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意象看美国梦的幻灭

2019-04-16董存纯

青年文学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美国梦了不起的盖茨比

摘 要:《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菲茨杰拉德在“爵士时代”的代表作,以“美国梦”为背景,通过第三人称视角,令人眼花缭乱的笔触,将追梦人盖茨比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深刻揭示了美国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本文将主要从编织在象征意象中的“美国梦”出发,以此探讨美国梦在理想与现实冲突下的猝然幻灭。

关键词:象征意象;美国梦;幻灭

作者简介:董存纯(1992-),女,陕西汉中人,汉族,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导师:王敏教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1

“美国梦”一词起源于殖民时代,以其机会均等的灵魂精神,吸引着全世界成千上万怀揣梦想的民众来到美国,为之努力奋斗,生生不息。二十世纪初,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迎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媒体的发展推动了美国社会以及民众价值观与消费观的变化。美国进入了“喧嚣的二十年”,在这二十年背后暗藏着许多危机:清教徒道德开始土崩瓦解,大行其道的是挥金如土的享乐主义,“美国梦”变成一种盲目的追求,充斥着无尽的空虚、迷茫与无奈。

“象征”一词源于希腊,在最初是指一分为二,各执一半的木质信物。后来演变成为具有超越形象自身的寓意性。美国学者劳·坡林指出“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2]。而意象则可以解释为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菲茨杰拉德则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本文主要从全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意象,即“绿灯”来探讨一下菲茨杰拉德是如何在这部作品中通过此意象来体现“美国梦”的幻灭的。

那盏位于盖茨比家码头对岸的通宵不灭的绿灯在全书中一共出现了三次,首次亮相是在小说第一章的结尾处:

他向着黑暗中的海水伸出雙臂,那姿势很奇特,尽管我离他有些远,我发誓我看见他在发抖。我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扫向海边——我什么也看不见,除了那缕灯光,一缕绿色灯光,那灯光如此细弱而遥远,可能是在码头的尽头。 [3]。

“发抖”一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盖茨比遥望那“细弱而遥远”的绿灯时内心深处那按捺不住的暗涌流动。盖茨比从始至终都以为黛西嫁给位于上流社会的富家子弟汤姆是因为当时的他一无所有,他以为只要自己拥有了足够的财富,就能够再次拥有黛西。这个念头一直激励他通过各种渠道甚至不择手段地累积财富。在码头这边的长岛落脚后,他日日举办盛大的聚会,邀请社会名流聚集于此,企图用财富燃烧起来的火焰点亮黛西的双眼,在某个看似巧合的时刻能够迎来黛西。

绿灯的第二次出现,源于盖茨比与黛西幽会的第五章,他们共同面对着波涛荡漾的海面时盖茨比内心的思考:

黛西突然挽着他的手,但他似乎还沉浸在自己刚才的话中,也许,他意识到,那灯光的巨大意义如今已经永远不在,永远的距离把他和黛西分开,与之相比,这儿就离他太近了,近得几乎要触摸到她,近得像是星星和月亮的距离,而今,码头上仍有绿色的灯光,而他魂牵梦萦的快乐之事又少了一个[4]。

这里的“绿灯”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盖茨比已取得的成就。当梦想远在天边时,盖茨比以其天真朴素的理想主义将黛西推到了一个完美无瑕的位置。而当梦想近在眼前时,盖茨比却怅然若失了。黛西在看到他的财富时“嚎啕大哭”的反应已经在他心中形成了模模糊糊的意识:现实里的黛西与想象的她中是有出入的,是一位声音里充满金钱的资产阶级小姐。令他魂牵梦萦的快乐之事又少了一件,一方面是指梦想几近实现后的失落,一方面揭示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绿灯”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小说的结尾,此时“绿灯”的追随者盖茨比已经离世,“绿灯”的存在是否还有意义?菲茨杰拉德在此时借由旁观者尼克的角度娓娓道来:

当我坐在那儿,沉迷那个古老而未知的世界,我想到了盖茨比的梦幻,想到了他第一次在黛西的码头顶端、找出那束绿色灯光时的梦幻。[5]

此时“绿灯”不仅仅是盖茨比爱情梦想的象征,它被作者赋予了更深层次社会历史性的象征意义,即“美国梦”与冷酷现实之间的距离。

盖茨比的人生故事隐喻着整个美国的发展历程,“绿灯”之于盖茨比,就好比18世纪时期未经开拓的美洲大陆之于跃跃欲试的先驱们。而盖茨比身上的那些缺陷,也正是“美国梦”自诞生之日起就无可避免的缺陷。“美国梦”所描绘和憧憬的未来毫无疑问是美好的,但现实生活中除了像盖茨比这样真诚善良的人之外,还有像黛西和汤姆此类自私、虚伪、残忍的人。汤姆是杀害盖茨比的罪魁祸首,他象征着上层社会对“美国梦”的摧残和戕害。由此不难看出,即使人们如何诚挚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并为此不懈奋斗,始终难敌现实的“五指山”。

参考文献:

[1]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73页。

[2]劳·坡林:《诗的声音与意义》,《世界文学》,1981年第5期。

[3]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漓江出版社,2013年,第18页。

[4]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漓江出版社,2013年,第71页。

[5]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漓江出版社,2013年,第140页。

猜你喜欢

美国梦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人物形象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社群”的特点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意式苹果酱圣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形象再解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