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项深度法下幼儿园玩泥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2019-04-16郁静王欢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泥土尝试创作

郁静 王欢

儿童的天性中就有亲近泥巴的欲望,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地将泥巴变成任何事物,享受玩泥的乐趣。户外学习课程中,儿童在更广阔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沙水、种植、艺术创造等一系列学习,并与自然物建立起亲密联系。在这种联系中,儿童有非常多能接触到泥土的机会,并对泥土产生原始的探究欲望。

儿童艺术教育中的“单项深度法”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儿童的艺术探索过程,主张儿童对一种或一类艺术材料或媒介进行深度的持续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与人交往、形成审美判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地为儿童提供“脚手架”,保证儿童探索的连续性与深入性。这既与我们“以儿童为中心”的户外学习课程理念深度契合,也为儿童的玩泥活动提供了理论和框架支撑。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儿童得以在户外真实的自然环境里自由自主地对泥土展开各种探究和创作。而我们借助单项深度法,通过引入、拓展、创作与反思四个基本结构与序列,引导儿童深入探索泥的无限可能,丰富儿童的玩泥体验和艺术创想,支持儿童在与泥土的亲密接触中,重新获得关于自然的美好体验和感受。

一、引入:感受与体验

泥土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自然物,它湿润柔软、层次丰富、富有韧性、可塑性强,具有很多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特性。玩泥活动的引入过程,实质上是儿童与泥土、玩泥工具逐渐熟悉的过程。

在种植、郊游、自然探究等户外学习活动中,儿童有非常多的机会接触到颜色、质地、干湿程度不同的泥土。我们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收集不同的泥土。在收集过程中,幼儿对使用挖泥工具、储藏运输工具都有了直接的体验。我们还鼓励他们将亲自采集的泥土带回幼儿园,在开放的空间中进行分土、筛土,自主探究。

在此过程中,儿童从用双手探索泥土,随着经验逐渐丰富,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对泥土进行挖、揉、捏、筛、搅拌等处理。我们还惊喜地发现,在自由体验的过程中,幼儿开始自发比较不同泥土的质地,能够根据泥土的颜色、颗粒的粗细自主进行分类储存,发现干的泥块可以直接在地面和墙面上绘画图案,湿的泥水也可以在墙上和纸上画出轮廓,而像橡皮泥一样软软的泥团可以进行塑形。

在开放性的引入中,自由开放的游戏环境和工具能够拓展儿童本能的好奇心。儿童通过体验和探究,发现泥的不同质地和基本特性,并开始探索泥土的更多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发现玩泥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乐趣。

二、拓展:发现与尝试

随着色彩、粗细度、颗粒感和干湿程度的变化,泥土可以变幻出各种可能,使幼儿的想象空间更宽广、更有延续性。拓展阶段我们增进儿童关于玩泥活动的兴趣,促进儿童对泥及其特征的进一步了解。

伴随着户外开放的玩泥活动中儿童兴趣的持续深入,户外泥水区应运而生。大小不同的坛子被收集,用来盛放儿童“加工”后的泥土,儿童在取用泥土的过程中,会跟随游戏的需要,基于生活经验选择铲子、勺子等不同工具。空心砖和旧门板等简单架构的操作台既便于儿童直接操作,又能最直接地保留和展示他们玩泥的过程和轨迹。在探索过程中,儿童已经不满足最原始的对泥的摆弄,他们开始自发地尝试将不同量的水和不同质地的泥进行混合,感受泥土和水在一起可能发生的不同变化。

在加水添泥的过程中,他们寻找到了合适的比例,让泥变得柔软和易于造型。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会尝试揉、拍、按、卷、捏、戳等许多方法,制作花朵、人偶、汽车等生活中常见形象,开始进行初步的塑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也愈加频繁,他们会相互沟通自己的发现和尝试,并有意相互模仿。我们还在泥水区设置了一整面水泥涂鸦墙,对于更稀一点的泥浆,儿童可以直接用手或借助刷子、木棍、树枝等工具在整块墙面上自由涂抹。有的儿童在室内使用颜料进行美术活动后,选择将纸带到泥水区,用手指、刷子蘸上泥浆,尝试在纸上作画。

