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摭探

2019-04-17王菊

成才之路 2019年7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王菊

摘 要: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服务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工匠精神的培育,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文章指出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分析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探讨国外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启示。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07-0003-02

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乃至“中国质造”迈进的提出,社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重要支撑力量,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大使命。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代表着一种对工作执着、忠诚和注重细节、追求极致完美、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表现了一种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当前,高职院校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更新教育教学模式,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把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它代表着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取向,一丝不苟、不走捷径的态度,以及对工匠职业本身的敬畏和信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养德技双馨的优秀人才,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高职院校就必须将工匠精神落到教育教学的实处,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崇尚劳动、敢于创新。重塑和培育工匠精神,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使“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不同国家对工匠精神有着不同的说法,德国称之为劳动精神,日本称之为匠人精神,美国则称之为职业精神。研究德国、日本的高职教育可以发现,学校非常重视培育学生一丝不苟、严谨负责的工匠精神。正是这种工匠精神,使得学生出类拔萃,为制造高品质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世界制造的舞台上,“德国制造”一直占据高位。德国产品以耐用、可靠、安全、精密等特征享誉世界,这也构成“德国制造”的核心文化。在日本,匠人们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对自己的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工作从不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他们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代一代相传。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家,古代工匠们不仅勤劳而且智慧,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制作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四大发明创造惠及整个人类。工匠精神代表人物之一是鲁班,他集匠心、师道、圣德于一身。他创新垂法,巧技制胜,规矩立身,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優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鲁班文化体现的精湛、勤奋、创新的工匠精神,也是我们一直以来需要传承的。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记录了八位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匠人,他们在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蕴含着严谨、耐心、踏实、专注、敬业、创新、拼搏等可贵品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为各行各业树立具备工匠精神的榜样形象。

不管是德国、日本的工匠,还是我国的工匠,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就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为了一个发明,为了改进一项工艺,为了一件作品,匠人们可以几天、几月、几年,专注其中,反复研究,直到满意为止。这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

三、国外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启示

德国的高职教育是比较成功的,其教育模式是双元制,这种教育模式为德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德国职业教育的一种基本职业精神就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照操作规程办事,对自己的产品高度关注,终生奉献,追求完美。正是这种职业精神,使得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严谨、负责态度,为产品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结合起来,以职业为基础,以企业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强调教、学、做一体。它通过制订详细周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强调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等措施,既保证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又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采用“教学工厂”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强调将学校、培训中心和企业三者合一,注重产教融合,合作双赢。即以学校为中心,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实践环境引入学校,在学校内部创建环境逼真、设备完善、技术先进的教学工厂。“教学工厂”模式注重设立先进的实训基地,设置专业科技中心,构建双轨制课程体系,运用项目教学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立足市场开发课程等。这种教育模式以项目为纽带,将企业实践环境引入学校教学环境,使得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完美实现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做融为一体,能让高职学生通过在学校接触真实的生产实践活动,学习到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这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代的需要。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若缺乏踏实钻研的工匠精神,就掌握不了核心技术,我们的产品就没有竞争力,从而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方面需要做很多扎实的工作。要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注重制度顶层设计,转变轻技工、轻能力、轻操作的观念,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机制。要根据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理念不同层次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品质与能力,一丝不苟、执着敬业的职业精神。要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重视教学实践环节和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将工匠所具有的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全社会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使工匠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

四、结语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存在一些问题,限制高职教育的发展,用人单位对部分高职学生不太满意,如职业技能不能满足岗位需求、实际操作能力不强、职业素养不高等。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结合国外成功的高职教育经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大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匠精神是一种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精神,体现的是职业道德和精神品质。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上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制定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精心构建课程体系,丰富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评价体系。要从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态度及职业理想等方面加强学生的工匠精神教育,注重实训教学,强化校企合作,灵活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行业,助推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参考文献:

[1]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

[2]李小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J].航海教育研究,2016(02).

[3]张铮.当代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

[4]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