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阈下的中俄影视文明互鉴
2019-04-16王艳玲冯译萱
王艳玲 冯译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1]作为中国周边最大的邻国,俄罗斯一直以来被中国视为最重要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合作伙伴。在不断推进全面战略合作伙伴的进程中,政治外交、经济外交与文化外交并称为三大外交支柱。其中,文化外交代表了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范式转向,是“思想、信息、艺术及其他文化元素在国家之间、各国人民之间以促进相互理解为目的的沟通”[2]。因之,中俄之间的影视交流与务实合作在双方的文化外交中屡开新篇,承载着宣传中俄两国符号、民族形象与历史文化的使命,也是中俄政治互信、民心相通、增强文化亲近的有效举措之一。
一、中俄影视文化交流的历史溯源
中俄之间的文化往来,根据《元史》的记载,汉族工匠随蒙古军队来到俄罗斯,将中国服饰、物件和饮食文化等第一次传到俄罗斯。1567年,中俄两国开始了正式交往。1712年康熙年间,曾有使臣出使俄国,三年后返回撰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旅俄游记《异域录》。之后,中俄两国签订了《恰克图条约》,为双方的交流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18世纪中期开始,俄国建立了不同领域研究“汉学”的机构,如历史、哲学、民俗、美术、医学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与苏联的文化交流一度成为我国文化外交的重点。苏联的政治政策、文学作品、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等等,被中国加以引进、吸收,此时的中国文化中随处可见苏联的印记与符号。大批的苏联专家来华援助和中国的留学生到苏联学习,也进一步促进了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化传播。由于新中国电影事业处于起步阶段,引进、译制苏联影片成为供应我国电影市场的有效手段之一。1949年,由苏联影片输出公司驻东北代表处提供、东北电影制片厂试验译制的苏联影片《普通一兵》,成为我国第一部苏联译制片。在1949-1966年间,我国一共引进了857部外国影片,其中苏联影片占比高达49%,主要是反映十月革命、工业生产以及社会主义新面貌的影片,诸如《列宁在十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彼得大帝》等等。
1952年11月,周恩来总理为“庆祝十月革命的苏联影片展览”题词——“学习苏联电影事业的经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3]当时放映的苏联影片受到了我国观众的极大欢迎。影片《团的儿子》中,小红军伐尼雅在战争期间表现得坚强勇敢,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观众的喜爱;影片《诗人莱尼斯》描写了十月革命前,拉脱维亚诗人莱尼斯领导群众,与反动的沙皇政府进行斗争,最后走向武装革命的道路。在此期间,苏联不只为我国供应大量的优质影片,还委派电影工作者代表团来华系统地介绍了译制经验。历时8个月译制的《普通一兵》,到1958年只需一个月便可译制完成,苏联专家的指导功不可没。苏联电影的异域风情和别样的生活方式深深地吸引了中国的观众,电影中的插曲也被人们广为传唱,《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歌曲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曲目。与此同时,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和文艺家也不断在自己的影片中融入苏联风格。影片《葡萄熟了的时候》便是仿照苏联电影《幸福的生活》拍摄的,《白毛女》《南征北战》《战火中的青春》等战争片、传记片的创作,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苏联电影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中俄的文化交流继续深入发展。1992年中俄两国签订《文化合作协定》,成为指导两国在文化领域开展合作的纲领性文件,在协定框架内,两国文化部陆续签订了10个文化合作项目。[4]两国的电影代表团相互访问多次,有力推进了两国全面的文化交流与合作。1997年中国文化节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及其他8个城市举办,这是中国在国外举办的最大的一次综合性文化交流活动。中俄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化,既促进了中俄关系的良性发展,也为其他领域活动的蓬勃开展增添了助力。即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让不同文化之间减少误解、增加共鳴,是两国人民增进了解和友谊的重要纽带;中俄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和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为两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5]
二、21世纪的中俄影视文化交流与合作
进入21世纪,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使得中俄两国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文交流,两国外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推动中俄文化交流开启了新的篇章。
(一)中俄的文化影视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
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是新世界指导中俄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双方将大力促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信息、旅游、体育和法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6]2005年,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同中国广电总局主办的“中国电影节”在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开幕,并放映了《宝莲灯》等四部中国影片。2007年,随着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更名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并成立了多个工作合作机制,签署了系列文件,从国家政治和法律层面有力促进和保障了中俄文化关系的发展,两国文化交流迅速发展,并且合作的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攀升。[7]