泥水区位于幼儿园户外的后花园,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自然环境。老师们发现,很多儿童在玩泥的过程中,会自发地去采集落叶、树枝、果实、沙石等各种自然物作为素材,与泥土结合进行创作。泥巴的可塑性和自然材料辅助,使他们能通过简单的操作探索更多的玩法。儿童在玩泥过程中不知不觉渗透自己的想法,生成更多的创意,并一一呈现。

三、创作:表征与表达

引入泥这一材料后,儿童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尝试拓展可能实现的经验,这为之后的创作过程提供了经验准备,基于泥而展开的艺术创作无疑达到了活动高潮。

尽管在之前玩泥的单项深度体验过程中,儿童已经有创作行为,但真正的创作阶段,儿童用泥去生成具体可视形象的意图最为明显,他们好像进入了一个更为集中用泥土绘画、塑型,进行表征和表达的阶段。他们结合学习到的所有经验和技能,尝试用不同的泥在墙面、地面、画板、油画布甚至是纸上创作。有的儿童直接用泥作为颜料进行绘画;有的儿童在不同厚度的泥上刮出各种形象;有的儿童把自己喜欢的花、草等自然物嵌在泥土之中进行平面或立体造型,呈现出泥的不同表达形式。在这一阶段,儿童出于对作品的完整性以及表达与表征的需要,激发出更多可能。

1. 泥土与色彩的融合。追随色彩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用泥土绘画的过程中,出于对画面色彩的需要,尝试将颜料混合在泥土里。不同质感的泥土和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合后,产生了丰富的层次与肌理。他们用这种特殊的“颜料”进行绘画和写生,既很好地表现出事物的颜色和形态,也能够呈现事物的厚重感和质感,满足自身表征与表达的需要。

2. 泥土與自然物的碰撞。在拓展阶段,儿童已经开始主动尝试添加自然物对泥土进行制作。这一阶段,儿童的创作变得更为具象,他们会出于表达和表征的需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前期规划,对自然物收集也更有目的性。如他们会明确用树枝进行架构,花朵、树叶、小草、苔藓等自然物更适宜修饰细节。

这一阶段,我园儿童用泥作为材料创作出了许多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和自然气息的作品,部分作品在“自然的种子,想象的力量”江苏万名儿童美术创意双年展中展出,作品中泥的质朴和儿童的灵性深深打动了我们。我们还发现,在创作阶段儿童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出于作品主题表达的需要,他们会将自己制作的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有的小组里,儿童还会在创作前互相商量主题、制定计划、分工制作。这一阶段,儿童用泥作为材料,通过绘画、塑型等不同技法,共同创作《动物园》《我的一家》《玩具商店》《停车场》等不同主题的作品,通过合作使作品更加全面、主题更加突出。

四、反思:分享与评价

与创作一样,儿童在玩泥的过程中持续地进行反思。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帮助儿童围绕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对他们的所见、所做与所感进行思考和总结。

在整个玩泥过程中,儿童通过观察、探究与尝试,发现了泥土颜色、形状、干湿等不同特性,选择合适的工具玩泥,进行创作。并通过交流、对同伴游戏行为的评价与借鉴,不断开启新的玩法与创意,不断丰富自己的作品。教师则通过开放性的提问鼓励儿童回忆泥这一材料的特性和各种玩泥工具可能的用途,帮助他们回忆并巩固用泥进行不同类型创作的技能和步骤。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将儿童用泥创作的作品放置在活动区的显眼的位置,布置在幼儿园的整体环境中,为儿童提供向同伴、教师、家长和社会展示作品的场所和机会,这使得儿童在玩泥这一艺术创想活动中获得自信和成就感,同时也方便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展开分享与评价。通过反思,儿童对自己玩泥的整个过程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巩固经验,向更高层次的艺术表达和创造迈进。

猜你喜欢

泥土尝试创作
泥土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翻开一块泥土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翻看一块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