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清苑区城镇体系 发展对策分析

2019-04-16孟祥林

孟祥林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大保定”南侧清苑区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文化基础厚、近邻核心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是清苑区发展的有利因素,而城镇体系不完善、行政区域间整合力度弱则是清苑区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清苑区的城镇体系必须以“三C+三子核”为框架进行构建,即将清苑区划分为区域X、区域Y和区域Z三个子区域,区域X以冉庄镇为核心构建C1城镇团,区域Y以大庄镇为核心构建C2城镇团,区域Z以臧村镇为核心构建C3城镇团,在此基础上形成臧村镇—冉庄镇—大庄镇三角形发展构架,从而推动清苑区的城镇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清苑区城镇体系;“三C+三子核”;臧村镇—冉庄镇—大庄镇三角形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9)01-0001-07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清苑区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清苑区城镇化的有利因素

1. 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清苑区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证明,早在6000~ 7000年前清苑就有人居住。文献资料表明,保定首先诞生在清苑,而后迁至现址。公元960年保塞军设置在清苑,而后清苑县改为保塞县,保塞军升级为保州。清苑后经几次易名,其行政区域也不断变化。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迁移至清苑县,所以正定、清苑和现在的保定都曾经是直隶巡抚的办公所在地,这对清苑张扬直隶文化进而依托其厚重的文化元素融入京津大都市均具有很大意义。1948年在清苑县成立保定人民政府。1958年将唐县、望都和清苑三县合并为唐县,同年清苑从唐县中分离出来成立清苑区隶属保定。后来清苑县隶属保定专区、保定市,清苑县也成为市辖县,2015年撤清苑县改为清苑区,撤满城县改为满城区,撤徐水县改为徐水区。自此结束了长期以来的“一城三星”(“三星”即清苑县、徐水县和满城县)局面[1],“三星”成为“大保定”[2]城区的一部分,清苑区在与保定市区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进入了快车道。清苑区的发展历史表明,该区域并不缺乏文化,“大保定”的发展环境辅以恰当的发展对策,可为提升清苑区城镇化水平提供动力。

2. 近邻核心城市的区位优势

清苑区面积较大,其中心地近邻保定老城区(见图1)。在“大保定”的战略设计下,保定老城区向清苑区已经伸出了两条交通主干道:其一沿着朝阳南大街向南与西小庄村—北沟头村—清苑区一线连接;其二沿着长城南大街向南与河北科技学院—阮庄村—清苑区一线整合在一起。朝阳大街和长城大街是保定老城区的两条主干道,主干道向南延伸对清苑区尽快与保定老城区整合发展创造了条件。交通的通达程度不断提升,加上清苑区近邻保定老城区,使得清苑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图1显示,清苑区内的乡镇中心地分布均匀,距离清苑中心地较近的白团乡、魏村镇、石桥乡、孙村乡等围绕保定老城区形成了C链。清苑区与保定老城区的半包围关系,使得二者能够较好地整合在一起。

3. 丰富的旅游资源

清凉寺遗址、樊舆故城、东臧村仰韶文化遗址、国公营观音禅寺、彭越墓、宋三陵、冉庄地道战遗址等都是清苑区内的旅游景点,其中国公营观音禅寺、宋三陵和冉庄地道战遗址影响较大。国公营观音禅寺是保定行政区划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建于隋朝以前,曾经几次重修,在佛教文化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宋三陵即宋太祖之高祖眺、曾祖廷、祖父敬之墓,俗称宋三陵。史料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故里即清苑区东安村,这为清苑区罩上了帝王文化,也增加了清苑区的旅游内涵。冉庄地道战遗址在所有景点中规模最大,隐蔽的地道出口、齐全的功能设计以及精彩的抗战案例,再现了清苑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凭借地道与日寇周旋的智慧。在全国所有中等城市中,保定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密度最高,冉庄地道战遗址就是这些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中的典型代表。

