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要求下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发展路径探索
2019-04-17李柏林轩兴荣
李柏林 轩兴荣
摘 要: 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如何按照“双一流”要求发展,实现建设目标,需要学校统筹谋划,将自身置身于世界的坐标中自我审视、自我定位、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标准为指引,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学校情况制定相应的举措,推进学校的建设,实现自我彰显、自我提高。本文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简述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战略设计与发展策略。
关键词: “双一流” 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 战略设计与发展策略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和任务要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国家高等教育战略的又一重大变革。“双一流”建设打破身份固化,鼓励公平竞争,倡导分类建设,引导特色发展,这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机会。
地方特色高校大都是由行业部委管理、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划归省区市为主管理的具有显著行业背景由优势特色学科的高校[1],这些高校明显的特征是综合实力不强,但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学科优势特色明显,学科水平高,这些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具有良好的基础。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不乏此类地方高校。
当前,世界一流大学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国家,特别是美国。世界公认的四大排行榜2018年數据显示,QS的TOP100中欧美大学占比65%(美国31%),THE的TOP100中欧美大学占比79%(美国41%),ARWU的TOP100中欧美大学占比83%(美国49%),US News的TOP100中欧美大学占比85%(美国48%)。中国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又要积极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
一、基于大学排行榜分析和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经验的启示
(一)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分析。
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并无一个明确的界定,学者们都是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或者所具备的特征予以界定的[2]。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考察分析这些指标体系对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启示[3]。
排名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全球排名实现的,全球排名不但使中国政府和部分大学更强化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意识,而且为中国大学提供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范例[4]。
1.QS世界大学排名[5]。QS世界大学排名是由英国教育组织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的一项全球高等教育质量排行榜,自2004年起每年发布。数据来源主要是高校报送的材料、Elsvier/Scopus数据库及发送给学者和雇主的声誉问卷调查表。QS世界大学排名旨在提供一种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在全球范围内挑选适合自己就读的高校。QS世界大学排名的指标是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主观声誉指标所占比重较大。因其问卷调查形式的公开透明而获评为世界上最受注目的大学排行榜之一。2017年6月8日,发布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超过70000名学者和超过40000名雇主参与了问卷调查,是目前世界同类调查中规模最大的。目前QS与世界最大的学术出版集团爱思唯尔合作推出,现涵盖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大学综合排名),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QS毕业生就业能力排名、QS全球最佳求学城市排名、QS高等教育体系强度排名、QS亚洲大学排名、QS拉丁美洲大学排名、QS金砖五国大学排名、QS阿拉伯地区排名、QS全球EMBA排名等。不同排名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略有不同。
2.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6][7]。泰晤士高等教育与QS合作,自2004年起每年发布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2010年起每年推出自己的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是全球唯一一个通过教学、研究、知识转移和国际视野等各个核心任务评判研究型大学所有核心使命的全球绩效表。2017年9月5日,THE发布了2018世界大学排名,学校超过了1000所,成为其最大的一次世界大学排行榜。2018年的排名计算一直受到普华永道的独立审计。THE排名现涵盖了THE世界大学排名、THE世界大学学科排名、THE全球最年轻大学排名(建校50年以下)、THE世界声誉排名、THE亚洲大学排名、拉丁美洲大学排名、美国大学排名、日本大学排名、THE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等。与QS世界大学排名相似,很重视声誉调查,占了总体权重的33%(教学声誉15%、科研声誉18%)。
3.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8][9]。《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一直是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大学排名。在社会全球化的大背景下,US News于2014年10月28日首次发布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包括前500所大学。2017年10月24日发布2018年US News全球大学排名。此次排名中共对74个国家的1250所大学进行了排名,比去年又多了250所。
4. 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10]。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是中国政府授权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于2003年6月首次发布,是全球第一个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ARWU排名采用可以验证的客观性指标对全球前500名大学进行排名,初衷是寻找中国大学和世界名牌大学在科研上的差距, 2017年8月15日发布201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尽管四个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权重不同,但从考察内容看,主要是教学、科研、师资、国际化、声誉等方面的内容。国内很多学者基于对四大排名的分析,得出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及对中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3](11-13)。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
