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生注意力提升路径探索

2019-04-16闫义夫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9年12期
关键词:注意力大学生

摘    要: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生的注意力是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注意力配置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文章结合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际、针对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以大学生为教学主体,从强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问题逻辑导向、扩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效教学内容、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话语转化三个维度进行探索,努力调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生的注意力,以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注意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12-0041-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提升“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生注意力是增强“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基础”课程教学注意力配置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了“基础”课程教育的效果。本文认为,提升“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生注意力,也就是提升大学生对“基础”课程教学的选择能力和集中能力。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基础”课程教学实际、针对高校大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以高校大学生为教学主体,从强化“基础”课程问题逻辑导向、扩充“基础”课程有效教学内容、提升“基础”课程教学话语转化三个维度进行探索,以提升“注意力”为分析视角进行学理性阐释,努力增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从问题到问题链条:强化“基础”课程问题逻辑导向

强化“基础”课程问题导向,是从情境角度分析“问题导向”与“大学生注意力”之间的逻辑联系。所谓情境,是指事物发生或对有机体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问题就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景。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问题也就是在给定信息与实现目标之间有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景。而问题链条是围绕问题主题,以若干子问题内在逻辑为纽带,强调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使之具有串联性、层级性和逻辑性。从问题到问题链条,强化问题逻辑导向,是基于问题的四种特征,即情境性、指向性、序列性和操作性。这里,问题的情景性特征使人感到不了解和无法解决,推动思考并寻求答案;问题的指向性特征明确指向某种活动达到某种给定状态;问题的序列性特征促使人结合自身经验和知识进行一系列高低心理活动重组和操作;问题的操作性特征是指依赖于人的认知成分进行认知操作。问题链条是利用问题的情境性、指向性、序列性和操作性形成完整的问题逻辑组合。从问题的特征可以看出,从问题到问题链条能够引发“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生应答性行为作出反应,即通过问题和问题链条进行刺激引发大学生心理中介的反射性活动(或称引发反应),使其萌生求解问题的欲望,激起大学生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在问题之上的定向行为,使其在被选择问题上持有特定的心理强度和紧张性状态。从问题到问题链条的模式建构步骤中,首先,确立“基础”课程教学主题,设计问题与教学主题之间的契合点。其次,问题的准备和提炼。紧密结合“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面临问题,探寻、征集和提取出大学生所关切的实际问题。然后对征集和提取的问题进行归类和整合。最后,形成问题与问题之間具有逻辑性与层次性,形成元问题、一般问题和具体问题。通过问题设置使大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失调,即感受到问题的存在,产生怀疑和推测的注意力指向和集中意识状态。然后明确问题使大学生分清已知条件、达成目标,分析问题的要求和条件,引导注意力集中于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进一步激活大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问题和问题链条之间的关联,在多种可行性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通过以上步骤流程可以使大学生注意力能够聚焦在问题和问题链条之中,同时将不完整的问题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逻辑问题组合,具有注意力的粘连功能。问题逻辑导向设置在“基础”课程教学上提供了意识活动背景框架,在这一框架中,一步步引导大学生注意力进一步往深度和广度方面扩展。问题逻辑导向设置赋予“基础”课程信息的“显著性”,导向大学生要“想什么”、朝哪个方向“想什么”以及“怎么样”方面施加影响,使问题和问题链条导入到大学生意识之中。而且教与学两者之间形成一种高度对应的正比关系,即问题和问题链条强调得越多,大学生对该问题和问题链条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注意力保持得也越持久。事实上,就是“基础”课程教师对“信息环境进行再加工”,醒目突出相关问题和问题链条,影响大学生的认知和感知,最终达成两者的高度契合性。