2009年是中俄建交60周年,也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中俄两国均举办了大型庆祝晚会。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胡锦涛在讲话中说,这60年两国政治关系日益成熟,人文交流飞速发展,中俄“国家年”获得巨大成功,中俄“语言年”活动已全面展开,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不断加深。[8]中俄双方秉持着积极态度展开各领域的交流活动,两国的友好关系越来越牢固。
文化产品作为一种自身承载着深刻文化符号的商品,既有实际的商业价值,又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而在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和传播中,影视作品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内容。2012年,中俄两国共同举办的“中国当代电影周”在莫斯科举行,并放映了《额吉》《山楂树之恋》《钢的琴》《唐山大地震》等7部不同体裁和风格的影片,使俄罗斯观众领略了中国的影视文化特色。其中,《钢的琴》在莫斯科展映后,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影片演绎了一名普通的钢厂工人为培育女儿的音乐梦想,用工厂废料打造了一台钢琴。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十分接近俄罗斯的现实生活。主人公身陷困境,内心却怀抱希望、不断向上拼搏,这种充满希望的精神引起了俄罗斯观众的共鸣。片中大量运用前苏联和俄罗斯各个时期的流行歌舞作为配乐和有源音乐,包括《三套车》《莫斯科的郊外》《喀秋莎》以及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俄罗斯歌曲自然地融入到电影中,拉近了中国影片与俄罗斯观众的距离,并在了解中国文化之时又产生本民族的认同感。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已在俄罗斯举办9次电影展,展映77部国产影片;俄罗斯在华举办7次电影展,展映55部影片。[9]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活动朝着长线、多层级纵深发展。2013年,中俄相互举办了“旅游年”活动,中国和俄罗斯互为两国旅游重要的资源国,不只刺激了中俄两国旅游人数大幅上涨,还带动了中国与美国、韩国等国互办、共办“旅游年”。2014年和2015年,中俄两国举办了“青年友好交流年”活动,两国青年和学生的交流形式更加丰富,不断传承与发展着中俄两国的传统友谊。
简言之,中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彰显了人际和媒介传播的双重特征,在了解与互通各自历史、人文、社会等方面,为中俄两国人民提供了沟通与认知的平台。中俄两国十分重视彼此的外交活动,也在国家层面为文化传播消除了跨文化屏障可能产生的误解,已经达到了两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高度。为顺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东风”,中国影视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审视历史和当下,面向世界找寻互通的文化,扩充视野实现自身的提升。且在谋求自身发展之际,也为其他国家贡献中国智慧。
(二)中俄媒体的合作风生水起
如果將中俄文化交流活动认作传输符号的过程,那么文化的合作则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对彼此文化的认同、创新和交融。随着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两国文化领域的合作也在蓬勃发展。合作模式既包括开办中俄媒体交流年、中俄电影节、互相引进影片,还拓展到电影合拍、加强传媒合作等活动。
俄国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格罗莫夫曾在致辞中表示,“媒体交流年”是中俄两国在人文领域最成功的合作项目,体现出了很高的水准和专业性。[10]两国媒体的深化合作,已成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7月,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联手打造的开放式融媒体“中俄头条”正式上线。该平台融合了中俄两国传统媒体与APP等新媒体互补性优势,旨在打造成“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交流平台。“中俄头条”是在关照中俄两国受众需求的基础之上、集两国的优势资源于一身的创新型合作项目。俄方表示,这是俄罗斯首次与其他国家制作的新媒体平台,是绝对的首创,“中俄头条”的深远意义不言而喻。它不只是两国媒体顺应时代发展、持续合作结出的硕果之一,也是中俄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最直接有效的移动客户端新媒体平台。
2017年10月俄罗斯开播的“喀秋莎”电视台,是俄罗斯第一频道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合作、面向中国观众播出的文化教育频道。它以俄语原音播出,配有中文字幕,节目样式涵盖了俄罗斯纪录片、科普节目、历史、娱乐节目、脱口秀、名人传记等,将俄罗斯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讲述给中国的观众。在第三届中俄媒体论坛上,俄方表示,部分节目或许会有中文配音,俄罗斯正尝试组织一些中国的团队来制作中国版《机智高校俱乐部》。
2018年的“中国俄罗斯电影节”,由俄罗斯文化部、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等联合主办,旨在加强中俄两国电影领域的双边交流,并让广大中国观众更好地了解俄罗斯的多元文化。电影节在北京和武汉两地举行,包括《太空救援》《大剧院》《决斗者》《冻伤的鲤鱼》等7部俄罗斯影片与中国观众见面。本届电影节艺术指导尤利娅·布拉金娜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俄罗斯电影节从2006年开始在中国举办,这项活动已经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传统项目。通过电影的方式,两国民众更直观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和历史,中国观众有机会看到更多俄罗斯的当代电影。同时,中俄两国电影人也有机会通过电影节这一平台充分交流,并推进双方的进一步合作。俄罗斯方面表示,已经准备好同中方合作伙伴在电影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期待着中国电影人更多访问俄罗斯。即中俄两国关系的密切发展,始终契合着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始终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11]