哈佛大学是公认的世界名校,陈俊珂认为哈佛大学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在于始终坚持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并已成为其成功的经验:求是崇真的办学宗旨与目标,严格的录取标准,一流的师资队伍,以核心课程为主的本科课程体系,注重实践独具特色的案例教学,坚持“三A”(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中立)的重要传统和原则和利用社会各界募集办学资金[14]。陈敏俊等总结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经验,认为主要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生源、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学科交叉、广泛的国际开放与交往、一流的管理水平、良好的社会服务和办学条件等[15]。蓝劲松认为办学理念与运作机制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16]。刘树道回顾世界一流大学形成和发展史,其成功的历史经验主要由独特的办学理念、充足的经费投入、符合时代特征的制度创新、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国际化的办学模式[17]。
(三)基于世界大学排名和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经验分析的启示。
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固定的办学模式,任何两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都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独特性。国际化和中国特色都是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所必需的[4]。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中国内地高校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是要坚持学校特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二是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三是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四是要加强学科前沿基础研究,产生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成果;五是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六是加强学校内部治理,提升管理水平;七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质量与整体水平,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建共享[18] 。
二、“双一流”要求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的基础
上海海洋大学前身是张謇、黄炎培1912年创建于上海吴淞炮台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2008年由上海水产大学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2017年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正处于改革攻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结合学校“十三五”规划编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编制等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办学定位、战略愿景,近期、中期和长期建设目标,为学校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双一流”要求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的战略设计与思路
上海海洋大学前身是张謇、黄炎培1912年创建于上海吴淞炮台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2008年由上海水产大学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2017年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正处于改革攻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结合学校“十三五”规划编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编制等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办学定位、战略愿景,近期、中期和长期建设目标,为学校各项工作指明前进的方向。学校充分意识到要实现“双一流”要求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目标,需要加强战略设计,提升内涵发展水平。
(一)秉承传统,坚持特色。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要继续秉承“渔界所至,海权所在”的创校使命,继续践行“勤朴忠实”校訓精神,继续坚持“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海大洋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的办学传统,聚焦“水域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和地球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学科轴线,坚持高度诠释“生物资源、地球环境、人类社会”的办学使命。以“聚焦、错位、合作、共赢”的发展思路,对标国内外标杆学校,发挥上海市与农业农村部、国家海洋局的共建机制,构建特色化的学科系统,推进格局战略转型,积极探索一条地方特色大学的内涵发展之路。
(二)走“四化”的发展路径。
学校在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过程中,确立了特色化、国际化、信息化和法治化的发展路径。“双一流”建设要求要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特色”就是“你无我有,你弱我强、你强我更强”,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生命[17]。特色化是基础与核心,学校的工作都要围绕特色化这个核心开展,才不会偏离目标。国际化、信息化和法治化是发展的手段、途径与保障。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形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17],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19]。法治化是推进学校内部治理现代化,完善中国特色大学制度的需要,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20]。
