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培养:领导力与追随力哪个更重要?

2019-04-16吴维库

中国大学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大学教育领导力

摘 要:目前大学教育中开发学生担任领导者能力的主流模式是学习领导力,其在提升大学生自信心和责任感的同时,也带来了弊端。本文认为在大学期间,既要学习领导力,更要学习追随力。

关键词:大学教育;领导力;追随力

一、大学生要培养领导力

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未来的领导者也出自当今的青年人。因此,培养领导能力是大学期间要进行的修炼之一。

领导力目前已经有260多种定义,这也说明这个概念是不能精确定义的。罗宾斯将领导力定义为:影响群体实现愿景的能力。根据《道德经》的智慧,我这样理解领导力:“领导力是有无相生的智慧”, 包括:无中生有、有中生有、有中化无、无中化无、无中生无五个境界。“无”表示思想、心态、价值观、情绪等看不见的无形的内容。“有”表示行为、语言、事情等看得见的有形的内容。无中生有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创新就是无中生有,大学生要敢于创新、敢于学习和创造新的知识。有中生有是小有变大有、一有变多有,大学生要善于利用现有的条件和知识使得自己成为大家和专家。有中化无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过程,指要能够承受并尽快消除负面的事情和心理体验带来的不良影响,大学生要锻炼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提升心理复原力。无中化无的第一个无可以表示不良心态、不正确的价值观等,是看不见的无形;第二个无表示去除了不良心态、不正确的价值观等无形的内容。把看不见的不良心态、不正确的价值观去除的过程,叫作无中化无。此时没有不良心态、没有不正确的价值观,但是也没有优良心态、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无中生无的第二个无表示优良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等无形的内容。从没有优良与不良心态、没有正确与不正确的价值观而产生优良心态、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叫作无中生无[1]。

领导者借助有无相生的智慧,带领群体实现愿景和目标。有无相生的能力也是创新的智慧。

领导力意味着责任与担当,意味着独立、自由、意志、强大、魅力、远见、能力、动力。领导力就是带领他人跟随自己的能力。在大学时代,要通过学习正确的知识使自己获得正能量,提升心理韧性、提升心理承受力,才能够顺利进入职场、职场顺利成功、成功以后顺利。

培养领导力不仅仅是要成为群体的带头人,更重要的是要成为知识和技术领域内的领导者。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环境下,有核心能力者才能够成功创业。而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成为领导者的人,才能够有核心能力而产生竞争优势。

所以,大学时代培养大学生的领导力很重要。

二、单纯学习领导力的弊端

如果大学期间的领导力培养指向的是在学科领域内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学生在专业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有利于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之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如果领导力的培养指向的是在一个组织内迅速成为领导者,则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效果。即便是创新也需要有传承,要有引领,也要有追随。

在大学期间如果只学习领导力,心理定位为领导者,可能会表现出具有领导者的魄力、风范、智慧、能力、指挥意志。如果自己各方面表现卓越,这些特质则容易被他人接受和推崇;如果自己不如别人优秀,而为维护自尊和面子,不能虚怀若谷,就容易给人强势、高傲、咄咄逼人的感觉。

我们往往误读了拿破仑“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 的名言。拿破仑当时说的法语译成英文是“Every French soldier carries a marshal's baton in his knapsack”,意思是“每个法国士兵的背包里都装着一只元帅的权杖”。拿破仑原意是希望士兵们努力,下一个被提拔的元帅就很有可能是努力的那个人,每个士兵都有成为元帅的可能。不适当的翻译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扭曲,“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喜欢搞山头主义,团团伙伙严重,这将滋生散沙文化和分裂文化。

还有一个故事,是一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刚入职一家世界级公司,就狂妄地针对公司的经营战略问题,洋洋洒洒写了一封内容空洞的“万言书”给总裁,还以为自己的“见解”独到。结果总裁毫不客气地批复:“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这就是盲目发挥领导力,一心想出人头地而闹出的笑话。

分析上面问题产生的原因,其实是没有学到领导力的精髓。领导力是解决矛盾的智慧,自己要有盾和矛,才能够应对外界的矛和盾。领导力是变动阴阳、纵横捭阖的智慧。领导力是刚柔并济、阴阳平衡的智慧。只学到了阳刚的部分,而没有学到阴柔的部分,便是没有领会领导力的精髓。正如孟子云:“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在学生时代练就出阴阳平衡的智慧,路径就是既要学习领导力,又要学习追随力。

三、做领导者之前先做追随者

我们观察一个领导者的简历就可以看出:大人物出自小人物,成功者起步于普通人,领导者来源于追随者。做领导者之前先要做个追随者。一个人的领导力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我来干,做追随者。第二阶段是跟我来,做领导者。第三阶段是给我上,做高层领导者。根据领导力发展的三阶段模型可知:领导力来源于追随力。

对于刚刚来到职场的新人,领导力重要还是追随力重要?根据对资深职场人员的调研,他們回答是追随力重要。孟子说:“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贤者在上,能者居中,智者在侧,工者居下,各得其所。而我们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是做个领导者,到职场却发现要做个追随者;在大学期间学习的如何成为下棋的高手,到职场却发现要做个棋子,还可能是一样颜色和形状的围棋子;在大学期间学习的如何砸钉子,到职场却发现要做个钉子,而且还要发扬钉子精神;在学校期间学习的是如何指挥别人,到职场却发现要接受别人的指挥。这种心理落差导致不适应职场环境而跳槽,即使跳槽可以成功,却发现重复了上一个循环所经历的故事,结果出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反差哀叹。因此,大学既要提供领导力教育,更要提供追随力教育[2]。

四、大学如何教授追随力

习主席说:“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辭为经,举足为法。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老师要率先垂范,真正领悟到追随力的实质,一个逆反心很强的老师,也会诱导出学生的逆反心。

我们可以用高铁动车原理解释追随力。传统概念中,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而高铁动车跑得快,不是车头带的,而是每节车厢都有动力,在车头信号的协调下,主动发力,同步行动。车头预示着《道德经》所揭示的领导者的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车厢主动前行,也是追随力的体现。

我们也可以用道法自然的观念讲授追随力。《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人心智与行为的规则,也要效法大自然。葡萄树就是这样生长的,主干上长出分支,分支要尽可能多地结出葡萄粒,葡萄粒要紧紧地把自己与分支连在一起,这样才能够从分支得到足够的营养。同样,分支要同主干紧密结合。如果分支结出一串葡萄后,不再与主干紧密结合,就得不到主干的营养,这串葡萄也就干瘪了。王阳明为了格物致知,格了七天的竹子。我们可以“格葡萄”,并由此提出领导力与追随力之间的关系。分支能够结出一串饱满的葡萄粒,这个能力叫作领导力。分支与主干紧密结合的能力,叫作追随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基因传承者古老的记忆,一旦激活就会产生强大的生命力。《中庸》说:“下位者,不获乎上,其民不可得而治矣”。有追随力,才会获得上司放权、放心、放手。而这三放,就是上司给自己的平台,就是成就自己事业的舞台。大学生不仅仅要学习领导力,更要学习追随力。首先要被社会接纳,然后再改变社会。这样才能够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环境下实现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参考文献:

[1] 吴维库.追随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2] 吴维库.领导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群体创新项目“复杂变化环境下企业组织管理整体系统及其学习变革的研究”(NSFC:71421061,71121001)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及其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7ZDA051)的支持]

[责任编辑:周 杨]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领导力
危机中如何展现领导力
《领导力21法则》
《领导力21法则》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领导力的名与实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改善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措施研究
领导力是“说”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