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模式浅议
2019-04-17孙雁翟惠根
孙雁 翟惠根
摘 要: 地方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模式需要以有效的强化创新能力建设为标准,提倡优质创新,计划创新,实施协同创新。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分析服务区的科研建设水平,分析院校专业化建设形式,不断促使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结合地方需求提高发展质量水平。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需要重点分析服务区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目标性,融入经济发展产业要求,提升协调各级创新发展水平,制定有效的效应创新,改进创新合作形式,提高创新作用效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协同 创新
高职院校在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需要以有效的创新推行建设为标准,加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不断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满足综合服务行业的发展需求,落实操作标准,加强协同创新价值意义,明确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按照高职院校创新模式的研究内容,实施有效的协同发展,将校企合作落实到具体操作中,制定符合要求的创新模式发展标准,融洽综合文化的协同发展关系,实现模式的综合应用与创新。
一、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价值意义
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分析中,需要以重要科技研究为基础,重视科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高品质的协同创新。依照服务经济发展水平,对服务行业的产业发展实施有效的教育分析,明确科技发展的专业性。按照相关产品的研发,技术改造,人员培养,实施有效的管理创新建设,加强创新协调价值意义,及时调整协同创新的综合发展,开展以专业技术、生产、服务为综合创新价值意义的服务建设标准,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综合发展管理水平,依照各个区域对企业行业的综合发展实施有效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化管理。
1.深化高职院校企业合作关系
按照校企合作培养标准模式,实施有效的高职人才培养,及时调整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关系,对实习进行安排,准确地判断高职院校专业论证的层次关系,加强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分析。在校企业务操作过程中,可能因为企业的收益不足,影响企业的协调创新发展。在校企协同创新操作过程中,需要加强校企之间的优势判断,对资源进行共享,互通有无,充分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经营问题,提高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经营创新,充分满足企业综合利益的发展要求,不断融洽校企合作关系,深化层次,加强创新优势的融合,深化拓展发展标准原则。
2.培养创新高职人才
按照高职院校的要求,实施必要的培养,不断拓展创新能力优势,对生产技术进行改进。依照实际要求,实施有效的创新分析,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协同综合优势,加强综合能力的分析,拓展培养优秀专业的技术人才。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可以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实施有效的创新,不断加强综合营销价值管理,培养创新应用,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与需求协同发展管理过程,实施专业结合,完善课程协同,拓展培养有效的路径,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价值,提升精神创新的应用。
3.高职服务区域经济产业的能力发展
按照高等教育开发阶段的相关水平,提高国家社会的贡献力水平,以有效的服务需求为支撑,以有效的贡献发展为标准。准确地判断需求发展、协同创新的发展价值意义,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实施必要的创新,明确校内协同合作、校企合作协同发展的关系,以有效的创新工作发展为基础,落实产业经济服务和社会发展,服務产业结构,加强产业进步。按照协同创新的综合服务导向,完善服务看经济社会发展管理水平,获取产业活动的目标导向,不断加强高职院校的创新平台价值研究,以有效的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为基础,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人才发展优势,通过整合各方卖弄创新资源和相关要素,形成有效的创新合力,促进经济社会与行业综合发展,加强综合服务创新价值建设。
4.建设高素质创新师资团队
按照协同发展创新优势,以教师为协同发展标准,实施交互创新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教学发展和综合建设水平。按照协同创新、不断更新的形式,提升企业综合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以更好的培养模式适应企业需求发展。通过协同创新,增强高职教师的协同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优秀专业人才。通过有效的协同创新,对不同教育背景下的专业学科进行分析,明确教学结构,分析高职教师对不同教育背景、教育内容的分析,充分了解相关学科专业的内容,奠定教学知识基础,不断开阔视野,获取丰富的信息。通过必要的协同创新,构建和谐的核心价值标准,实施动态化创新管理,不断加大鲜活的管控力度,以优异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产业结构建设水平。
5.院校科研专业建设促进发展