在特色化方面,一是聚焦“水域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地球环境生态保护”办学主线特色;二是具备高度诠释“生物资源、地球环境、人类社会”的学科能力特色;三是形成世界一流的水产学科、海洋学科与食品学科方向,并引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特色;四是形成服务国际影响力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运行管理特色。在国际化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促进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标杆学校的深度战略合作,建立稳固的互动合作机制,推进建设一批实质性的高端国际合作项目和平台,着力提升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的国际化水平,切实提高我校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形成国际通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国际化学术创新体系、国际化的学术治理体系、国际化的支撑保障体系,拥有多元国际(国籍)师资。在信息化方面,要建立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建立信息化的科学研究服务系统、建立基于数据集成的数据分析平台、建立基于信息化的事务流程、建立基于前沿大科学的数据平台。在法治化方面,要建立法务组织体系、建立法务制度体系和建立法务工作机制。
(三)推进基于“三局同布”的特色化学科系统建设。
学科、专业、学位点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学科是专业的基础,对专业起支撑作用,从课程角度支撑专业发展。从专业的学术型看,专业主要承担学科的人才培养智能[21]。没有学科,专业则无所依托;没有专业,学科的价值则无法得以体现[22]。学科与学位点相辅相成。学科是学位点的前提、基础,先有特定的学科才会有相应的学位点。学科水平决定学位点的水平。学位点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要平台和阶段性成果[23]。学科、专业、学位点的建设内容具有一致性,包括结构布局、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资源配置、运行管理等内容。所以学校推进“学科-专业-学位点”三局同布下的特色化学科系统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学位点布局,编制基于主干、相关、支撑学科要素的学科全图,明确学科之间互为主干、相关、支撑的关系和分层分类发展的线路图,精准建设三大主干学科和特色鲜明的前沿交叉学科,凸显人文社会科学特色,形成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学科出特色、创一流,以重点突破带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基于学校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对接国家重大服务战略、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和经济转型,结合分析行业人才需求,统筹规划学校专业结构,厘清专业定位。培育发展新专业,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构建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依托学校整体学科建设,结合本科专业设置优化学位点及学位点方向布局,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突出特色。
(四)聚焦学科主线,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服务能力。
围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战略实施、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建陆地、沿海、大洋两极的地球球面三环空间系统和高原、沿海、深海的地球纵深三级空间系统。推进实施“创新领跑计划”、“并跑超越计划”、“跟跑转升计划”,着力支持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的战略研究、重大项目的预研究。围绕学术前沿、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长江大保护战略、长江大三角经济带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梳理每个学科方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面向。基础研究体现学术前沿,应用研究对接国家战略、地方要求和行业需求。
(五)建设服务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一流师资队伍。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 “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因素。师资队伍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的竞争力。四个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分析得出,教师在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均有85%以上的直接影响[24]。一是推进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做好人才引进规划和顶层设计;坚持引育并举,通过定向引才,以才聚才、专家荐才、上下联动,集聚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具有优秀学术潜质的羌年人才。二是建立包含“海洋学者”、“海鸥计划”、“海燕计划”等在内的人才成长阶梯计划,强化青年教师导师培养责任制度、实施青年教师专项扶持计划、优秀青年学者跟踪选拔计划等加快青年教师培养。三是推进各类人才分类发展改革。深化岗位聘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改革、完善从入职到聘任、晋升、奖惩的教师管理全过程分类评价考核体系。探索以“任务+绩效”为导向的二级学院人员经费拨款制度、“岗位+业绩”为导向的机关直属部门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外籍专职教师引进,加快形成国际化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步伐。
(六)创新教育理念,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
瞄准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以培养具备科学素养与专业能力、综合判断与分析能力、多元文化理解与交流能力,有助于促进人类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优秀人才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个性化、应用型、创新性、国际视野的教育理念,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适应能力强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际一流多元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与高水平海洋大学定位和多元化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一是完善基于立德树人的全校育人机制,“三个聚焦、三大机制”统筹推进学校德育综合改革。二是推进专业的系统优化与动态调整,完善专业结构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分类化、特色化综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通专平衡、层次分明、有机衔接、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体系;完善精品課程体系,加强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加强课程教学规范建设,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的功能和内涵,完善课程逻辑地图编制;改革学业评价考核办法,注重落实学习目标达成度分析。建立实践教学、外语教育四年一贯教学体系。深化工程类本科专业国际认证改革试点工作,打造多种类型的示范教学团队,引领基层教学组织发挥在教学质量保证中的作用。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形成定型化的本科教育质量保证模式。三是加强以成果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跨院系、跨专业、跨学科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
