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阅读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2019-04-16孙冬梅
孙冬梅
摘要:本文以“斯大林模式”知识点为例,回顾了史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探究了如何通过教师的史学阅读来完善该知识点的微课教学建构,同时讨论了在微课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并强调了在微课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学情的把握、价值观的引导和学科素养的自我提升等问题。
关键词:史学阅读 历史学科 核心素养 斯大林模式 微课
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是在探讨历史的过程中理解历史,提升学生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认识。笔者以新人教版必修2“斯大林模式”知识点为例,以微课形式探讨了如何通过教师的史学阅读,汲取教学所需史料和思路,构建一个符合历史核心素养要求的教学过程。
一、史学界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情况
史学界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主要有:沈宗武从落后国家现代化的角度,阐释了“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历史条件、思想根源及具体表现,论述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及弊端,他认为应借鉴比较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方法来研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作用和弊端等;徐天新叙述了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环境,剖析了当时苏联国内和国际环境等客观条件,具体评述了“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表现及影响;美国的兹·布热津斯基尽管批判了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共产主义制度,但他肯定了“斯大林模式”曾经创造的重大物质成就;刘书林、蔡文鹏、张小川肯定了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科学技术和国家实力显著增强,以及在二战期间对法西斯国家的抗击,驳斥对斯大林的全面否定,希望以公正客观的态度评述斯大林的功过是非;陆南泉反对刘书林的观点,强调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彻底改革“斯大林模式”制度性与根本性的弊端;周新城认为,我们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斯大林模式”,更要把“斯大林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建设实验来对待;郑易平、龚成指出,从长远来看,“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实现;高继文提出,“斯大林模式”既有优势,又有弊端,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的成就和问题是由多方面的主观与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交叉综合的结果,不能仅仅归结为斯大林个人或者计划经济模式的原因。
二、史学阅读指引下的“斯大林模式”微课教学建构
笔者从两个方面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微课教学建构。
1.从1928年之前的苏联国家经济状态理解“斯大林模式”的选择
针对“1928年的苏联是怎样的一种局面呢?”这一问题,笔者展示了一则史料:
材料一
问题:阅读表1,从1921年到1927年,苏联农产品的生产情况如何?
参考答案:农业总产量指数持续增长;农业年增长百分比不稳定。
材料二
我国农业发展总速度无疑将比过去几年要低……我国农业发展的总速度实际将是怎样……这将取决于:第一,市场条件。第二,对农业的工具和生产资料,特别是农业机械的供应量……进口缺乏的机器,降低农业工具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从而支持农业发展的高速度……对于向工业提供原料和发展我国出口有重要的意义……——康德拉季耶夫《论苏联农业发展条件的特点及其意义》
问题:①根据材料,影响苏联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参考答案:市场条件;农业工具和生产资料的供应量。
②苏联为什么要推动农业的高速度发展?
参考答案: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为工业发展提供所需原料。
③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苏联为了实现农业的高速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农业集体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教学完后,教师可对学生总结道:“1928年,在落后國家现代化的急迫情绪驱动下,实施农业集体化,可以更好地积累资金,优先发展重工业就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国家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教学意图:从计量史学的基本方法出发,通过多角度审视农业数据,让学生直观地理解1928年苏联农业与工业政策的内在逻辑。
2.多视角、多立场地展示“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材料一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国民收入猛增了4倍,年增长率高达15%……1928年至1940年,电力的年产量从50亿千瓦/小时猛增至483亿千瓦/小时,钢年产量从430万吨增至1830万吨……在大战前夕,苏联的工业产值已占整个国民经济的84.7%。——兹·布热津斯基《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
问题:兹·布热津斯基对苏联一五计划是怎样的态度?
参考答案:肯定了“斯大林模式”迅速完成了工业化的作用。
材料二
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生产飞机13.7万架,坦克10万余辆,大炮49万门……曾经在军事力量上显然是劣势的苏联,飞机和坦克均超过德国1倍,火炮超过3倍。苏联依仗自己发展的实力,迅速集中了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力量。——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急速工业化是否必要?为什么?
参考答案:有必要。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教学完后,教师可对学生总结道:“罗·亚·麦德维杰夫在《让历史来审判》一书中说:‘西方几乎花了二百年的时间才做到的事情……俄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用残酷的方法、坚定的意志实现了,这是现代史最伟大的经济和社会改革。”
材料三
从位于莫斯科的一个中心、一个部去领导国内全部工业,这当然是很难的。那时候,部长应比上帝站得还高,因为他得知道和看到,如库页岛、堪察加、巴库或亚美尼亚在做什么,而这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赫鲁晓夫《同英国<泰晤士报>编辑麦克唐纳的谈话》
问题:赫鲁晓夫看到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计划经济无法及时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
材料四
据统计,1928年苏联国家谷物生产总量为733.2百万公担,谷物征购量为107.9百万公担;集体化后,1929年苏联谷物生产总量为717.4百万公担,谷物征购量为160.8百万公担……1934年苏联谷物总产量为676百万公担,而征购量则为269.6百万公担。——A·诺夫《苏联经济史》
问题:“斯大林模式”的农业生产方面是怎样的状态?
参考答案:苏联国家谷物征购量迅速提高;国家谷物生产总量呈现下降趋势。
材料五
1938年,联共(布)中央、苏联人民委员会和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联合做出的关于整顿劳动纪律的决议指出:企业中的“不安心工作者、懶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苏联党和政府关于经济问题指示汇编·第二卷》
问题:“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劳动积极性不高,给国民经济带来损失。
教学完成后,教师可对学生总结道:“‘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否一定是死结?我们知道,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改革兴国之路,逐渐破除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并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意图:通过计量史学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斯大林模式”既有积极作用,又存在弊端。通过横向比较中国的成就,烘托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三、对微课教学模式的思考
要避免过度强调史学阅读引起的教学误区,教师必须按照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导学生斟酌所用史料和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应明确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有选择性地阅读史料,再筛选史料进行教学设计;其次,掌握学情是基础,学生的史学探究能力直接决定了教师史料选择的方向;再次,史学阅读对提供教学的新视角、新材料和新思路有莫大的益处,但绝不能将学生的思维与价值观弄混,教师仍要坚持正确的教育导向,重视培养学生对党和家国的热爱之情;最后,史学阅读指导下的教学会导致课堂史料数量上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而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把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徐天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史(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刘书林,蔡文鹏,张小川.斯大林评价的历史与现实[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