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海经》英译研究综述

2019-04-17刘诚盈

北方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山海经英译

刘诚盈

摘要: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山海经》英译本的评价分析,将各家观点进行分类梳理、概括总结并提出《山海经》英译本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山海经》英译;译本评价

一、《山海经》其书

先秦典籍《山海经》记录了上古时期的地理,鸟禽,走兽,植物,矿物,气候,巫医,神鬼等人文遗产,是一部包含中国上古民众的自然宇宙观,图腾观,宗教观等思想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因成书年代久远,作者仍是学者考据的对象,另有部分篇章流失,现在通行的版本留存18篇。书不少远古神话和寓言故事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源泉,为大众熟知。

二、《山海经》英译本与译者

美国汉学家约翰·威廉·史福勒(John William Schiffeler)于1978年最早出版节译英文版《山海经》(The Legendary Creatures of the Shan Hai Ching)。除此之外,史福勒还研究传统中医术语,在2012年出版过论文专门探讨《山海经》中的民间医药。1985年,郑小杰等人译的版本(Shan Hai Ching:Legendary Geography and Wonders of Ancient China)发行。英国汉学家和翻译学家安妮·比勒尔(Anne Birrell)对中国神话多有研究并出版相关的评价著作,其《山海经》译本(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出版于1999年。中国学者王宏与赵峥合译的最新译本(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出版于2011年,并收录进大中华文库。

三、《山海经》英译研究综述

笔者搜集了国内外研究者对《山海经》的译本研究,其中包括中国学术期刊中的论文,国内硕士学位论文,国外学术期刊中的论文、译本书评等,共计10篇。这些研究可以分为字词翻译研究,译本传播,译本对比研究以及综合分析等类别。

(一)字词翻译研究

对《山海经》英译本的字词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专有名词翻译研究上,而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因为《山海经》包含两千多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专有名词。贾雯鹤曾道:“可以说《山海经》就是一部以专名为中心,主要对专名进行描写的典籍。(138)”《山海经》英译本的字词翻译研究可以分为三小类,第一类是通过译本字词翻译总结翻译技巧。张佳颖重点讨论《山海经》中地名英译如山水、河流、湖泊、海、部落名英译规范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主要采用音译,直译并在需要时加注解的方式,如此一来才可“强调中国文化主体性”(21)。第二类是通过字词翻译技巧分析译者翻译思想。郜菊和杨柳通过研究安妮·比勒尔译本的翻译技巧,译者的态度以及她选择的翻译文本入手分析译者的翻译思想,认为比勒尔在翻译专有名词的选择上体现了再现的思想。第三类是纠正一些字词翻译失误。程丽英探讨了安妮·比勒尔,郑小杰两位译者的翻译版本,提出他们在通假字翻译,罕见字理解,句子深层含义揣摩,数词翻译上还有不到位之处。Vera Dorofeeva-Lichtmann在分析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的观点后表示赞同,认为,大多数中外译者在翻译《山海经》书名时出现失误,“经”并不是指经典著作,而是表示经历,并给出了自己的译法。

(二)译本传播

译本传播一般分析某一译本的翻译是否达到其初衷,也就是评估其是否能够符合读者预期,在国外市场获得较多认可。李盈盈分析了王宏與赵峥的《山海经》译本后,认为此译本中所用语言简明晓畅,达到了使得普通英语读者阅读起来也很轻松的目的,同时这个译本带有原文,有助于引起读者对中文的兴趣。Thomas Michael在评价比勒尔译本时表示她的英译本中的介绍、附录、中国文化词翻译等方面都做得不尽如人意,不仅译文过于主观,也丧失了很多原文的内涵,“大众读者要在阅读文本时置身于早期中国传统神话氛围中,然而比勒尔的文本几乎对此无益”(679)。另外还有Riccardo Fracasso对郑小杰等人的译本作出较为消极的评价,认为这一版本的英译《山海经》是“迄今为止出版过的最糟糕译本(482)”,原因在于这一译本缺少充足注解,翻译模棱两可,参考资料标注不严谨,印刷错误多等等。

(三)译本对比研究

《山海经》的英译本对比研究并不局限在译文词句翻译优劣评判上,刘淑芳采用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对比研究了比勒尔,郑小杰等以及王宏、赵峥合译的共三个英译版本,深入探讨译入语文化中的审美意象缺损,不同意识形态,译者时代背景、译者态度,翻译目的和诗学观等方面是如何影响翻译选择,操控翻译的。

(四)综合分析

所谓对译本的综合分析,是指涵盖多种讨论内容的译文研究,程丽英在其硕士论文中就采用了阐释学理论,功能目的论,交集翻译理论,以及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研究了比勒尔译文中的语言要素和神话文化要素。她在文中分析了译文的词汇及句子翻译的特点以及失误,并从地名、动物名、神话人物名及有争议的名字等专有名词翻译入手,对比音译及直译,并提出灵活采用翻译策略的建议,以便更有效地传播中国神话。

四、《山海经》英译研究评价

国内外研究者对于这一中国古代神话主题的典籍英译研究才刚刚起步,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类主题的中国典籍处于中国典籍外译的边缘地位,受到的关注比较少,愿意翻译的学者并不是很多,研究其英译的也少。季红琴曾说:“我国文化典籍外译主要围绕以下几类作品展 开:以《四书》、《五经》为主的儒家哲学经典;以佛教经书为主的宗教文献;以《史记》、《汉书》为重点的历史文献;以经典小说和诗歌为主的文学著作。”(97)可喜的是,《山海经》的英译在更替,有了新的译本,也就会有相关的研究,译本多了,可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会慢慢增加。

总体来看,笔者搜集到的《山海经》英译本研究主要局限在从字词翻译,句子翻译上总结翻译技巧和翻译规范,偏向于语言层面,视角略显单一,这是其一。其二,对于译本的评价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往往是评价者个人的感受,并不是十分客观,所以说服力稍显欠缺。译本的接受度,也就是其优劣,还应该调查读者阅读体会,做定量分析。虽然这只是判定某个译本成功传播与否的一个方面,但这一方面不可忽略,毕竟“一套书的出版,如果没有读者的广泛接受,自然就达不到传播的有效性,其译介与出版的价值就值得质疑。(许多,许钧 13)”此外,研究者在设定调查目的和调查方式、调查问题时还应尽量排除个人偏见,以免走向完全的定性分析方向。其三,《山海经》的英译研究多是针对单一译本,研究多个译本的很少,这样一来,一些历史性的变化特点也就无从发现。

针对以上的研究特点所显示出的欠缺,笔者提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参考王宏和刘性峰(2015)两位学者的分类方式分多个方向探讨这一作品的英译,研究《山海经》英译主体性、主体间性、英译客体、制约因素等并活用典籍英译的研究范式。其次,在研究是可以采用定量客观的分析方式,得出更加使人信服的论据。最后,是发展对《山海经》译本的历时性研究,为未来的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充分资料。

参考文献:

[1]季红琴.我国文化典籍外译历史与现状(上)[J].外语学刊,2014,02:96-99.

[2]贾雯鹤.论《山海经》专名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天府新论,2017,01:138-144.

[3]许多,许钧.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译介与传播—关于《大中华文库》的评价与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03:13-17.

[4]张佳颖.《山海经》地名英译的规范化[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9 (4):21-24.

猜你喜欢

山海经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山海经夫诸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怪力乱神才是《山海经》的正确打开方式
孔子之道及其英译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