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活态传承与“设计工匠”培养

2019-04-17周延飞闫艺康

文教资料 2019年4期
关键词:活态工匠文化遗产

周延飞 闫艺康

摘    要: 近几年,各地非遗保护机构或个人非常注重与大中小学的合作,打造独具特色的“非遗进校园”品牌活动,运用优越的“校企合作”资源和高新技术手段培养“设计工匠”,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高国家软实力、顺应新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地方高校    活态传承    “设计工匠”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态传承”方式的现状

“活态传承”意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環境当中进行传承和保护,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活态传承能够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是区别于以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保护,用文字、音像、视频的方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多面化方式。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地政府积极主导,不断推动各个地方的非遗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但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之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式微与没落,没有真正激活其内生力。即便政府每年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进行整理、保护、再利用,但这种传统“圈养式”的保护仍旧使得非遗文化走向僵化,难以真正实现“活态化传承”。

1.宣传、展示较多,传承活动相对较少。2016年非遗展会和宣传活动较多,大众与非遗互动更多的是浏览式的体验,仅仅了解了非遗的形式和表象,对于非遗传承活动接触较少,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2.对高新技术利用较少、程度低。较早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段仅局限于利用传统的摄影录像等技术,但是随着数字化、VR、AR等现代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简单的保存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阶段正处于信息化、数字化构建的全方位、全过程时期,社会各个领域几乎完全融合在信息技术发展浪潮中。在非遗保护工作实践中,较少有传承人将高新技术应用于非遗宣传和推广中,数字化技术应用更是鲜见于非遗项目的“活态化”传承过程中,数字技术在这些方面还无法发挥独特优势。

3.非遗保护理念有待转变。2017年2月,文化部制定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7)》,委托高校等相关单位开展研修、研习和培训,目的是增强非遗传承人群在审美、造型等方面的见识和专业素养认知,同时加强对现代社会需求及运作方式的学习和理解。但是在实际操作时,要防范有些培训教师简单利用西方艺术理论和审美范式对传承人群进行思想改造,以免对传承人群原有审美和思维模式造成过度影响。

二、“设计工匠”的定位及社会培养现状

所谓“设计工匠”,即精通设计及设计思维转化,擅长基础造型结构一体化设计,熟悉结构理论,懂得工艺操作流程,具备产品制作能力,可以独立完成造型结构设计及样品制作的人才。这一培养的定位,既区别于有些高校培养的:擅长纯设计,具有设计天赋,偏重造型款式、色彩搭配等艺术设计或创意思维,可以“天马行空”的设计师,又区别于一般职业院校培养的“精能工艺”,熟悉制作,能有效将造型结构设计者的意图准确表达为设计样品的制作工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延续的决定性因素往往与传承人及其物质形态承载的原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据走访调研得知,当前众多掌握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年事渐高,接受新时代洗礼的年轻人又因经济效益低下而不接受继承,因此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断层、后继乏人的局面,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原生态环境陆续发生了极大变化。高校是人类文化传习和活态文化基因的保护库,不仅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四重功能的使命,更有利于保护、传承、研究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自非遗文化保护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来,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已经成为各级教育和文化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活态传承的意义

1.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一方面,地方高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高校实践互动研究平台,有助于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带动地方非遗走向国际市场。通过第二课堂特色活动、“非遗工作坊”、非遗人文社科研究中心等形式,使非遗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增进在校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强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深度的意识,逐渐引导高校师生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后继力量,扭转地方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另一方面,高校具有办学的综合性资源优势,拥有统筹规划、图书馆资源、智力保障与资金配套等优势,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保障。

2.对于高校来说,首先,地方高校肩负着服务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责任与使命。在国家倡导“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影响下,高校探索“非遗进校园”活态传承之路有助于构建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开发多方位体验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与实践锻炼机会,创建特色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于高校创造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次,校内创建“非遗工作坊”、人文社科研究中心等,可以有效促成高校教师与社会行业大师成为导师关系,从而更好地将技艺传承下去,也能够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学校师资力量;再次,学生通过在“非遗工作坊”的实践可以学习体验,提升个人价值。教师可以在“非遗科研研究中心”进行项目研究,提升学术水平;最后,“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践行可以强化非遗特色教育,构建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模式,深化融合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专业链,开发合作型教育模式,促进校企合作,提高学校竞争力,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效应。

四、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养“设计工匠”的思路

地方高校是各个地方的文化研究中心,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背景。在“非遗进校园”的道路上,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再充分运用高校的优势资源,构建高校“非遗”特色教育教学体系,共同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现以山东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州黑陶与山东华宇工学院(以下简称“华宇学院”)为例,勾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校园活态化传承的具体思路。

猜你喜欢

活态工匠文化遗产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工匠神形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工匠赞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