(二)清苑区城镇化的不利因素

1. 尚未形成完善的城镇体系

清苑区虽然与保定市老城区形成半包围形状,但由于南宽北狭,清苑区的不同部分受保定老城区影响的程度存在较大差别。区域内虽然有保阜+保沧高速公路以及京港澳高速公路通过,但还没有很好地将区域内的乡镇中心地紧密整合。区域内除了冉庄镇影响力较强,能够通过较为便捷的交通通道与保定老城区联系,其他乡镇中心地与清苑区的联系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根据清苑区内乡镇中心地的分步状况,需要在北部、南部和东南部分别以乡镇中心地为中心构建子区域中心,冉庄镇、臧村镇和大庄镇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可分别形成冉庄镇子团、臧村镇子团以及大庄镇子团,这样就能够以保定老城区为中心形成城市链,在清苑区内部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世界城镇化的经验表明,科学的城镇发展需要依托科学的城镇体系来理顺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这需要在较长时间内通过有效运作分片发展+分步发展[3],逐步构建起克氏中心地理论预期中的城镇体系。

2. 突破行政区划限制进行城镇化的意识较弱

在构建城镇体系过程中,不仅要在行政区域内选择较高级别的中心地,还需要考虑与周边行政区域间的联系,这就需要突破现有行政区划约束,构建跨行政区划的城镇体系。清苑区南宽北狭,行政区域南部和东南部距离保定老城区较远,除了考虑以清苑区为核心构建城镇体系外,也可以考虑强化定州市、安国市的影响力,从而将清苑区与望都县、定州市、安国市以及博野县、蠡县等进行充分整合,在依托保定老城区构建定州市、安国市、望都县、博野县、蠡县等中心地C形城市链的同时,让清苑成为该C形城市链的核心。这需要强化各个县、市的合作意识,并对其进行充分整合。

3. 城市發展主导方向不利于清苑区跟进保定市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构想提出之前,保定市就已经确定了城市向北发展的设计。城市向北就能使保定市更好地融入京津大都市。在京津冀区域内,人们注意到京津石三角形问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一定要形成京津石三个城市鼎足发展的状态。京津保三角形[4]是嵌套在京津石三角形内的能够很好地将保定与京津大都市整合在一起的发展构架。但该三角形以保定市为南侧顶点向北发展,在发展速度方面保定以南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滞后保定以北区域,这成为清苑区发展的不利因素。清苑区成为“大保定”的市区后,虽然能够改变这种状况,但从保定老城区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南侧区域的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北侧区域,这种发展状态也会影响清苑区的发展进程。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进一步遵循生产力布局原理,强化“大保定”向南发展的力度。

二、清苑区城镇体系总体发展构架分析

图1展示了清苑区与保定市主城区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看出,清苑区与保定市主城区之间形成了半包围关系,清苑区的阎庄乡、孙村乡、石桥乡、白团乡、魏村镇等都是与保定市主城区非常邻近的乡镇中心地。在保定市主城区南侧,在东西方向上与清苑区邻近的县级中心地包括望都县和高阳县,望都县—清苑区—高阳县沿Cwg线形成城市链,三个中心地之间得以高效互动。除了Cwg外,在清苑区内还要形成Cyr城镇链,连接阎庄乡—孙村乡—石桥乡—北店乡—冉庄镇—中韩庄镇。如上两条城市链在望都县、清苑区两处交汇,一方面能够较好地促进清苑区与望都县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强化清苑区在保定市主城区南侧边缘的重要作用,以清苑区为核心整合石桥乡、孙村乡、白团乡、魏村镇、北店乡等,再与保定市主城区紧密整合。在“大保定”发展格局下,清苑区由原先的“一城三星”的郊县成为保定市区的一部分,会跟随保定市在京津冀区域内的發展而进一步发展。资料表明,清苑区、满城区和徐水区纳入保定市区后,保定市区面积超过石家庄,成为仅小于唐山的河北省第二大城市。保定市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近邻京津大都市的区位优势,与其南侧的石家庄市整合发展成为京津南侧的双中心城市体系[5]。定州市在从保定市分离成为省辖市后,在连接保定市和石家庄市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定州市位于清苑区与正定县的中间,而正定县又是石家庄市“一城四星”[6]发展格局下的重要子城市,这就意味着在保定—石家庄间会逐渐形成清苑区—定州市—正定县城市链。这就需要清苑区向南发展,正定县向北发展,定州市向南北两侧发展,清苑区是与以定州市为核心的定安片区互相连接的触角[7],清苑区、定州市和正定县三个县级中心地在各自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既为其他中心地创造发展条件,同时也为自身与其他中心地整合创造条件。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清苑区应该积极融入该发展格局中。