(三)中俄影视合拍片蓬勃发展
中俄影视合拍片从传播主体的角度看,是一种人际和文化活动的交流;从传播内容的角度看,也是影视产品的一种商业传播模式。中俄两国合拍影视剧,从前期剧本创作、中期拍摄、后期制作再到宣传与发行等,都是两国主创人员的沟通、磨合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对双方彼此的文化产生新的理解与认知。除了商业利益外,中俄影视合拍片更为重要的意义即是融合中俄两国的文化思想,增强两国观众之间的文化认同感。
中国和俄罗斯(苏联)第一部合拍片是《中国人民的胜利》,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与苏联文献电影制片厂于1950年联合摄制的大型彩色纪实影片。影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军事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斗历程。该片开启了中俄合拍片的时代,此后陆续合作拍摄了《风从东方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猎人笔记之迷》等影视剧。2015年,俄罗斯的一部奇幻爱情片《他是龙》更是吸引了无数中国观众,唯美的画面、高颜值的男女主角和浓厚的俄罗斯风情使得该片在中国一路飙红,并直接促成了中俄合拍片《他是龙2》的拍摄。影片导演延续了第一部的奇幻风格,并加入了中国元素,把取景地延伸至中国地区,中国演员也加入到主演阵容,影片预计于2020年上映。除了《他是龙》系列剧,之前获得一致好评的俄剧《战斗民族养成记》也将推出中俄合拍电影版。同时,还有一部中俄合拍片在开拍之际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即功夫巨星成龙领衔主演的好莱坞大制作奇幻片《中国游记:龙牌之谜》。据悉,这部影片耗资5000万美元,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中俄合拍片。
随着中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不断深入,双方合作拍摄拉近了两国观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亲近感和影响力。中国一直秉持着与俄罗斯睦邻友好的理念,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中国文化和俄罗斯文化相结合,既提升了中俄两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三、深化中俄影视文化外交,谱写“命运共同体”华章
在“一带一路”与“一带一盟”的发展战略背景下,中俄两国的关系持续发展,在国家层面确立的政治互信为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文化产品尽量贴合民众需求
近年来,我国在俄罗斯的国家形象逐年升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威望与日俱增。根据俄罗斯民意调查机构“社会舆论”基金于2018年5月10日发布的民调结果显示,48%的俄罗斯受访民众认为,在世界各国当中,与中国开展经济合作对俄罗斯最为重要。在回答“俄罗斯最需要哪个国家做伙伴并且应与其保持良好关系”时,选择中国的比例也同样最高,达到33%。当这33%的受访者回答为何选择中国时,他们均普遍认为“中国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强大,发展前景良好”[12]。
而中国观众对俄罗斯文化也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是基于多年来两国睦邻友好的政治关系,且均有着相似的奋斗历程。俄罗斯和中国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对彼此的民族文化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契诃夫的《变色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等在中国都是畅销书籍,特别是当中国观众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别具一格的文化元素时,又进一步加深和推动了对俄国文学的理解。
即便如此,中俄两国在當下还依然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差异。仅从俄罗斯电影网站www.kinopoisk.ru对中国电影的相关影评和评分就可以看出,俄罗斯观众更偏爱于中国古代或近代的故事,对于当今中国影片和中国故事了解较少,对于中国符号的认知主要还是中国功夫。从评分较高的两部影片《霍元甲》和《叶问》以及整体评价较低的《战狼2》不难看出,俄罗斯观众更热衷看到的是中国功夫的内涵与儒家文化、中国人的处事方式、生活态度,而非无休止的打斗、战争等场面。鉴于此,我国影视剧在讲述本土故事时,应该进行“民族文化的国际化处理,历史文化的当代化演绎”[13],将人类共通的普世价值观、情感与中西方文化中相互知晓的元素编织在一起,并在叙事方法和镜头运用中尽量兼顾西方观众的观赏习惯,这样打造出的影视文化作品就能够在“求同存异”的语境下达成深层次的理解与共鸣。
(二)媒体合作共建友好桥梁
媒体作为时下最为便捷的信息传播媒介,在促进两国交流、传递社会资讯、引导大众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更是中俄两国之间人文合作的桥梁。俄罗斯主流媒体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俄罗斯报》《独立报》等报刊,有关中国的报道在整体上呈现正面、积极的态势,对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也秉持着肯定的态度。而俄罗斯在中国媒体中呈现的报道亦是以正面为主,但多以政治、经济为主,鲜少出现文化领域的相关报道。根据俄罗斯主流媒体网站上的报道,显示俄罗斯对美国的注意力要高于中国,对中美关系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了中俄关系。即中俄双方媒体间的播报与合作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不能忽视由网民自发组建的网络媒体平台,如各种“字幕组”承担了传递新鲜资讯的新生力量。