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市志愿服务协同培育机制的 构建路径探析

2019-04-16肖强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

肖强

[摘 要]志愿服务在促进社会和谐、个人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岛市志愿服务经过2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服务过程逐渐规范化、服务项目逐步品牌化、服务文化氛围日益浓厚。但也存在保障力度不够、社会支持不足、服务层次较低等问题。从坚持先进培育理念、构建全域培育体系、推动培育力量协同等方面构建的志愿服务协同培育机制,是志愿服务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途径,也必能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志愿服务;协同培育机制;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C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9)01-0080-05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我国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社会领域逐步扩大,“小政府,大社会”的趋势愈加明显,社会领域的不断扩大必然要求公共服务意识的觉醒与培养,而志愿服务的产生与发展就是公共服务意识觉醒与培养的显著标志。我国志愿服务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将其推向深入,2008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使其进入全民参与的阶段。经过多年发展,志愿服务逐步走向规范,成效显著。

一、青岛市志愿服务发展概况

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之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直接关联,由学习雷锋精神切入,经由1993 年底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酵推动,而开始大规模的推进。在此背景下,青岛市志愿服务得以建立、发展、壮大起来。1995年3月,青岛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2002年,根据志愿服务工作的实际需要,更名为青岛市志愿者协会[1],由团市委牵头青岛市各类志愿服务组织、项目、活动的开展。2012年,按照中央文明委的要求,青岛市针对志愿服务工作明确了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市文明委统筹组织,市文明办牵头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2]。

截至2018年11月29日,青岛志愿服务网已注册志愿者1521166人,志愿服务团队13403个,志愿服务基地3145个,志愿服务项目8024个[3]。青岛市许多单位都建立起了志愿服务队伍,其中以高校志愿者队伍最为壮大,项目参与度最高。青岛市共有高校23所,既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重点高校,也有青岛科技大学等普通本科高校,还有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青岛市各高校的大学生通过假期社会实践与日常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各自专长,在助老助残、社区服务、大型活动、文化教育、慈善关爱等服务中奉献了自己的爱心与能量。

经过20多年的实践,青岛市志愿服务事业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团组织主导、品牌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格局,事业充满活力,发展势头良好。

第一,共青团成为志愿服务组织的主导。从青岛市志愿者协会运作来看,主要是在各级团组织的领导下,按照团市委的号召和要求,依靠所属的青年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队伍以青岛市大中专院校学生为主,主要开展的志愿服务内容有公益宣传、环境保护、困难帮扶以及大型赛会服务等。

第二,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青岛市向来注重品牌建设与发展,以品牌方阵打造城市名片,提高城市美誉,这一点在城市志愿服务中也得以充分体现。团市委大力加强志愿服务项目化建设,将品牌融入项目建设中,紧紧围绕社区服务、扶贫济弱、公益宣传等内容锤炼青岛市志愿服务品牌,同时针对各品牌项目建立综合评估体系,不断提升品牌质量,推进项目可持续发展。

第三,志愿服务保障法制化。2008年,青岛市人大通过立法,颁布实施了《青岛市志愿服务条例》,使青岛市志愿服务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2]。该《条例》的颁布实施,有力保障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志愿者在法制的保障下,全身心投入到服务中,为城市文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化。为保证志愿服务的有序进行,青岛市制定并实施了《青岛市志愿者注册制度》《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志愿者服务站(中心)工作规范》《青岛市志愿者编码规则》《青岛市志愿者管理办法》《青岛市志愿服务基地建设管理办法》《青岛市志愿服务组织备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4],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管理运行机制。同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志愿者管理,建立了注册志愿者信息网络即时查询系统,即志愿者的服务技能、意向都可以通过平台即时查询,极大地提高了服务的效率和针对性。

