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动》的叙事艺术
2019-04-16雷玉新
雷玉新
摘 要:《波动》是诗人北岛早期的小说作品,北岛一直以诗歌享誉文坛,就连朱栋霖先生的《现当代文学史》都忽略北岛小说家的身份,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对他的小说做出了精到的评价,陈思和认为它是“文革时期潜在写作中最成功的小说”。北岛的《波动》在叙事技巧、思想主题各方面在当代文坛特别是七十年代初期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的作品,对当代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由于诗人气质的影响使小说语言呈现出了散文诗般的美学特质。本文旨在分析小说的叙事艺术,以彰显其在当代中国小说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叙事视角;意识流技巧;平行蒙太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02
《波动》是诗人北岛在七十年代初创作出的作品,后经辗转于1981年在《长江》杂志上发表。从小说的创作技巧和思想艺术上来看都远超同时代的作品,虽然小说创作有不成熟的地方,但与同时代作品相比较的角度来讲,《波动》无疑是一篇具有典范性质的作品,让我们看到北岛不仅仅是一名诗人同时还是一名优秀的小说家![1]小说以北京和河北某小城为中心,在政治、学院、伦理几条相互交错的线索中,展开了杨讯、肖玲、白华和林媛媛等几位青年心灵之间的复杂且尖锐的矛盾,向荒谬社会对人的精神扭曲提出了严正的抗议。在当时的“文坛”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靳凡的《公开的情书》,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成为了文革结束前后三部著名的中篇,在知识青年中流传很广,[2]对后继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其地下文学的属性朱东霖先生没有将其纳入中国文学史,在朱栋霖先生的《现当代文学史》中都没有提及北岛小说家的身份,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做出了精到的评价,陈思和认为它是“文革时期潜在写作中最成功的小说”。其他各个文学史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考量,对《波动》做出了不同的解析,从小说的主题和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上把它归结为“前伤痕小说”。从思想主题上来看,有年轻人从追求到幻灭的缩影,又有年轻人在社会探索中对自身的关照而衍生的存在主义式的思考,“十字路口向哪拐?选择,选择,我还是朝前走了。”“意义,为什么非得有意义?”“ 我离开这个世界很远了。我默默地走出去。我不知道哪是归宿。”为八十年代存在主义思潮的大热打下了基础,从小说创作手法上又与现代派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文学史把它看做是中国先锋小说的先锋。一本小说涵盖了中国半部当代文学史,由此可见小说本身的复杂性,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先导性。
笔者惊叹于作者本人叙事技巧的娴熟,杂糅了舞台剧视角与意识流的叙事方式,本文旨在从叙事视角、意识流的叙事方法和叙事中蒙太奇手法,体会作者在叙事技巧上的匠心。
1、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主要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我们常见的叙事视角主要有三种,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第一人称的内视角和第二人称的外视角。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内视角,第一人称视角中叙事者即是人物。第一人称叙事中所有的事情的进展都跟随参与者的感受来感受,作者完全隐退,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让我们相信故事是真实发生的,人物对事物的感受,读者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例如肖玲在面对她和杨讯之间的爱情时犹疑彷徨:
“他走了,和来一样突然,我没有挽留他,可我多希望他再坐一会儿,再讲讲短暂的满潮,讲讲海水为什么是咸的,——你挖苦他,冷言冷语地回答他,却又盼他多坐一會儿,怎么解释呢?我不喜欢暗示,可是又不得不用暗示来回答暗示,因为真实有时太沉重了,沉重的可怕……”
这段对肖凌内心活动的呈现,多次使用程度副词“多”“在”“又”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背负沉重身世压力——单身妈妈肖玲在面对杨讯之间炙热的爱恋,面对重新开启幸福生活的犹疑、畏惧和挣扎,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肖凌内心的矛盾和纠结。读者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直观地感受到女主人公情绪的波动起伏,不掺杂作者任何的臆测与杜撰。
“我在雪地里站了很久。一场恶梦,它是怎么开始的,又怎么草草了结?我攥了把雪,贴在脸上,任雪水一滴一滴淌进脖子里,风在远处打着唿哨。不,风就在我的头顶上,在树梢之间,沿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像条无形的手臂,抱住了这个可悲的世界。是的,它是看不见的,只有黑暗和血泊……”
但第一人称叙事往往也会由于视角的限制,对角色之外的事情一无所知,作者为了打破这种僵局,安排了围绕故事矛盾冲突相关的这五个人物登场,五个人物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既可以参与到事件中又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保证了作者从多角度完成对故事的叙述,在小说场景人物之间的自由衔接中形成了完整的故事脉络。
每一场都有一个主题或事件为主要线索,由两个及以上的人物登场,每个场景由事件的结束或者人物心理活动的结束而结束。人物参与事件当中,人物之间的由每个场景中作者要表现的内容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出场顺序,在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身上会更多地向内延伸,对话会均匀地分布到其他人的部分。每一场都有一个场景或主题,使得小说有着很强的画面感,这让小说看起来更像是一部半静止的舞台剧,人物按照作者的顺序依次被激活,完成自己的叙述任务后又立即静止,把舞台递交给下一个人,在一个人的视角中,除了人物的语言之外的事我们一无所知,但随即读者又在本人的叙述场中深入该人物的内心,完成人物内心的刻画,增强了人物的立体感,让我们看到不同人物所思所想,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表现了人物和事件。在保留第一人称叙事的亲历感与故事的真实性的同时,打破第一人称叙事的局限。这种多角色的叙事方式在今天看来或许稀疏平常,但是在作品本身所处的那个混乱压抑的年代无疑是形式上的一大创新,让读者最大限度的拥抱每一个角色,把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大家。同时,这种叙事方式也让人物在向内关照自己内心的时候,人物的意识也在慢慢地打破传统逻辑的限制,在人物的有限经历内呈现出自由流动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