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在民众间的使用度和传播速度往往更高,一些由国家运用的新媒体平台拥有大量受众,既能够成为传播国家形象的载体,又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渗透和培育民众的正确价值观。“字幕组”大多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他们自行翻译和发布资讯或是影视剧作。中俄新近的影视作品被他们及时上传到互联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民众,这些剧目在网络上的评价往往高于官方推荐。虽然目前“字幕组”的存在仍处于灰色地带,但网友们表示,“字幕组”提供的讯息能够让他们加深对中俄两国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的了解。“字幕组”为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一定的补充,但运营形式的不够规范、内容质量高低不一,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下传统的外宣活动和人际传播在受众的接受层面已经被互联网所赶超,中俄两国的文化外交也要顺应青年一代的需求。双方在举办大型活动时,既采用传统媒体,也可以考虑拓展新的传播渠道,充分利用视频网站、新媒体平台等传递咨询。
换言之,中俄两国在保持传统媒体对舆论的正确把控下,也应注重对于新媒体的应用,运用民众更为熟悉的民间社交平台来获取更广泛的大众影响力。移动社交媒体最本质的特性是娱乐大众,它们和受众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基于此,国家的官方媒体或账号也可以在推广形式、宣发活动等方面适当契合受众需求,在采写编方面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内容。只有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和传统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结合中俄两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增强针对性和贴合度,才能更好地促进普通民众的理解与认可。
(三)青年肩负着中俄文化共识的使命
李克强总理在“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闭幕式暨中俄媒体交流年开幕式”上指出,青年是社会肌体中最活跃的“细胞”,媒体就是反映时代变化最敏锐的“神经”,是中俄青年交流、民心沟通最为迅速有效的渠道和桥梁。他希望中俄两国媒体能够了解双方国情和文化,促进双方人民进一步深化沟通和理解,发出中俄共同致力于推进全方位合作,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的明确信号,增进两国人民感情沟通,让中俄友谊薪火相传。[14]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也是中俄两国民众友谊的未来。中俄两国的青年更应顺应全面战略的合作伙伴关系,将自己的梦想融入到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与合作当中。
自2014年成功举办“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两国青年在各领域的交流日渐纵深与扩大。中俄两国政府不断采取措施,扶持和鼓励青年到对方国家留学或派代表团访问。由互相留学访学到合作创办高校,两国教育合作机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展。2017年9月,由莫斯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共同创办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开始招生。这是第一所中俄合作的实体大学,可以吸引两国大批青年人前来就学,为今后两国的教育合作提供经验。
此外,注重青年导演、青年影视从业者的培养,无论是对华语还是俄罗斯影视的未来都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以独特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观念赋予了影视世界更多的可能性。诸如我国崭露头角的忻钰坤、文牧野等人拍摄的影片都是内涵和类型化兼备的佳作,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俄罗斯的青年导演也是人才辈出,如伊万·特维尔多夫斯基的两部电影《规训班》《动物学》以及克拉索夫斯基的独角电影《讨债人》等,也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所以说,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各方利益,彰显着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这就迫切需要在青年一代中得以有效传递,也需要青年人为中俄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影视文化的发展空间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日渐提升,由中国“智慧”贡献的思想创新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多方认可,“一带一路”倡议经过6年多的实践,已经上升为国际共识,收获了一批重要的早期成果,甚至已经成为各方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和积极参与推进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成为迄今最受欢迎、前景最好的国际合作平台。[15]
(一)凸显中俄各自的文化独特性
当我们不断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我国电影行业加强联系时,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已介入国家的战略布局,努力实现自身的跨越。即“一带一路”是在历史文化的传统上提出的现代国际交流途径,如今也收获到了世界各方越来越多的回应。我们在文化交流方面既要惠及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广交朋友,广结善缘,同时也要以此来提升自身的文化视野。这是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在更开阔的层面来进行的文化传播。
如今,中国电影的发展已走出最初的模仿阶段,已把自身民族文化优势与俄罗斯乃至世界所认同的文化结合到一起,实现了华丽转身与质的飞跃。中国电影跳出了固步自封的路径,思考自身文化独特性和世界文化认同基础,平等地传递自身的文化精神,客观看待“他者”,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冷静审视自身的长短,再进行交流沟通和追求更高的文化意识和艺术观念,做到自信自立,这就是“一带一路”倡议给予文化交流的魅力之所在。