二、青岛市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高校大学生是青岛市志愿服务队伍的中坚力量,具有较为强烈的服务意愿,秉承志愿服务精神积极主动地在学校建立各類志愿服务组织,踊跃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在社区服务、助老助残、文化教育、慈善关爱等活动中奉献出青春力量,在奥帆赛、全运会、亚沙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大型赛会服务中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强有力地助推了志愿服务的不断发展。诚然,大学生志愿服务仍存在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服务事业的科学化发展。

(一)志愿者权益保障不够

随着志愿服务活动领域、范围的延伸,志愿者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凸显。譬如在与志愿者签订相关协议方面,存在着从未与志愿者签订相关协议的项目、组织或者只是达成口头协议的现象,这样会导致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发生意外时,极有可能因权责不明晰而相互推诿扯皮;在给予志愿者补贴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延续了“无偿”或部分“低偿”的传统,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服务需求的增加,志愿服务的成本及所需资金投入不断增长,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中产生的交通费、食宿费、通讯费等若只是单纯依靠学生自身解决,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在为志愿者提供保险方面,有不少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未获得保险保障。所以只有重视志愿者队伍的权益保障及人文关怀,志愿服务事业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

(二)社会支持不足

资金缺乏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社会支持的显著标志。青岛市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是在共青团组织的引领下进行,志愿服务组织的实际运转支持经费来自于有限的社会捐助,而学生自发的志愿服务活动经费则大部分需要自筹,存在着资金支持与日益增长的志愿服务发展需求不相匹配的现象。社会认同感缺乏是社会支持不足的主要表现。当前青岛市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质量仍处于相对比较浅显的层面,专业性、稳定性不足,社会民众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充分的认可与支持,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在校外志愿服务时,民众对其缺乏信任与尊重,不太愿意配合参与等方面。因此,公益组织公信力不足是导致志愿服务缺乏良好社会环境支持的重要原因。2011年起,以“郭美美事件”为代表的诈捐、天价帐篷、天价采购等公益组织丑闻曝光,一些媒体为搏眼球,宣传立场失偏,致使负面效应扩大,而未起到传递正能量的作用,反而极大地削弱了公益组织的公信力。

(三)志愿服务层次较低

一是服务内容单一。由于大学生志愿者自身专业知识和服务经验不够全面而思路较窄,除了有组织的大型赛事服务之外,部分大学生志愿者仍将志愿服务定位在学雷锋做好事上。目前,志愿服务项目主要集中在助老、助残、助幼等单一的活动,具体到助老助残的活动中,学生志愿者提供的多是打扫卫生、端茶送水等简单服务,甚至是重复性服务,与专业化服务相去甚远。

二是缺乏指导与培训。加强志愿者的指导和培训是提高志愿者服务专业性、保证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的根本举措。现行的志愿者培训大多侧重于大型赛事和文体活动的短期技能培训,培训的广度、深度严重不够,致使许多大学生志愿者未接受过任何培训,因此亟待建立常态化的志愿者培训机制。高校缺乏既能开展服务内容指导又有志愿服务组织经验的专业指导队伍,是专业性和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培训和指导严重不足的关键所在。

三、青岛市志愿服务协同培育机制的构建路径

推进培育机制建设是志愿服务问题得以解决的根本途径。本文提出从坚持先进培育理念、构建全域培育体系、推动培育力量协同等方面加强协同培育机制系统化建设,这对于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见图1)。

(一)坚持先进培育理念

1.坚持精准帮扶。随着社会分工愈发精细化、标准化、专业化,无论是志愿服务对象、志愿服务组织还是志愿者本身,都对志愿服务的匹配度与精准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精准匹配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坚持精准帮扶,就是要做到服务对象需要什么,志愿者就提供什么,而不是志愿者提供什么,服务对象只能被动接受什么。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所以务必要根据具体需求组织相关志愿服务项目,以防止志愿服务盲目化。

2.坚持精益服务。当前志愿服务普遍存在的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志愿服务层次不高、质量欠佳,因此,精益服务势在必行。所谓精益服务,就是使服务更加完美:一是服务效率更高,二是服务质量更好,三是服务效益更佳[5]。具体而言,就是要进一步整合服务资源,匹配供需信息,使志愿者能够各显身手、各展所长,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培训,使志愿者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升服务技能,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