依照协同创新价值发展需求,实施内部、外部的体制化管理,将单一、封闭、低调的形式释放出来,实施有效的资源创新,活力建设,协同创新发展资源共享管理机制,依照科研团队发展需求,不断加强知识信息产业下的共享,完善优势互补,引入资金、设备等多项资源,促进有效的高职院校科研效率提升。按照协同创新发展要求,加强沟通、互通有无,信息共享,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强化专业化建设效果。
6.提高区域经济产业质量发展
高职院校需要以协同创新经济社会与行业发展为需求,不断加强产业经济的创新,结合产业结构、专业技术革新和推广,实施有效的社会经济发展。地方产业企业需要依照协同创新发展管理平台,实施协同创新高职院校的智能化发展,不断完善人才资源管控优势,通过创新发展解决各类问题,推进经济社会的综合转变。
二、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区别与联系
高职院校相比本科院校是有联系和区别的,二者区别在于创新不同,领域不同,目标任务不同,服务面不同。本科院校是以研究大学生为基础性内容,针对文化的传承布局发展。高职院校更侧重于服务经济的发展,从技术改革、生产工艺、管理效率上,实施微观策略分析,不断促进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之间是联系互补的。高职院校需要以有效的创新为思路,依托本科知识内容,加强科技思想的创新,加强实用领域内容的创新,明确实施阶段本科院校创新思想的判断,对高职院校的内容进行细化和补充。通过多元化、开放化、高效化的操作,释放人才,明确资源创新发展管理的基本要求,实施一体化操作,完善社会经济发展融合基础内容,拓展开放交流思路,实施有效的技术要求,落实操作标准,明确协同创新思路和策略化管理形式,实施有效的借鉴意义分析。
三、地方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思路
1.融入区域经济行业发展
依照有效的协同工作模式,保全协同创新发展的持续性,维护协同好各方面利益关系。按照政府层面的相关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管理体制,充分解决资源分散、重复配置过程,进行有效利用,建立技能资源共享标准原则,对风险问题进行分担,加强利益共享和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设,不断促进产教融合的研究创新,积极发挥自我优势建设。
从地方高职院校层面,发挥协同创新的牵头建设作用,明确贡献支持的牢固标准意义,以服务地方产业合作发展的思想建设标准,融入有效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创新,瞄准发展需求,实施有效的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服务职能的途径发展关系,融入服务产业协同创新价值意义,落实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加强综合优势服务建设。
2.协调各层次创新服务发展关系
按照各层级、各类别的协同发展关系,推行创新产业结合与利益的平衡,逐步加强协同创新的综合发展。地方高职院校在协同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层级关系的分析,落实内部各个院系、各专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构建完善的产业合作交流,实施有效的体制创新,加强各个院校、专业的官方协同发展,构建完善的协同合作交流关系,实施产业工作体制的建设,加强各级院系、专业化的开放合作交流。依照资源信息进行交流共享,实施高职院校的协同发展,准确判断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产业企业的协同发展关系,搭建双边、多变参与协同建设,以合理的范围进行整合,配置创新资源,实施共享参与、资源共用,及时控制风险分摊、利益共享的相关工作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综合效用的建设。
3.创新地方高职师资团队建设
地方高职院校需要开展协同创新的师资队伍建设,以有效的创新能力发展为基础,强化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以多形式多师资力量培养模式,不断加强教学扩展创新竞争,以有效的协同创新发展为理念,实施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按照协同创新发展的培养高素质要求,组建专业教师的核心力量,协同多方科技人才,实施优质创新团队的建设。采用多样化、灵活机制的方法,激发科学、高效体制改革,充分激发人才资源的综合调配,落实协同创新的综合化發展建设。
4.努力完善合作开放文化下的发展氛围
按照协同创新文化氛围的发展要求,实施多方面、多文化、多创新思想的合作管理,以有效的创新共享文化建设思维为基础,加强营造良好的思维创新,营造符合现代文化思想的协同创新理念,落实协同相关问题,实施硬件建设的内容的分析,明确创新思维产业化标准,充实产业创新设备设施的建设,以协同创新为标准,抚育有效的物质资金支持,加强制定符合政策服务标准的引导方式,逐步规范产业发展要求,实施优质创新价值分析,拓展创新优质化服务建设,建立高效合作、开放资源、民主和谐的关系。按照科研产业事业的发展形式,实施多业务合作发展沟通交流,开展符合现代创新发展的活动,不断改进创新开放交流管理办法,实现地方高职院校的综合合作发展。
地方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建设过程中,需要以有效的高职院校创新价值发展为基础,重点分析人才合作、创新应用,将区域化经济、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师资建设等内容,实施优质化发展,不断完善合作文化开放应用,促进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模式的发展,确保高职院校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可以得到有效的战略重点分析,提高办学质量,强化创新突破效果,落实操作标准,拓展产业经济综合优势,服务于最佳途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及其战略重点[J].高校教育管理,2012(11).
[2]曹国永.以协同创新为突破口提升高校办学质量[J].中国高校科技,2012(11).
[3]李兴华.协同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最佳形式和途径[N].科技日报,2011-09-12.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基地专项课题“地方高职学院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模式研究”(课题编号XJK014BJD026)中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