三、清苑区“三C+三子核”城镇构架发展对策分析

清苑区在划归保定市区后,与保定老城区即莲池区+新市区形成半包围的位置关系,这为清苑区尽快与老城区进行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但由于清苑区面积较大,在借助老城区影响力进行发展并与老城区进行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分成三个片区,在三个方向上与老城区进行整合,在冉庄镇、大庄镇以及臧村镇之间形成三角形发展框架,最终打造成为以五边形区域为核心的“三C+三子核”的空间发展构架[8],清苑区的各部分得到一体化发展。

(一)区域X:以冉庄镇为核心构建C1城镇团

清苑区南部区域镇级中心地密集,但距离老城区较远,在短时间内与老城区还不能完全整合在一起,为此需要强化发展子核心。冉庄镇是区域X内影响力相对较强的镇级中心地,但其规模较小,需要先以冉庄镇为核心,将附近的村庄整合在一起扩大冉庄镇的发展规模,而后再将周边邻近的乡镇中心地整合。如图2所示,靳庄村、小张庄村、大张庄村、唐庄村、西辛庄村、张马庄村等都是距离冉庄镇较近的村落,在清苑区城镇化进程中,冉庄镇+邻近村落逐渐发展成为区域X的核心,该核心向周围辐射,逐渐将C1链涉及的范围整合在一起。在图2中,C1即白团乡—魏村镇—阳城镇—北王力乡—温仁镇—张登镇一线,涉及的村落包括北白团村、西杨庄村、胡杨庄村、河图村、小山村、刘指挥村、邵庄村、曹庄村、沈百户村、小营村、寺上村、北李各庄村、刘王力村等。C1链在辛庄村、全昆村与五边形区域整合在一起。冉庄镇发展的主要途径应为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冉庄地道被称为“地下长城”,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抗日战争期间,冉庄人民凭借地道这个智慧的屏障,有效地抗击了外敌入侵。冉庄镇每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其红色旅游业已经产生较大影响。

(二)区域Y:以大庄镇为核心构建C2城镇团

从图2可知,大庄镇是清苑区靠近东侧区域的镇级中心地,几乎位于“╯”形的清苑区的中点上,在清苑区城镇体系发展进程中,区域Y在链接区域X和区域Z方面将会发挥重要作用。根据目前的交通条件以及各个乡镇中心地间的关系,区域Y与区域X、区域Z的分界线分别为:西杨庄村—北百团村—白团乡—辛庄村—东林水村—北店乡—全昆村—南王庄村—南蛮营村一线;石桥乡—东石桥村—纳贤村—张村—何桥乡一线。区域Y面积介于区域X和区域Z之间。从图2可以看出,以大庄镇为核心构建的C2城镇团,需要以清苑区为主体,同时将高阳与蠡县的部分乡镇整合在一起,以大庄镇为核心在清苑中部地区形成C形城镇链,与C1和C3进行对接。区域Y相对于其他两个区域的最大优势在于,清苑区中心地位于该区域。所以在城镇化进程中会逐渐发展出两个核心:清苑区为主中心,大庄镇为子中心。在子中心发展过程中,需要首先以大庄镇为中心,将张博士庄村、北堤口村、杨庄村、徐庄村、南营头村、东闾乡等整合在一起,强化大庄镇的影响力,使其成为区域Y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心镇,然后以此为基础将周边的桑园镇、万安镇、邢家南乡、北郭丹镇、晋庄乡以及芦庄乡等整合在一起,再将邻近的黄庄村、崔庄村、高家庄村、武家营村、留祥佐村、西何家庄村等也逐渐整合。从图2可知,保沧高速公路将清苑区中心地与大庄镇连接,何桥乡、石桥乡、辛庄村、全昆村以及大庄镇成为五边形区域的支撑点,将C1、C2、C3以及保定老城区紧密连接。在“五边形”区域内,除了大庄镇附近的村庄得到发展外,靠近清苑区中心地附近的东石桥村、纳贤村、大福村、吴家辛村、胡指挥村、东顾庄村、南高庄村、冉河头村等将成为五边形区域内重点发展的村落,与附近的石桥乡、白团乡等整合在一起发展。该区域只有成为清苑区发展的重点,才能更好地将区域X和区域Z整合在一起。

