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视角下商贸流通业就业效应分析※
2019-04-17范后生陈孟莎
范后生 陈孟莎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商贸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商贸流通业在促进就业方面表现出更加突出的作用。吴学品、李骏阳认为农村流通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经济效应,地方流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流通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城镇化水平的上升,为农村劳动力的多渠道就业提供更多途径[1]。黄琴认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助于带动社会消费的增长,从而促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其所表现出的社会就业效应在东部地区最为明显,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西部的就业效应相对较弱[2]。徐永锋等人在研究中指出,商贸流通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致效应,通过带动区域社会资源的空间集聚,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就业的增长,不过这种作用在不同经济发展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3]。戚英华构建了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多维指标体系,认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促进社会分工的优化[4]。李杨超、祝合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实证分析了流通部门的经济效率,认为流通产业的发展对社会劳动力具有重要的就业效应,能够显著带动相关产业就业人数与质量的上升[5]。丁绮从产业优化的角度分析了商贸流通业的就业效应,认为商贸流通部门的内部调整能够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从而影响不同产业部门间的劳动力分配,并指出结构性失衡与素质偏低是商贸流通部门劳动力配置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
从以往研究来看,商贸流通业对社会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商贸流通能力是影响劳动力配置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趋势更加明显,然而,商贸流通业的就业效应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也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拟在区域异质性视角下,借助面板数据模型对商贸流通业就业效应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
一、理论模型与数据选取
一般而言,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产品生产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也会随之增加,劳动力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物质资料,其数量的多少与市场需求存在着密切关系。商贸流通业作为社会生产与消费的中间产业部门,行业规模的大小及其发展速度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平稳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市场对商贸流通业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商贸流通业规模的扩大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所产生的就业效应在稳定劳动力市场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到我国地缘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因此,基于区域异质性发展的视角,在对商贸流通业就业效应进行考察时需要立足于各地区的发展实际,从而为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提供有效的实证依据。由此,本文拟在我国31省区面板数据基础上,将全国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区,实证分析各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就业效应,公式1为模型的基本设定形式:
如公式(1)所示,labor与trade分别代表就业人口与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α为商贸流通业对就业人口影响的就业效应,ε、μ分别为常数项与残差,i、t分别为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根据模型设定可以将变量分为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表1给出了各变量的具体说明及测算:
从表1中可以看到,研究采用就业人口作为被解释变量,以零售、批发、餐饮等商贸流通业五大主要行业的从业人员作为就业人口的代理指标,以反映商贸流通业发展对本行业就业的影响效应。采用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作为解释变量,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予以衡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反映零售、餐饮、住宿等主要商贸流通部门生产总值的综合性指标,在衡量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方面具有很好的解释力。此外,考虑到区域发展的异质性问题,采用人口规模、产业水平、城市化水平与投资水平作为控制变量。上述变量中,商贸流通业、就业人口、人口规模、投资水平取对数处理,产业水平与城市化水平采用原序列。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5-2017年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就业人口一直在不断增长,样本期间各省区的均值已经达到了311.8万人,2017年就业人口总量较2005年增长了2.2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2017年较2005年增长了4.35倍。从这一结果来看,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与就业人口总体上呈现出同向发展趋势,而商贸流通业的增速要明显快于就业人口的增速,说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可能存在着就业效应,而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单位劳动力的产出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就业人口较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二、商贸流通业的就业效应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中选取的数据不存在缺失值问题,数据平衡面板数据,采用LLC法更为合理,具体检验结果如下:
表3 LLC单位根检验结果
不难看出,各变量在原序列情形下均为非平稳状态,一阶差分后各变量的平稳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均在1%水平上显著,即意味着各变量为一阶单整序列,符合平稳性条件。
(二)全国层面面板回归分析
2005-2017年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也在稳步增长,首先根据公式1对全国层面商贸流通业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表4为面板回归的具体结果。
