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施工阶段对比研究
——以江宁东山G45地块项目为例
2019-04-17平志伟李天国
白 岩 王 奔 平志伟 李天国 徐 菁
(宿迁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江苏 宿迁 223800)
0 引言
建筑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建筑行业被公认为耗能大、污染严重的产业之一,如何降低建筑耗能、改善作业环境,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热点问题。近些年,部分学者指出装配式建筑在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和提高施工安全质量等方面具有优势,且在降低施工成本、提升利润空间等方面意义重大。本文以实体项目为例,着眼于工程施工阶段,通过问卷调研,从节能、环保和施工效率 3个因素对比分析装配式与传统现浇式建筑的差异,论证装配式建筑是否适用于当前建筑市场。
1 指标构建与调查问卷设计
本文以南京江宁东山G45地块项目为调研对象,该项目由上海建工一建集体有限公司开发建设,10栋18层住宅楼组成,总建筑面积约为140890.4㎡。主体二层以上为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主要预制构件包括:预置楼梯、预置叠合板、预置叠合梁、预制阳台、预置阳台隔板,竖向构件有预置填充墙和预置剪力墙。个单体主楼预置内墙为预制剪力墙,主楼阳台中预置隔板为预置填充墙。二层以下和地下室为现浇框架结构,该项目采用了装配式和传统现浇式两种建造模式,这也为对比分析差异提供了基础。
从文献分析看出,近年来,在对装配式建筑的研究中,学者们比较关注这种施工模式在耗能、垃圾排放、扬尘以及噪音等方面指标的变化,很少提及现场施工效率和有效管理。本文从新的视角研究装配式与传统现浇式建筑的差异,所以在选取对比指标的过程中,结合具体实例,着重考虑与施工阶段密切相关的施工效率并结合当前研究比较关注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指标,最终从节能、环保和施工效率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本次调研的指标体系共3个方面16个指标、3个与工程相关的附加指标和1个开放式问题。调查问卷中指标类问题的设计以李克特五级量表为标准,目的是要求被调查对象在与传统施工模式比较的基础上,对偏差程度进行分级打分,共分5个等级:1表示程度不明显;2表示不太明显;3表示明显;4表示比较明显;5表示非常明显。对比指标体系及调查问卷如表1所示。
表1 适用性对比指标及调查问卷问题
程度施工速度 与传统施工模式相比,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速度加快程度项目管理 目前的项目管理模式是否满足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技能普及核心问题目前项目上的人员是否具备装配式建筑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目前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核心问题有哪些其他政策普及购买意愿概念普及是否了解我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相关政策如果同一地段、同一价格,您购买的装配式建筑居住的意愿是否听说或了解过装配式建筑程度
2 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来源于项目建设现场的一线技术人员,问卷调查采用电子问卷模式,参与调研50人,其中有效问卷41份,回收率82%。
在被调研对象中,大部分参与过传统施工模式的工程项目,占比 95%,未参与过占比5%。在参与本工程之前,听说装配式并有一定了解的人数,占比80.49%,从未了解过占比19.51%。在被调查41人中,房地产开发企业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9.76%,施工安装企业1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6.83%,监理单位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7.07%,科研机构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9.76%,施工现场劳务作业人员1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6.58%。被调查对象在本工程项目的工作类型包括现场专业工程师、bim建模工程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钢筋工、混凝土工等,共16种。在所包含的工种中,监理工程师比重较大,为17.07%,未超过20%,其他工作类型人员占比集中在5%至9%之间。所以调查对象结构合理,基本涵盖工程各个方面。
从电子调查问卷系统对收集问卷计算结果发现,在节能、环保分类下的所有指标,装配式施工现场优势明显,特别是水资源节约、施工材料节约、建筑垃圾减少程度较高。但在施工效率因素下的指标,装配式建筑在施工速度这一单个指标有不明显优势外,其余得分均偏低。低分指标主要反映,目前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频率较高、现阶段项目管理模式不能施工现场工程管需求和施工质量特别是节点施工质量把控困难。
结合开放性问题反馈的结果,现阶段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还存在构件运输和现场堆放困难、构配件吊装难度和风险较大、构配件厂生产不足导致供货链断裂、构配件尺寸不符合要求和拼装困难、装配式结构外墙板防水难度大等细节性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是影响装配式建筑施工速度的关键。
3 结语
在国家大力推进装配式工程的背景下,普及装配式建筑,提高装配式建筑认知程度,改善传统高耗能高污染施工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实证研究显示,装配式建筑在节能、环保方面较传统施工模式优势明显。但由于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还在初期发展阶段,不管是专业技术人员、构件生产商还是施工现场管理都无法做到高效配合,导致这种建筑在施工效率方面与传统现浇式建筑相比无明显优势,适用性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