(三)区域Z:以臧村镇为核心构建C3城镇团

相对于区域X和区域Y,区域Z面积较小,但距离保定老城区较近,所以在与老城区进行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区位优势。区域Z的发展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臧村镇为核心,通过整合周边的沙堤营村、东臧村、后米杨村、小侯村等扩张臧村镇的规模,同时将望亭乡、孙村乡以及阎庄乡等整合进来;第二层次是以第一层次为核心,通过进行跨区域整合,将焦庄乡、百楼乡、大因镇、老河头镇等整合在一起,同时将北高桥村、小东张村、任庄村、小因村、防陵村、席庄村、石庄村、李良甫庄村等整合在一起,构建跨行政区域的村镇团。区域Z西侧的百楼乡、焦庄乡等属于保定老城区即莲池区+竞秀区范围。C3城镇团将保定老城区与安新西侧区域整合在了一起。区域Z既在保定向东发展构建津保新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是京津保三角形中津保边上的重要区域。所以区域Z在城镇化进程中,不但要考虑行政区划内的融合,还要考虑与邻近行政区划进行充分整合,在保定老城区与安新、任丘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为大保定向东发展并将区域Z高效融入津保新区创造条件。

(四)臧村镇—冉庄镇—大庄镇三角形发展构架分析

清苑区各个部分与保定老城区的位置关系紧密程度不同,因而,清苑区在城镇化进程中适宜采用分片区发展方式。片区发展顺序虽然可以依据发展基础条件进行差别设计,但最终目标是整个区域要进行一体化发展,所以三个子区域的核心臧村镇、大庄镇以及冉庄镇要整合为图2中的三角形(ZDR三角形)。从图2可以看出该三角形的大庄镇—臧村镇边与大庄镇—冉庄镇边基本相等,在清苑区内形成以大庄镇为顶点、以臧村镇—冉庄镇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五边形是ZDR三角形的核心。臧村镇—冉庄镇边即臧村镇—小侯村—孙村乡—石桥乡—清苑区—辛庄村—东林水村—靳庄村—小张庄村—大张庄村—冉庄镇一线,石桥乡、孙村乡是该边上的节点镇,在清苑区—冉庄镇之间要强化东林水村、靳庄村的发展力度,使其在清苑区—冉庄镇间更好地发挥节点作用,与清苑区—臧村镇之间的石桥乡、孙村乡等呼应,紧靠保定老城区东南侧边缘形成冉庄镇—臧村镇城镇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清苑区与保定老城区一体化。大庄镇—冉庄镇边(DR边)与大庄镇—臧村镇边(DZ边)将清苑区城镇发展的核心区域向东南方向扩展,使得区域Y成为城镇化的凸起。DR边相对于DZ边节点镇较少,在DR边上除了要强化东闾乡外,还要将全昆村发展成为节点镇,要充分强化张登镇的连接作用。在DZ边上,要强化何桥乡、望亭乡的发展力度,这两个乡镇中心地将DZ边分成三部分,将大庄镇与臧村镇紧密连接。通过如上设计,ZDR三角形得以形成,区域X、区域Y和区域Z整合在一起,清苑区的绝大部分区域以清苑区中心地为核心构建起了城镇体系。臧村镇、清苑和冉庄镇成为ZDR三角形与“大保定”主城区建立联系的三个节点。

