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影汇”:传统与革新的影像变奏
2019-04-17斯琪
斯琪
1.林应植,《清晨(釜山)》,1946年
2.林应植,《求职》,1953年
3.林应植,《老妇人和电车(釜山)》,1946年
战争中的人文关怀
“韩国影汇”的第一个主题展览,是对韩国摄影的先驱人物林应植50年摄影生涯的回顾。林应植打破了20世纪初期朝鲜半岛以画意摄影为主的风格,在担任朝鲜战争战地摄影师期间,将视角转移到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平民百姓身上,逐渐形成“生活中心摄影”的风格。战后,他持续关注釜山街头淳朴的市民生活和街景风貌。林应植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求职》,就表现了一位倚在街头墙尾的年轻人,将一块写着“求职”二字的白纸用一根细绳拴在腰上。他戴着帽子,微微低头,似乎在为无路谋生而发愁。这些照片生动地刻画了在当时动荡的时局之下韩国普通人的面孔。
作为韩国摄影的代表人物之一,林应植以镜头见证了20世纪韩国社会的沧桑剧变。这些记录日常生活的影像,无不体现出他独特的审美与思考。在兼具美学价值与历史意义的同时,也流露着难能可贵的人文关怀。
4.朴起好,《北阿岘洞》,2013年
5.金重晚,《你跟我走吗Ⅱ》,2011年
6.具本昌,《呼吸01》,1995年
自我表达的探索
随着战后留学潮流的兴起,新一代韩国摄影师开始接收外来的技术与文化,创作思路也逐渐从观察世界转向对自身的凝视。这一时期的代表摄影师之一具本昌,曾留学德国学习摄影,故而作品中融合了德式的客观严谨与韩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敛细腻。他的作品《呼吸》,以因病逝去的父亲为灵感,思考生命离开尘世的过程。他拍摄停摆的旧怀表、干枯的树枝、坠落的鸟类……试图通过唯美而抽象的视觉语言,捕捉生与死之间模糊的瞬间。
除了具本昌之外,这一主题展览还展出了金重晚、闵丙宪、李甲哲、朴起好等战后出生摄影师的作品,不仅体现了纯粹个人化的情感和思考,还表达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如朴起好的“无声的边界”系列,就用彩色影像的方式记录了那些将被推平以建起新公寓的废弃小镇。“这些照片唤起了我童年的记忆。”朴起好说,虽然他在幼年时就移居美国,但这些老式的韩国建筑仍代表了他们那代人童年生活的映射。
多元媒介的可能性
展览的第三部分则为我们呈现了5位新生代摄影师的作品,他们正在传统摄影的基础上,尝试利用更多的媒介与手段,用影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更具普世价值的主题。
白丁基的“雪狱山秋景”系列,是从雪狱山的落叶中提取色素制成独特的墨水,再将这种墨水用于照片的印刷,所以这组作品都呈现着朦胧的黄色。他的另一组“水坝”系列,则用同一种技术提取了汉江江水中的色素印成照片,反映了汉江的水污染问题。
另一位新生代摄影师金胜求的作品则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荒诞现象。由于工作压力大,越来越多的韩国人选择在城市周围度过假日。金胜求拍下了这些城市周围人头攒动的“旅游景点”,组成“平凡的日子”系列,画面平稳、色调清新,有一种超现实的反讽之意。
这5位年轻摄影师的作品共同组成了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季节变换,从影像和视觉出发,带给我们色彩、温度、气味等不同维度的感受,令人更加期待韩国摄影未来的可能性。
7.白丁基,《雪狱山秋景#5》,2012年
8.剑生求,《游泳池》,来自“更好的日子”系列,2016年
9.鄭喜丞,《无题#12》,来自“玫瑰是玫瑰是玫瑰”系列,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