3.坚持精进发展。精进发展主要是针对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发展需求而言的。在志愿服务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志愿者权益保障方面,还是其专业技能锻炼、人文关怀方面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给予志愿者更多的物质、精神鼓励和更大的成长空间,并且要以系统性、专业化培训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本领,以健全的保障机制提升志愿者的幸福感,以志愿者幸福感的提升来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二)构建全域培育体系

构建全域培育体系就是指要全方位探索构建志愿服务培育机制体系,包括全员化参与机制、网络化组织机制、科学化管理机制、项目化推进机制、专业化培训机制、合理化激励机制、法制化保障机制等方面。

1.全员化参与机制。建立全员化参与机制是壮大志愿服务力量的基本途径。为唤醒公众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应着力培养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把参加志愿服务变成公民的自觉行为,全面构建起“政府引导、社团主导、社会支持、全员参与”的志愿服务全民参与机制。政府、社会应积极给予资源支持,并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

2.网络化组织机制。网络化组织是志愿服务资源整合的有机链接。即以志愿者注册工作为切入点,合理设置志愿者组织机构,建设开通城市青年志愿者网站;通过加强指导中心和服务站建设,强化其作为志愿服务实际操作机构的功能[6];以加强社团管理为抓手,鼓励社会各界力量组建志愿者队伍,注册成立各类企业志愿者组织、民间志愿者组织,形成体系健全、覆盖广泛的志愿服务网络。同时,面向社会各界吸纳一批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层次较高的青年科技人才加入志愿者队伍,以不断增强各级组织的专业服务能力。

3.科学化管理机制。科学化管理是提升志愿服务效率的必然要求。即在遵循公益性、独立性、系统性、社会化、效率化原则的前提下,形成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对象、政府、社会相关单位、公共评价与监督机构等有机结合、协调统一、高效有力的社会运转系统,建立建全科学化管理机制,完善志愿服务组织机构,从而实现志愿服务信息化、规范化、制度化。

4.项目化推进机制。项目化推进是志愿服务科学化发展的有效保证。通过进一步健全志愿服务项目各环节管理制度,包括招投标制度、跟踪监督制度、奖惩制度、资金管理制度等,实现志愿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志愿服务项目的顺利开展。同时以立法的方式明确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放宽志愿服务项目的选择空间,严格志愿服务项目的资金管理,开拓多元化项目资金的筹措渠道,充分发挥项目化推进机制的作用。

5.专业化培训机制。开展专业化培训是提高志愿者服务能力和素质的主要渠道。所以一要建立培训机构,鼓励民间组织参与专业化志愿服务培训工作;二要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参考国际通行的服务学习模式,结合专业学习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將课程与开展志愿服务结合在一起[7];三要健全培训工作制度,加大资金保障力度,不断丰富培训工作形式和内容。

6.合理化激励机制。合理化激励是对志愿者服务行为的尊重和保护。工作中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考虑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等方面的激励要素,提高志愿者工作满意度[8]。通过建立志愿者奖励制度、榜样激励制度,注重情感激励,强化人文关怀,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解除志愿者的后顾之忧。

7.法制化保障机制。健全志愿服务法制是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必要保障。通过健全志愿服务的各级法规,进一步明确志愿服务的法律地位、组织架构、责任主体、运行机制、经费保障等细则,从而制定和完善志愿者的全方位保障措施,特别是提供充足的志愿服务经费保障。同时要注重引导志愿者服务意愿、服务行为与服务需求有效匹配,为志愿服务长远发展和志愿者服务安全保驾护航,促使志愿服务效应持续发酵。