四、清苑区与“大保定”东南区域分层发展构架

清苑区与“大保定”老城区形成“半包围”关系,所以清苑区邻近老城区的乡镇中心地在城镇发展过程中首先会形成Cwy链,即图3中的阎庄乡—臧村镇—孙村乡—石桥乡—清苑区—白团乡—魏村镇一线,这条线将清苑区的北部、中部和西部整合在一起,并且与保定老城区建立紧密连接并逐渐融合为“大保定”的核心区域。在“大保定”设计中,清苑由原先“一城三星”格局下的“南星”成为大保定主城区的一部分,Cwy链首先融入“大保定”核心城区,并逐渐将城市影响力向外传播,阳城镇、冉庄镇、北店乡、何桥乡、老河头镇等是首先受到辐射的区域。清苑区在成为保定主城区的一部分后,保定市主城区的城市影响力会通过清苑区经过l1、l2、l3、l4、l5等多条发展通道向更加广阔的外围空间扩展。从圖3可以看出,l1、l2、l3、l4、l5分别将保定市与定州市、安国市、蠡县、高阳县(任丘市)、安新县等联系在一起,以保定市为中心向外围空间构建的五条发展线:保定市—清苑区—白团乡—魏村镇—阳城镇—中韩庄镇—留早镇—大鹿庄乡—定州市发展线;保定市—清苑区—北店乡—张登镇—温仁镇—北王力乡—西伏落镇—北段村乡—安国市;保定市—清苑区—北店乡—张登镇—温仁镇—林堡乡—蠡县;保定市—石桥乡—何桥乡—芦庄乡—高阳县—小王果庄乡—出岸镇—任丘市发展线;保定市—孙村乡—老河头镇—安州镇—安新县发展线。五条发展线的一端在保定市主城区汇聚在一起,另一端则形成安新县—安州镇—端村乡—刘李庄镇—同口镇—蒲口乡—高阳县—辛兴镇—蠡县—博野县—安国市—东旺镇—杨家庄乡—定州市城市链即Cda,在“大保定”的东南区域形成扇形扩展面。任丘市和定州市是保定市东侧、南侧影响力最大的小城市,在“大保定”的发展进程中,应该成为扇形地的子中心城市,与周边更广泛区域整合在一起。

