成为编户,他们像汉族在服务税收方面,具有较高的中国化程度。二是曹氏归义军时期,归义军的大将和地方官员定居在敦煌土沽郡。三是在敦煌地区之外,形成了独特的吐蕃移民部落。

参考文献:

[1]郑炳林,徐晓丽.读《俄藏敦煌文献》第12册几件非佛经文献札记[J].敦煌研究,2003 (04).

[2]张亚莎.印度·卫藏·敦煌的波罗-中亚艺术风格论[J].敦煌研究,2002 (03).

[3]郑炳林.唐五代敦煌畜牧区域研究[J].敦煌学辑刊,1996 (02).

[4]郑炳林.敦煌本《张淮深变文》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1994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