(七)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高水平特色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要将学校置身于世界的坐标中自我审视、自我定位、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标准为指引,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举措,推进学校的建设,实现自我彰显、自我提高。一是拓展国际合作布局。基于国际比较研究,有针对性地确定学校、三大主干学科的国际合作布局、合作重点,建立国际合作的运行机制。在重大科学问题上,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的国际合作。二是积极探索国际用工新模式,强化国际师资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三是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以培养方案改革推进一流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以专业的国际认证推动专业建设质量标准国际化,以建设全英文专业和全英文课程推动全英文教学,以推动学生海外留学和游学、中外合作办学形式等推动国际合作培养。强化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战略布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系统推进落实,开辟留学生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四是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优势学科服务输出,加强人文交流与教育合作。
(八)推进大学章程落实,完善学校特色化的治理体系。
一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不断完善规范党委和行政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建立决策权科学配置机制;完善师生参与、专家咨询与学校决策相结合的机制,积极发挥学术委员会等各类委员、教代会、学代会等组织的民主决策作用。二是完善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形成动态“废、改、立”工作机制,完善各项工作的运行机制和流程(流程再造),推进政务、校务和事务运行系统改革;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的协调运行工作机制;探索“教授治学”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围绕学校发展目标,以建立高校运转组织体系为目标,重新定位、重构组织体系,建立和完善分类考核评价办法。以信息化为支撑,建立学校综合管理系统,提高数据共享水平,提高学校运行管理效率。三是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健全领导班子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推进校务公开,建立和完善决策评估机制。深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明确学校与学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形成学校宏观决策、部分协调配合、学院实体运作的管理模式。理顺体制,优化基于学院定位的组织体系,完善学院治理架构,引导学院建立基层学术组织参与决策的机制。在“学科-专业-学位点”三局同布的基础上,优化人力资源、财务资源、资产资源等配置,优先解决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问题。
参考文献:
[1]轩兴荣,李柏林,游录泉.地方特色型高校学科国际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5(7):30-32.
[2]李鹏虎.关于大学排名与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6):75-79.
[3]张勇,张强,杜启振.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对比及其对中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3-97.
[4]別敦荣.大学排名与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J].评价与管理,2015(3):1-10,14.
[5]http://www.iu.qs.com/university-rankings/.
[6]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
[7]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methodology-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8[DB/OL].
[8]https://www.usnews.com/education/best-global-universities/articles/methodology[DB/OL].
[9]https://www.usnews.com/education/best-global-universities[DB/OL].
[10]http://www.zuihaodaxue.com/ARWU-Methodology-2017.html[DB/OL].
[11]陈婷婷,杨天平.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基于“ARWU”、“THE”与“QS”排行榜的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3):19-31,100-101.
[12]殷晶晶.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路径探究[J].江苏高教,2017(5):25-28.
[13]郭丛斌.中国高水平大学学科发展现状与建设路径分析——从ESI、QS和US News排名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6(12):62-73.
[14]陈俊珂.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的办学理念与经验[J].现代教育科学,2006(5):41-43.
[15]陈敏俊,来平凡,应航.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经验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9(4):78-80.
[16]蓝劲松.办学理念与运作机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关键[J].高等教育研究,2001(5):17-20,29.
[17]刘树道.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经验和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2-5.
[18]郑旭东,桑新民.创造信息时代的大学科研文化——杜德斯达特科研方式变革观透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135-144,191-192.
[19]雷朝滋.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N].中国教师报,2018-1-3(12).
[20]赵德武.以法治思维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5-5-31(07).
[21]张炳生,王树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2):43-45.
[22]孙玉清.大学的学科与专业[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42-45.
[23]王顶明.学科、学位点的关系及其建设思路[J].云南电大学报,2012(4):22-25.
[24]褚洪生,王云海.“双一流”背景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北京教育,2016(11):28-30.
经费来源: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高教研究重点课题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