五、清苑区与廊坊市—保定市—石家庄市城市带的角色分析

清苑区是“大保定”五个城区(清苑区、满城区、徐水区、莲池区、竞秀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引导“大保定”向南部区域发展。从图4可以看出,以“大保定”的五区为核心,不断向周围扩展,在发展顺序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清苑区+徐水区+满城区+莲池区+竞秀区,这是“大保定”的核心区域,在带动保定市更多县级中心地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层次即高碑店市+定兴县+容城县+雄县+安新县+高阳县+博野县+蠡县+安国市+望都县+顺平县,这是“大保定”的扩展区,紧紧包裹在五区的外围,在五区的影响下率先得到发展,同时接受京津大都市的影响;第三层次即廊坊市+固安县+永清县+霸州市+任丘市+肃宁县+安平县+深泽县+定州市+新乐市+无极县+正定县+藁城区+石家庄市,这是“大保定”的融合区,通过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使得廊坊西南侧、沧州西侧、衡水市北侧以及石家庄市东北侧部分区域整合在一起,第三层次最终形成东北—西南方向的城市带,这条城市带上,在保定市—石家庄市之间,发挥着连接作用的是定州市和正定县,在保定市—廊坊市之间,发挥着连接作用的是高碑店市、霸州市,在保定市—沧州市之间,发挥着连接作用的是任丘市。将以上这些节点小城市连接在一起的则是清苑区。保定市辖区面积较广,但西部地区是太行山山前地带,城镇化基础较薄弱,交通网络的通达程度较低,城镇化速度较东部地区稍慢。所以在城镇规模扩展过程中除了徐水区扮演着重要角色外,清苑区的地位非常重要。如果说清苑区是紧紧包围着莲池区+竞秀区的第一个C链,则安新县+高阳县+蠡县+博野县+安国市+定州市是紧紧包裹第一个C链外的第二个C链。两个C链使“大保定”通过两步走与周边县级中心地建立联系,打破行政区划在更加广泛的区域内进行整合。从图4可以看出,以清苑区为起点可以构建通向廊坊市、石家庄市的两条发展线,即清苑区—安新县—雄县—霸州市—永清县—廊坊市发展线和清苑区—博野县—安国市—深泽县—无极县—藁城区—石家庄市发展线。两条发展线将“大保定”与廊坊市、石家庄市连接,并且充分发挥了安新县、安国市两个县级中心地的连接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为了“大保定”更好地融入京津大都市,需要在保定—北京方向上构建“高碑店市+涿州市”为核心的京保新区,此外,在保定—天津方向上已经有雄安新区,根据《河北省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设计,位于安新县与容城县之间的交界区为雄安新区的优先发展区域,安新县在此过程中会成为重要的县级中心地。保定市虽然具有与京津大都市空间距离较近的区位优势,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需要与石家庄进行整合,以便能够在京津南侧逐渐形成保定—石家庄融合区,在融合区的构建过程中,定州市扮演的角色不能忽视。根据前文,清苑能够将安新县、高阳县、蠡县、博野县、安国市、望都县等整合在一起,进而在大保定南扩进程中将定州市、安平县、肃宁县、任丘市等整合进来。“大保定”的新三区清苑区、满城区和徐水区在城市化进程中是保定核心区向外围空间延伸的三个触角,分别在向南、向北和向西扩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强化清苑区的这个角色,就能够使“大保定”在以向北发展为主导方向的前提下向腹地均匀扩展。

六、研究结论

清苑区的历史文化基础、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为其城市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但是城市化水平较低、行政区划限制以及保定市的主导发展方向向北等为阻碍清苑区城市体系进一步完善的不利因素。虽然如此,清苑区在“大保定”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能被忽视,一定要前瞻性地构建起清苑城市体系,才能使清苑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成为“大保定”向南扩展的触角,更好地以定州市为节点与大石家庄连接在一起。清苑区与保定市主城区之间形成半包围结构,在构建城市体系过程中,要形成“三C+三子核”的发展构架,“三C”分别是以冉庄镇、大庄镇以及臧村镇为核心打造的三个城市链,形成臧村镇—冉庄镇—大庄镇三角形,最终构成以石桥乡、何桥乡、大庄镇、东闾乡和清苑区为节点五边形的城镇发展构架。清苑区在发展过程中从“大保定”的东南方向与保定市主城区整合在一起,依循双层发展秩序:内层是阎庄乡—臧村镇—孙村乡—石桥乡—清苑区—白团乡—魏村镇城市链;外层是安新县—安州镇—端村乡—刘李庄镇—同口镇—蒲口乡—高阳县—辛兴镇—蠡县—博野县—安国市—东旺镇—杨家庄乡—定州市城市链。分步走的发展策略可使清苑区能够逐步与“大保定”主城区整合发展,逐渐解决“大保定”向北发展过程中清苑区被边缘化的问题。清苑区是“大保定”五个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保定”的发展在以五区为核心不断向腹地扩展过程中要分为三个层次,清苑区位于第一层次中,从这一点上看,在完善“大保定”城市体系过程中,不能将清苑区城市体系的建设排除在考虑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