由表4可知,模型拟合优度R方为0.858,共解释了模型方差变异的85.8%,模型的协方差检验在1%水平上达到了显著性,意味着模型的设定合理。具体来看各变量对就业人口的影响效应,商贸流通业对就业人口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每提升1个百分点能够带动就业人口增加0.336个百分点,说明商贸流通业的就业效应非常显著。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调整,服务性消费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零售、餐饮、住宿等行业正在成为近年来消费增长的主要产业部门,以餐饮行业为例,2017年全国餐饮行业的营业收入已经到了4万亿元,服务网点超过了460万户,较改革开放初期的12万户增长了37倍多。商贸流通业的为地区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17年零售、批发、餐饮、住宿与交通运输五大行业部门的从业人员已经达到了16761万人,占据了总从业人口的近一半,由此可见,商贸流通业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就业的主要行业部门,其所产生的就业效应正在深刻影响着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发展。此外,控制变量中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投资水平对就业人口的增长也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产业水平的提升对就业人口的影响呈显著抑制作用,后文中将对各地区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表4 全国层面商贸流通业的就业效应分析
(三)分地区面板回归结果
考虑到区域发展的异质性问题,分别以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为单元再次进行面板回归估计,具体回归结果如下:
表5 分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就业效应分析
从表5中可以看到,商贸流通业的就业效应存在着显著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对就业人口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而中西部地区均存在着显著促进作用,中西部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每提升1个百分点分别会带动就业人口增长2.11与0.481个百分点。分析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消费水平普遍较高,居民消费结构与消费内容呈现出高级化特征,适应市场消费环境的变化,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行业的高水平发展对劳动力素质也提出了相应的需求,高层次人才也成为现阶段东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主要劳动缺口,因此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必然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增长产生一定的引致效应,高素质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又会对传统劳动力造成挤出效应,从而导致劳动供给结构性过剩等问题的出现,这也是东部商贸流通业就业效应不显著的重要原因[7]。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很多贫困地区的居民消费内容较为单一,食品支出在日常生活消费中仍然占据较高比重,依托区域消费环境的现实情况,商贸流通业的转型升级过程相对较缓,行业规模的扩张对就业人口的数量具有较高的市场需求,其就业效应相对明显[8]。
此外,城市化水平与投资水平对各地区的就业人口增长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原因在于: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改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更有利于吸引社会资金的流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零售、餐饮等行业部门也依托城市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投资的增长为商贸流通业规模的扩大提供了良好的资本基础,进一步促进着行业经济的稳定增长与结构转型,从而为就业人口的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产业水平对就业人口的影响作用仅在中部地区表现为显著抑制作用,通常情况下,主导产业转型过程也是劳动力市场调整的重要时期,新常态时期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凸显,中部作为我国工业部门的主要分布地区,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产业转型任务,由产业转型所产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也较为突出,这也就解释了产业水平的提升对就业人口增长的负向作用。人口数量在但是量与济发于基求相对较高,人口规模的扩大对基础型劳动力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因此西部人口规模对就业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研究将我国31省区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区,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对商贸流通业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从全国层面来看,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具有显著就业效应,分地区来看,东部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对就业人口的增长没有显著促进作用,中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着显著就业效应。此外,城市化水平与投资水平的提升对就业人口的增长也具有显著积极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是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辐射带动作用对劳动市场的供需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也有利于推动商贸流通业的稳定发展[9]。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乡镇企业的社会带动作用,加快土地流转与新型农业合作社建立,推动农村产业的结构性调整与现代化转型,为农村居民的角色转变创造市场条件,促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转型;同时,要逐渐推动城乡商贸服务体系的一体化建设,充分利用农村地区土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优势,打造具有城乡统一标准的现代化仓储物流运输基地,减轻城市地区的物流运输负担,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要逐步改善中西部物流运输条件,稳步提高区域商贸协作能力。中西部地区是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薄弱地区,改善中西部物流运输环境对于我国区域间协调发展意义重大[10]。要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发挥中西部在边境贸易与东西协作方面的区位优势,完善交通运输与仓储物流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商贸合作环境,持续推进商贸流通业的规模扩大;此外,要注重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的引进,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加快推动行业内部的创新研发,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餐饮、物流品牌,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不断区域间商贸流通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