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引导力培育的理路分析

2019-04-17王子安等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大数据

王子安等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高校网络生态变化、大学生成长需求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把握新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场特征,融合大数据技术开展高校网络引导力培育,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有重要作用。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工作方式、重塑信息组合策略、促进内容可视化、组建协作团队,是高校网络引导力培育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引导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1]。新时代呼唤新使命,新矛盾催生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重要判断,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新方向,催促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再一次变革。网络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虽是一个新兴、热门工作,但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进入高校视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渴望着与时俱进、因势利导的新工作范式和新运行模式。

问题溯源: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

1.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在现今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尚不能覆盖全体学生,同样存在着“所教非所需”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学生日益迫切的全方位、深层次健康成长成才需求与教育覆盖面不全、辐射面不广、针对性不强之间的矛盾逐步凸显[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深入理解、全面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内在、外在矛盾,才能深入浅出地走进学生生活,从思想层次指导理论方位和实践方向,进而外化为自觉的行为。

2.高校网络生态变化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校网络生态多元化和复杂化催生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和快速发展。从建网站、入驻大学生网络社区平台,到抢占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甚至今日头条的自媒体平台,再到现在火爆的原创视频和短视频平台,高校已经从追随潮流、拓宽宣传口径的简单心态回归到了主动发声、引领思想等思想政治教育初心。近年来,我国对网络有害信息管控逐步完善,但爆炸的信息、多元的价值以及特色的话语让高校网络生态更加复杂,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更为隐性。尤其是自媒体环境中碎片化的内容,会在更加细微之处影响大学生成长,这给高校思政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3.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成长发展需求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当今,大学生的发展需求随群体个性、时代特征、成长环境等诸多因素变化,其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及人生价值的实现要求得到最大的满足。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对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的追求比以往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对未来规划和人生价值的探索欲望更加强烈[3]。这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其他自媒体正面交锋,引导学生看清本质、明辨是非,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理论探微:高校网络引导力培育的规律分析

1.高校网络舆论场的“高校特征”。爱因斯坦认为“场”是“相互依存的现存事实的整体”。也就是说,大学生在一定条件和共同空间的容纳下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共同意见。舆论场的构成要素包括人员的密度与交往频率、社会环境的开放度、环境的渲染物象[4],这使高校网络舆论场显现不同的特征。

高校作为社会中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专门机构,具有与其他社会组织不同的网络舆论场特征。校园主体的整体知识水平高却也学历跨度大、心理年龄整体年轻成长背景却千差万别、善于思考勇于批判但视野角度却不尽相同,这便造成了高校网络舆论场的高素质、多元化和矛盾性;作为网络“居民”,大学生思维活跃也对外界变化敏感,在个人利益受损和突发热点事件面前,会优先选择网络发泄,这便是高校网络舆论场的特定指向性;大学生作为新型媒介的主要目标群体也始终走在网络客户的前列,具有很强的数字化特征。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政治性,为学生解答成长疑惑,正确引导学生在网络中發声。

2.网络引导力培育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在自媒体时代,存在着一批拥有强大粉丝基础并在事件面前能够带动节奏的用户(单一账号的背后也有可能是一个运营团队),我们称之为“网红”或“大V”。他们吸引了大比例的浏览量,网络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大众传播— ‘网红或‘大V—一般受众”的模式。在高校进行网络引导力培育,一方面,要直面现今部分自媒体“意见领袖”的冲击,改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刻板印象,抢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上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各方面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用网络表达,真正缩小与大学生的距离,成为大学生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中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同时,带有特殊语言模式或特殊性格特征的高校网络引导力培育团队(或衍生形象)更具社会亲和力,更有利于时代主旋律和校园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3.高校网络引导力培育团队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互联网环境中,高校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不再明显,有时反而又因其“官方”的背景受到掣肘。互联网传播过程的复杂性、随意性和个性化更是容易使消息改变原有的味道[5]。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非专业的自媒体从业者,可能会因舆情引领时间选择不当、消息发布节奏不佳、信息组合效果不好、语言表达形式不生动、平台间配合不默契等原因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无论是复杂的高校舆论场还是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本身的困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想要破解这些客观和主观的困局,就要挖掘高校本身的优势,借助有效手段,破除各方羁绊。高校拥有最全面、最权威的动态数据,“大数据”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集大成者,为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从系统元素到整体思路的巨大改变,为高校网络引导力培育提供了具体路径。