(三)推动培育力量协同

1.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是中国志愿服务与西方国家志愿服务的主要区别所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并提供强大的助推力量,志愿服务如果没有政府的统筹,将会失去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政府推动志愿服务发展最重要的任务仍是制定引导性政策,这是解决志愿服务诸多问题的制度保障。相较而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志愿服务同样度过了一个民间发起—政府参与引导—立法规范的过程[9]。

2.公益组织要有力协同。充分发挥公益组织的力量是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首要任务是加强公益组织公信力建设,公益组织只有真正以正面的形象示人,才有可能营造整个社会“人人爱公益,人人做公益”的良好景象。因此,要在加强公益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强化综合监管、完善评估体系等方面重点施力。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志愿者队伍也尝试开展公益创业。公益创业孵化是对科技企业孵化的学习与演进,在一定意义上,孵化体系的建构与完善,能够在前端为公益事业注入更多资源、培育优质机构和职业经理人队伍[10]。

3.志愿者力量要充分调动。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参与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志愿者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够使志愿者在为社会和他人的奉献中真正体悟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精神追求,进而形成社会责任感的持久动力[11]。同时,志愿服务的参与度、专业度也是志愿者生涯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要以提高志愿者生涯满意度为立足点,指导志愿者合理规划志愿服务行动,主动寻求培训提升服务技能,努力实现服务专业化。

4.媒体要传递正能量。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大众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精神生活。其中,媒体宣传报道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媒体报道的立场及传递的价值观极大地影响着社会大众的思维方式。媒体对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的宣传在主流上是好的,传播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但是也有“无良”媒体恶意报道以搏关注,以偏概全地损害了志愿者形象。新形势下,媒体必须树立起引领社会正能量的价值观,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对于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要从细节着手、多角度精准宣传;对于志愿服务反面案例,坚持有理有据,凭事实抨击,用真相说话,以匡正社会风气。同时,还需努力探索新媒体在宣传志愿服务方面的应用,以充分利用社会大众碎片化时间,倡导志愿服务的主流价值,释放宣传正能量。

5.高校要加强教育指导。一是高校要发挥好教育主体的优势,把志愿服务纳入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设立专门的志愿服务教育课[12],积极实施志愿服务学分认定、评奖评优等激励政策,并将其真正落到实处。二是高校要选培优秀导师指导志愿者团队,发挥导师在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培训、设计精益服务项目以及在督促学生完成服务项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青岛市志愿者协会[EB/OL].[2018-07-30].http://baike.baidu. com/link?url=ZCXQlwjUNZtjE2Oqrnxbrb_NJngjV4QJvgg 2MtXi3OfWjHDu-ZZsKplZsDC-FjrHswq4 KaVou7LczJ7cYb5PI_.

姜真,蒋董洪.青岛市志愿服务管理机制构建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3-59.

青岛志愿服务网[EB/OL].[2018-09-20]. http://qdzyfw.qingdao.gov.cn/index.aspx.

青岛志愿服务网[EB/OL]. [2018-09-20]. http://qdzyfw.qingdao.gov.cn/Pages/VolunteerInfo/List.aspx?type=zlk.

精益服务[EB/OL].[2018-09-21]. http://baike.baidu. com/ link?url=uXZCEz005NhSanC_e089MEFL-3hVkdCZkSlzryu 237CEp28mB7F5LHt_tnuLjSyWK5pe QmfHUeP4oL8hQlJg_a.

李立.论加强我国青年志愿者管理的对策[D].沈阳:东北大学,2008.

王宏,李晓军.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机制研究[J].教育與职业,2014(3):176-177.

符策良,黄泽科,钟灿权,杨炯乐.青年志愿服务事业机制建设探讨[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2):34-36.

志愿服务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支持[EB/OL].[2018-09-20].http://www.gongyishibao.com/html/gongyizixun/7918.html.

郭金喜.公益创业孵化的实践模式与政策演进[J].当代经济,2012(18):48-49.

姜德辉,王庆波.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N].光明日报,2013-04-27(11).

黄艳.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4(2):93-97.

[责任编辑 祁丽华]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