二、从需求到供给:扩充“基础”课程有效教学内容

扩充“基础”课程有效教学内容,是从听觉角度分析“需求”与“大学生注意力”之间的逻辑联系。需求是指在内外环境作用下,人们感到某种“缺乏感”和“不平衡感”而进行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和心理活动。它是对某种东西、活动或问题具有特定指向性的主观映像和主观意识,并且驱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注意对自身需要有关的事物,而不去注意那些对自身需要无关的事物,这体现出人们听觉系统注意力的一种适应性能力。“与其社会特定阶段特定人群需求的契合程度越高,对该人群所拥有的社会注意力资源吸引程度就越高”[1]。听觉注意力的选择和集中普遍存在现实生活中,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鸡尾酒会效应①[2]。此效应实际上是听觉系统的一种适应能力,即对自身需求的事物进行迅速追踪、标识和接收。马克思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活动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展开,旨在实现大学生思想行为与社会生活的统一。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生活的实践活动日益扩大,在心理倾向和主观意识上更多关注到自身的许多方面和细节。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省明显增多,尤其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需求:其一,在学习活动上的需求。对自身智力与能力等增长愿望和意向强烈。其二,在社会交往活动上的需求。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不等断追求完善。其三,在自身发展和自身价值上的需求。对未来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义务、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等进行积极探究。所以,扩充“基础”课程有效教学内容,是一种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需求目标双重驱动,在提升大学生注意力方面具有三种功能。首先,具有激活功能。大学生对某些刺激比较敏感,特别是与自身需求有关的教学内容刺激。其次,具有指向功能。因为需求驱动,教学内容实际上成为大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路线图,这是一种诱致性、吸引性的指向,从外部到内部激励着大学生注意力指向教学内容。最后,具有强化功能。使大学生按照既定需求目标,调控大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注意力强度和注意力的方向。所以,加强“基础”课程教学中内容的有效供给,从而实现引导和凝聚大学生在“基础”课程教育教学中的注意力作用。

三、从理论话语到日常话语:实现“基础”课程教学话语转化

提升“基础”课程教学话语转化是从语义角度分析话语转向与大学生注意力之间的逻辑联系。话语是指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话语是“基础”课程教学中一种语言实践活动,话语的编码直接影响到“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生注意力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基础”课程融合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题,它抽象化和规范化的理论话语较多,而且思想性较强、理论色彩较浓厚。如果“基础”课程教学话语编码转化没有与大学生自身话语对接,直接以学术话语进行表达,就会阻碍大学生话语解码,导致大学生注意力转向到非教学领域。提升“基础”课程教育教学中的话语转化,也就是做好理论话语向日常生活话语转化。大学生在“基础”课程教育教学中注意力集中表现为可持续性,抑制其他非教学刺激干扰。所以,要以大学生现实生活为逻辑起点进行教学话语建构。首先,避免用晦涩的学术话语解疑释惑,而是用大学生熟知的生活话语来解释“基础”课程中的学术思想、科学理论。同时,将大学生具体的学习生活经历与宏大理论叙事相结合,满足大学生个体学习生活体验与现实社会需要相结合。其次,以大学生学习生活叙事的方式进行话语表达。教材上讲的是硬邦邦的理论,学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现实。以相对灵活、现场感强的口语化语言进行教学表达,将理论话语转化为大学生能听懂、愿意听的日常话语,改变“基础”课程理论话语的“曲高和寡”现象。最后,运用新型网络话语。吸收、借鉴网络话语的开放性和平民性,辨别、分析和判断网络话语背后的思想态度和价值取向,了解大学生关注话题去“蹭热点”,并且找到“基础”课程教育教学话语与网络新型话语之间的结合点和共同处,打通“基础”课程教育教学话语与大学生网络新型话语之间的壁垒和阻碍。提升“基础”课程教学话语转化,可以调控大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保持向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进行。

如何对现有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改革進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从总体上看,主要有两种策略:一种是“内容策略”,即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来提高大学生的注意力。另一种是“工具策略”,即通过新型教学工具创新教学方法。以教学方法的“内容策略”为切入点,从强化“基础”课程问题导向、扩充“基础”课程有效教学内容、提升“基础”课程教学话语转化三个维度对大学生注意力进行唤醒和强化,将其注意力吸引和转移到“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上,从而增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注释:

①在一个鸡尾酒会上,人们被各种谈话的声音包围着,人们    只是听到其中的某些谈话内容,而对其他声音则充耳不闻。

但如果有人提到了你的名字,你就会异常敏感地听到它。

不仅如此,其他的内容也会引起你的注意,如果提到一部你刚看过的电影或你喜欢的旅馆。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丁汉青,支庭荣,等.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3.

[2]丁锦红,张钦,郭春彦,等.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14:2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73.

收稿日期:2019-04-20

作者简介:闫义夫(1983—),男,辽宁沈阳人,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政治

发展与政治传播研究。

基金项目: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的逻辑体系研究”(19YJC71008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注意力大学生
让注意力“飞”回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