实践路径: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引导力培育的基本策略

1.基础前提—依托大数据融合人工智能创新工作方式,确保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及时出现。工作内容繁杂使高校思政工作者无法像专业自媒体从业者“回答问题”“时事评论”那样及时,因此“被动”的运营方式更适合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而非专业自媒体从业者。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的引入,一方面,可以减少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日常事务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监测能力和逻辑推理导向性预测事态走向,将被动的运营模式改为主动,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提供时间和精力保障。

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舆论引导者出现的时机是十分重要的,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读者的“信任度”和“忠诚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旦能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甚至是“未卜先知”,便能通过高校新媒体优势在大学生中快速形成影响力并维持用户的高黏度,保证传播质量和阅读质量。而这种模式也更有利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理论素养的提升,进而实现网络思政工作者向把握全局的全能型人才转变。但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出现的时机和发声节奏需要在学习和研究中不断调整。基于大数据创新网络思政工作方式,更需要各高校网络团队从信息资源获取、资源组合方式、虚拟性格塑造、平台之间配合等多角度优化现实路径。

2.资源保障—运用大数据抽取功能重塑信息组合策略,确保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一语中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资源的泛化和碎片化已成为不可逆的常态,简单堆放在一起的信息对于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找准切入点带来了困扰[6]。为此,借助大数据,通过实时信息库提供数据支持进行有用信息的个性化提取,为团队的信息组合提供策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正确的工作方向,关键在于信息地图中的标记和抓取,由此信息点建立的信息集合以“所见所想即所得”的方式反映在观点之中。在保证时效性的基础上,鲜明的观点和优质的内容往往能脱颖而出。运用大数据重构信息组合策略,不仅大大优化了高校的引导力,而且也培育团队的信息检索流程,减少了搜集素材的困扰,在信息库中记录“网红”或“大V”团队观点形成的过程,实时记录基本信息和扩展信息,推测其进一步需求,为观点的方向性和准确性提供保障。

3.平台保障—运用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功能促进内容可视化,确保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温文尔雅。当下的互联网进入“速食时代”,冗长或者在视觉上单调的内容都难以被认真阅读,更无法与读者交互。运用大数据的可视化功能,对已有的信息元进行组织和排列,将“意见领袖”的观点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让观点变得清晰、内容更加生动,读者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作者的思路体系。在这个交互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学习行为非结构性数据,运营团队可以再次提取,以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如此,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不断分析团队自身的观点、倾向和用户的阅读习惯,在信息资源的选取、信息匹配等方面不断优化,保证高校网络运营团队的活力。

这种基于大数据的交互,可以让作者与读者或读者与读者间形成交流,使阅读者方便地获取各种角度和看法,提高阅读质量,使阅读体验更具开放性和共享性,让读者由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

4.组织保障—运用大数据挖掘功能组建协作团队,确保高校网络团队间同频共振。在热点问题的观点阐述时,具有官方背景的高校网络运营团队或会受到其公开背景的影响而在表述或者阅读体验上有所不同。这就要求高校与拥有大学生背景的网络运营团队之间要做好合作,尤其是“官方大V”和“民间网红”的深度合作。大数据的共享性和协作性为运营团队间的协作提供了可能。它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破除团队间的信息资源壁垒,也能从全局把握校园中的各类“网络引导力”,深入挖掘各团队(或个人)的价值取向,从而围绕特定主题集体发声。这种合作对于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相当于以一种软性的方式对学生中的自媒体“网红”或“大V”进行了管控,又能为这些学生“网红”或“大V”提供成长平臺,并针对各类角色和功能对高校网络运营团队的定位进行科学的差异分配。同时,帮助各团队了解自身的表现情况和行为规律,让整个合作透明化,促进双方共同提升。

本文系2018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专项课题“网络文化背景下‘网红品牌辅导员培育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BJSZ2018ZX2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18-10-15].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马加名,李潮欣,王世杰,等.“大数据”视域下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理论素养提升的理路探析[J].高校辅导员,2018(2):57-61.

[3]冯刚.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发展路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十年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4-9.

[4]周涛.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5]李相阳.浅析微博“意见领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J].赤子(中旬),2014(2):67-68.

[6]周学智,姚梦竹,王子安.新媒体时代的“碎片化”现象对高校育人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北京教育(德育),2018(10):41-45.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大数据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