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王铎立轴书法作品

2019-04-17印兆麒罗海东

北方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王铎书法

印兆麒 罗海东

摘要:随着晚明书法创作、欣赏物质条件的发展以及当时思想风尚的倡导,不断涌现出大量的立轴书法作品。王铎立轴书法作品因其强烈的艺术个性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堪称经典,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对现当代展厅书法的创作,影响尤大。

关键词:王铎;书法;立轴作品

在中国书法史上,明代以前,书法的样式主要为案头把玩式的手卷和册页以及文人之间互相往来的手札。立轴作品虽早在南宋就已出现(吴琚《行书蔡襄七言绝句》)但并非主要样式。直至晚明,立轴书法开始风靡,并涌现出大量优秀立轴作品,其中,王铎的立轴作品具有典型意义。

一、时代背景

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井文化的繁荣,造纸技术在尺寸和韧性上較前代都有很大的提升。绢、绫作为优良的书写材料,在当时广泛应用到书法创作中,由于长度不受限制且不易损坏,故极适合大幅立轴书法创作。此外,明代的建筑技术不断提高。特别是在高大建筑营造方面,善用上下楼贯通的立柱构成整体式框架,致使高堂大屋不断涌现。如安徽歙县的承志堂、慎思堂的高度都在4米以上,这为大幅立轴作品的悬挂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在意识形态方面,解放思想、追求个性自由成为主旋律。先是王阳明的心学,倡导“心即是理”,追求自然心性展现;到李贽“童心说”,主张表达内心的本真和欲望;再到公安三袁提出“性灵说”,提倡变古创新,独抒性灵,反对一味拟古;可谓个性解放思潮于晚明大行其道。书法创作自然也脱离不开这种思潮的影响,故在晚明书坛刮起一股强劲的浪漫主义书风。这种书风表现为大篇幅、大字径、大效果与个性化的追求,那么大幅立轴自然成为最合适的载体。

二、王铎立轴作品分析

王铎作为晚明浪漫主义书风的重要代表,其立轴作品存世量极大。按书写动机来看,分为两类:一是临帖作品,二为创作作品。

王铎立轴临帖作品,主要临摹对象是《淳化阁帖》。但他并非亦步亦趋的简单摹拟,而是以阁帖之内容,经过字形笔法的改造,抒发己意。采取的方法是“拓而为大”,即把原有晋唐尺牍临成8尺以上的高堂巨轴,这在书史上无疑是一大创举。诚如王铎在《草书杜甫凤林戈未息诗卷跋》中所说:“用张芝,柳、虞草法,拓而为大,非怀素恶札一路。观者谛辨之,勿忽。”[1]何谓“拓而为大”?“拓”即展拓放大之意,但并非简单机械的放大,而是经过精心的艺术加工。如王铎多次临习阁帖中的《王筠帖》立轴,和原帖相比,或夸张字形,或强化字势,或遗貌取神;在用笔和线性上,也非魏晋萧散,而多为篆籀笔意,线条拙朴厚重。章法上,多采用一贯而下的三行构制,伴随着轴线的大幅摆动与墨色的枯润相生,极具视觉效果。此外,王铎立轴临帖作品中,不顾其文辞内容,随意丟字落字的现象也很常见。甚至他把阁帖中王羲之《吾唯辨辨帖》《家月帖》和《豹奴帖》三篇小草手札,整合为一,临成大幅立轴,颇具戏谑性。可见王铎的临帖是灵活多变的,他的立轴条幅临古与其说是临摹,实则是一种创作,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王铎立轴书法创作作品以自作诗和录杜甫诗为主,多是行草作品,取法二王、鲁公、米芾,在结体上受米芾影响尤大。王铎在米芾名作《吴江舟中诗题跋》云:“米芾书本羲献,纵横飘忽,飞仙哉!深得《兰亭》法,不规模拟,予为焚香卧下。”[2]可以看出王铎对米芾的情有独钟。在其行草立轴作品中,单字结体的奇正关系与上下字之间字势的摆动都源自米芾,并在此基础上夸张处理。邱振中说:“王铎行书单字轴线最大倾斜角度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作品。”[3]这种欹侧的结体以及上下摆动的字组在其立轴作品中所形成的跌宕起伏之势“挥斥八极”,摄人心魄。在用笔上,王铎承袭二王笔法,但为了满足其大幅立轴的创作,并非简单的拿来。而是“删繁就简”,即摒弃二王笔法中纤细的用笔,并参以鲁公法,增其厚重与涩拙,使线条具有篆籀质感。吴昌硕对此有着很高的评价:“眼前突兀山险巇,文安健笔蟠蛟螭。波磔一一见真相,直通篆籀通其微。”[4]王铎立轴作品在用墨上十分丰富,浓、湿、淡、干、枯并举,特别是他独树一帜的“涨墨法”,使其作品犹如大写意山水一样,极富视觉感染力。此外,王铎亦极善用枯笔,写至尽情时,往往连续枯笔十几字,林散之对此评价“所谓入木三分是也。”[5]最后是其立轴作品的章法,整体上采用三行的形式,行草相间分布,多为行书作实,草书作虚,形成虚实相生的效果。为了解决大幅立轴作品稳定站立的问题,王铎不是三行简单的“排字”,也不是徐渭似的“乱石铺街”,而是通过三行轴线的摇摆,互相咬合,从而形成合力,达到最终的平衡。在同时代书家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三人也成功的解决了立轴作品站立的问题,但三人是通过拉开行距、压缩字句的方式来提升纵向感。相对而言,王铎的作品行距明显更紧,左右顾盼生姿,轴线摆动幅度更大,加之墨色丰富,故视觉冲突更大,艺术性更强。

三、王铎立轴作品的影响

王铎立轴书法创作对后世书法创作影响极大。其书风先是席卷日本,战后日本书法,因追求展厅效果,日本书坛形成了“明清调”书法流派。田宫文平说:“也许是美术馆展览厅对大型展件的需求吧,使得书法家们纷纷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明末清初的长条幅上……总之,明清调书法流派形成了。”[6]以王铎为核心的明清调,最初是在昭和战后前期关西派的书家开创的。一时间,日本书家们效仿王铎式的立轴作品蔚然成风,代表书家有村上三岛、木村知石、古谷苍韵等。王铎在日本也有着“后王胜先王”的美誉。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王铎立轴书风开始影响当代中国书坛。1986年9月,“河南中青年书法家15人墨海弄潮展”在北京美术馆成功举办,震动整个书坛,并被学术界贯以“中原书风”之名。“中原书风”在行草一脉主要取法王铎,并采取立轴的形式。由此,王铎立轴行草风由中原大地辐散到全国,产生一批代表书家,如宋华平、胡秋萍、李木教、柯云瀚等。此后,在书坛的重要展览上,都会经常看到大量的仿王铎高堂大轴书风的作品。由于王铎立轴行草作品与当代展厅的无缝衔接,并且符合当代审美,其影响必将不断深入和延续。

参考文献:

[1]刘正成,高文龙.中国书法全集.清代王铎卷[C].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3,649.

[2]刘正成,高文龙.中国书法全集.清代王铎卷[C].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3,659.

[3]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9.

[4]吴东迈.吴昌硕谈艺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117.

[5]陆衡.林散之谈书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35.

[6](日本)田宫文平著.张铁英译.王铎对昭和后期书法的影响[J].中国书法,1992(4),37.

猜你喜欢

王铎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止哭神器”等十五则
书法欣赏
书法类
都买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