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2019-04-16吴艺斌

科海故事博览·中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历史思维初中历史培养策略

摘  要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探究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巧设情境,顺势而为,适时引导再到因情升华等策略于无形中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历史思维  培养策略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上,教师要摒弃原来单纯的传授讲解基础知识、做题方法,建立新的教学教育观念即重视在课堂中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引导和启发,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我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尝试通过一系列策略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课堂导入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参与热情

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简明扼要的点明了兴趣之于学生学习的关键性。历史课本由于丰富的史实知识和鲜明的历史人物事件广受初中学生的喜欢,其自身已具有吸引学生的天然优势。但与此同时囿于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离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难免又会使学生产生距离感继而失去兴趣。正因如此,在吸引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环节中,教师要做到充分发挥历史学科深厚的底蕴和长足的优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导入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新文化运动》一课导入环节中,教师首先拿出一盒火柴,询问学生这是什么,大部分同学立马反应是火柴,紧接着教师追问,除此之外它还有什么名字。不少同学开始思考,过一会儿同学中开始有人说到火柴也可以叫做“洋火”。教师见状,立马展示准备的图片分别是自行车,蜡烛等等,询问学生他们还可以叫做什么。学生们能够很快速的反应过来它们分别叫做“洋马儿”、“洋烛”。以此学生不难发现他们的名称中都带有“洋”的共同点。紧接着教师讲述在近代中国由于国家工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赶不上国外,很多东西都需要从国外引进回来。那么除了引进具体的器物和技术,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我们还引进了什么无形的东西呢?学生们通过提前预习课文能够很快明白引进的无形东西还包括西方的思想文化。教师就势导入新课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当时中国的现状掀起的一场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紧接着教师讲述在20世纪初期,中国有一支叫“新文化”宣传部的队伍,里面大咖云集,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新潮流,让中国青年接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思想文化洗礼。这场场运动的宣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运动的结果有没有达到他们最初的目的呢等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物来导入课堂,快速吸引学生的兴趣与目光,然后又通过时下最新潮的微信组织群来创设新文化运动这个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宣传部”。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微信聊天群这一形式创设情境,带领他们主动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

初中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参与热情的方式各异,五花八门,而在一堂课最初的导入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巧设情境来最大限度地找到贴近学生兴趣点的角度,以此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距离近了,学生们自然而然就会带有对本堂课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继而就能在随后的环节中开展有效教学,让被动的知识灌输转变为主动的思考与探究,并形成历史思维能力。所以,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始于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参与热情。

二、教学过程顺势而为,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理解重难点

教学环节虽是教师预先设置的,但课堂授课过程中总会生成新的教学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如能妥善处理好新产生的教学问题,并能结合具体问题具体情况,结合学生各自的差异,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顺势而为,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式,如此对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这场运动发生的背景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为此教师在该环节展示了两则史料。

材料二“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海中的旧思想剔除干净。”

——陈独秀

关于新文化运动背景内容由于时间长,历史事件多,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和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教师通过展示有關这一时期经济和思想上的史料供学生探究,帮助学生对该历史阶段有一整体把握。学生在解读材料一时能够很直观的看出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趁此教师顺势提问这背后反映了哪个阶级在发展壮大。学生们自然可以明白这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实力发展壮大,而他们大部分都有留学经历,接受过近代教育,精通中西文化又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们就成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当之无愧的发起者和主力军,从而加深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深刻理解。一方面是新兴阶层逐渐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却是落后的旧思想在社会中大肆蔓延,新旧交替构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背景。

这种学习环节的设计,既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炼处理,也是对学习方法的灵活运用,更是对历史思维的着重培养。所以,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巩固于学习策略。

学生在主动探究思考所学知识的过程时,当他们思考角度存在偏颇时,教师要及时发挥起引领者的角色,适时引导将学生带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当学生已经开始主动思考时,教师要懂得适时点拨,促进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挖掘知识之间的关系;当学生进入到深层思考并自觉采取合作探究时,教师要做到适时放手,将课堂主动权放归到学生手中,退居幕后。如此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才会深刻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历史的魅力,更实现了新课程所追求的核心素养的渗透落实。

在《新文化运动》讲解内容时是本课的难点,需要教师从旁引导、鼓励与评价。为此在该环节中教师以分队的形式将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分为文学革命队和思想革命队。文学革命队以胡适和陈独秀为主,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对此教师提问同学关于文学革命还想知道些什么,有一位同学提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理应在思想领域内积极改革,为何又要在文学领域进行文学形式的革命?”,这也引来其他同学的疑惑。一下子用学生的提问勾住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推动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由此教师展示出早前准备的有关于讲述同一主题的文言文和白话文材料,学生通过两则材料直观的对比出文言文更易于理解。虽然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变革,但思想变革也需要文学变革,因为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这有利于中国文学走向通俗化、普及化,提升大众的知识素养,为思想变革奠定基础。又如在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时,学生能够理解到这两组概念是一一相对的。这是对基础知识的一个浅显理解,为了促使学生主动深入思考理解这一内容,教师适时提问这里的民主和科学具体指的是什么内容。有同学就认为民主指的是民主制度,而科学指的就是客观看待事物。但也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由此引起了课堂中更大范围的讨论,出现了意见的分歧。教师适时引导,抛出问题,展示材料,及时放手,学生们最终理解到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的民主指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在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下,国人没有明确的民主观,缺乏民主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提倡的科学指的是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不迷信,不盲从,否定一切外在权威,独立思考,能够运用理性批判、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一切事物。这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促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火花,在兴趣的推动下,开展精彩绝伦的互相辩论,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自身的思维深度,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将其放置于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指导实践活动。[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也可以看出单纯通过讲授基础知识的课堂,教学效果并没有如预期的那般完美,反而放手发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其结果更让人满意。但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生们这一时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有限,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顺势而为,适时引导,由点到面,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做好学生的引路者,既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作用,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地位,这才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所追求的课堂结果。所以,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学习思考。

三、课堂总结因情升华,将历史与现实联结渗透家国情怀

学习因情怀的熏陶而意味深长,影响深远。初中历史课程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更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能将外在的历史知识转换为内在的自身素养,指导实践活动。

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关于这场运动的影响,教师讲述了这场运动毫无疑问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紧接着通过呈现那一时期的记录片和照片等影像资料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在这场运动的感召下,一批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陆续创办:《新潮》、《国民》……一批推崇新思潮的社团应运而生:新民学会、觉悟社……一些陈旧的风俗逐步打破:北大开创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一些新的文化形式逐渐被认可: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通过实物资料将学生带回到那个时代的场景中,感受新文化沐浴下的新青年和新社会景象。这一批有远见的中国青年登上历史的舞台,以期探索出一条强国之路来挽救当时的民族危机,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那么在现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位青年人共同参与建设,作为学生的你做些什么来为这个美好构想添砖加瓦,以此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培养学生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堂总结环节情感的升华方式多样,既可以用历史实物资料,也可以采取与历史教学相关的体现人文情怀的影视节目等等,都能很好拉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历史事件的距离,让学生能够感知历史、体味历史。所以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升华于学习情怀。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历史有效教学的重要追求。课堂中教师通过巧设情境,顺势而为,适时引导再到因情升华等等策略于无形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感知历史学科魅力,体会历史智慧。但同时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一项长期的综合课题,更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3]廖耀良:《历史思维与历史意识——兼论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意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1期.

[4]俞春暉:《鱼与渔:关于初中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的若干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年第1期.

吴艺斌  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历史思维初中历史培养策略
培养历史思维,优化历史活动课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历史想象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