同样,对于俄罗斯影视的认知,以往我们只能通过简单的概念来了解,但实际上在深入了解俄罗斯文化时,我们发现其在坚持已有的形式上形成了独特的吸引力。《战斗民族养成记》这部影视剧在中国大受好评,在对其本民族坚毅勇敢精神的颂扬之下,增添了轻松幽默的成分,励志而不失现实感。这部俄式喜剧打开了很多国人了解俄罗斯现代文化的新大门,对于俄罗斯民族勇敢的传统印象之下,又开拓了俄式风情可爱的一面。这便是“一带一路”的观念所带来的互联互通的价值,中国影视急需被更多世人了解,也需要更多地去知晓世界。
(二)强化中俄各自的影视文化辨识度
在全球化交流日渐扩大的背景下,我国影视在追逐世界潮流时更要秉持民族文化细节,强化自身文化的辨识度与特色。中国电影需要加强对文化精神的持续关注,把东方色彩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创作内涵当中。在越来越多的商业电影向西方的科幻、玄幻题材靠近时,我们更应该增强文化恒定心,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景观和民族精神吸引世界,即中国影视要做的是立足现实。长久以来,我们的观点都是走出去,将中国电影融入世界长河中,这其中不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意念。为了“走出去”,有些影片刻意模仿和追随西方,往往导致本土元素的丧失,有些甚至选择高投资制作中外合拍片,似乎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反观美国电影,在中国的票房則一路高涨,《复仇者联盟3》的北美票房累计达到6.56亿美元,在中国也以3.6亿美元领跑海外票房,显然美国影片在中国已形成品牌效应,被中国青年所接受和认可。这样看来,我们迫切需要强化自身的影视文化辨识度,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文化品牌。
当然,文化外交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其成果通常也是无形和长期的。中俄自1966年建交以来,政治互信不断深化、人文交流蓬勃发展,两国政府间签订了大量合作协议,在国家层面为两国民众间的交往创造了很多机会。俄罗斯总统普京于2019年2月20日发表年度国情咨文,“加强互信、拓展各领域合作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首要方向”。在谈及外交政策时,普京表示,应进一步落实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他说,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保证了亚洲地区的稳定和区域各国的经济发展。我国外交部发言人也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高度赞赏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年度国情咨文中对中俄关系的积极评价。“今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双方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深化全面战略协作,共同推动两国关系实现更大发展,更好惠及两国人民和世界安全稳定。”
综上所述,中俄影视文化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之下,需要继续加强和进一步深化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国要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握“一带一路”影视合作的话语高峰,走一条富有中国特色、传承中国精神、反映中国气派的国际影视发展道路。[16]与此同时,我国更要与俄方一道共同完善中俄影视的交流与跨文化合作机制,做好做大做强中俄两国共同投资、共同创作、共同播出的影视新格局,以便为世界文化的精神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任格雷,张侃侃.文化延伸:中国电影与软实力[ J ].电影艺术,2019(01):8-14.
[3]李国顺.“十七年”期间苏联电影的引进译制及影响[ J ].电影评介,2010(18):8-9.
[4][5][7]中俄文化交流让"世代友好"理念深入人心——专访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EB/OL].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3/07/c_1118253960.htm.
[6]文记东.21世纪中俄人文交流与展望[ 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06):140-144.
[8]胡锦涛在中俄建交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09-06/18/content_1343307.htm.
[9]宋明翰.新时代中俄周边影视传播思考[ J ].电影评介,2018(07):10-15.
[10]“中俄媒体交流年”圆满闭幕[EB/OL].http://www.scio.gov.cn/m/31773/35507/35514/35522/Document/1618298/1618298.htm.
[11]习近平.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0/25/c_117878944.htm.
[12]俄民意调查显示对华经济合作最重要[EB/OL].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0158785141196281&wfr=spider&for=pc.
[13]王纲,陈艳君.“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电影产业跨国发展研究[ J ].当代电影,2018(01):142-145.
[14]李克强与梅德韦杰夫共同出席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闭幕式 暨中俄媒体交流年开幕式[EB/OL].https://news.rednet.cn/c/2015/12/19/3867508.htm.
[15]周星.“一带一路”文化视野中强化中国电影文化辨识度的意义[ J ].民族艺术研究,2017,30(04):128-134.
[16]范志忠,封雨汐.中国影视的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发展对策——“2017中美影视峰会论坛”综述[ J ].当代电影,2018(03):1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