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研究
2019-04-16王方明刘秀丽
王方明,刘秀丽
心 肌 梗 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 是 冠 状动脉疾病长期发展所致的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性心肌坏死,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式,尤其是对发病12 h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PCI可使冠状动脉及时再通,降低心源性休克、脑出血及血栓发生率[1-2]。但有研究显示,不是所有ASTEMI患者在发病早期均可行PCI,部分患者行PCI后血流灌注量仍不足以维持心肌血供[3]。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心肌细胞合成的天然激素,在心室与脑组织中均有表达,其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及血流灌注[4],是预测心血管风险事件的常用指标[5]。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是人工合成的内源性激素,可抑制神经内分泌异常激活,减轻急性心肌损伤,提高PCI治疗效果[6]。本研究旨在探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行PCI的ASTEMI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8年1月在莱芜市人民医院行PCI的ASTEMI患者85例。纳入标准:(1)连续2个及以上前胸导联ST段弓背抬高者;(2)行CT、负荷试验等检查证实有较大范围心肌缺血者;(3)发病12 h内行PCI直接开通梗死血管者。排除标准:(1)收缩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者;(2)合并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肺源性心脏病者;(3)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300 ng/L者;(4)合并恶性肿瘤或免疫系统疾病者;(5)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血液疾病者;(6)对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过敏者。按照治疗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9.4±7.2)岁;冠心病病程2~13年,平均冠心病病程(7.5±1.3)年;合并症:高血压22例、糖尿病14例。试验组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8.7±6.9)岁;冠心病病程1~14年,平均冠心病病程(7.2±1.1)年;合并症:高血压20例、糖尿病11例。两组患者性别(χ2=0.102)、年龄(t=0.457)、冠心病病程(t=1.152)、高血压发生率(χ2=1.010)、糖尿病发生率(χ2=0.1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莱芜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吸氧治疗,严密监测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行急诊PCI后给予常规治疗,包括使用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或抗血小板聚集,根据患者心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临床症状合理使用硝酸甘油、钙拮抗剂及溶栓药物。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经单独静脉导管给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成都诺迪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050033),以1.5 μg /kg为负荷剂量行静脉推注,随后以0.007 5 μg ·kg-1·min-1连续静脉泵注72 h,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CVP)等生命体征调节药物滴注速度;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改善≥2级,6分钟步行距离>450 m,无明显临床症状为显效;NYHA分级改善≥1级,6分钟步行距离150~450 m,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为有效;上述情况均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7]。
1.3.2 心率、血压、NT-proBNP 治疗前后晨起后检测两组患者心率、血压,并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加入抗凝管中,3 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10 cm),留取上层清液,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NT-proBNP。
1.3.3 心功能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使用CVFD-Ⅱ(H)型心脏功能状态监测仪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LVEF、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
1.3.4 生活质量 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包括生理职能、生理功能、情感职能、日常活动、精神健康、总体健康、社会功能、躯体疼痛8个方面,共11项条目,总分149分,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高。
1.3.5 不良反应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分析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18,P=0.02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心率、血压、NT-proBNP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NT-pro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心率慢于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NT-proBN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心功能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LVEDV、LVESV、LVEF、CO、CI及治疗后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LVEDV、LVESV、CO大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SF-36总分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SF-36总分为(65.9±6.7)分,治疗后为(78.6±9.3)分;试验组患者治疗前SF-36总分为(66.5±6.8)分,治疗后为(94.4±11.2)分。两组患者治疗前SF-36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4,P=0.680);治疗后试验组患者SF-36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76,P<0.001)。
2.5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发生1例冠状动脉急性闭塞、2例慢复流、1例消化道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试验组患者发生1例冠状动脉痉挛、2例消化道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8,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血压、NT-proBNP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heart rate,blood pressure and NT-proBN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血压、NT-proBNP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heart rate,blood pressure and NT-proBN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NT-proBN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组别 例数 心率(次/min) 收缩压(mm Hg) 舒张压(mm Hg) NT-proBNP(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5 101.3±10.7 92.5±8.4 143±19 126±15 96±9 88±8 1 268.4±102.6 915.4±80.3试验组 40 102.1±11.2 83.2±6.9 144±20 108±10 95±8 81±6 1 270.6±103.2 748.6±72.6 t值 0.357 5.596 0.308 6.236 0.563 4.532 0.100 10.003 P 值 0.722 <0.01 0.759 <0.01 0.575 <0.01 0.920 <0.01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index of cardiac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index of cardiac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CO=心输出量,CI=心脏指数
组别 例数 LVEDV(ml) LVESV(ml) LVEF(%) CO(L/min) CI〔L·min-1·(m2)-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5 115.7±7.2 128.5±9.2 56.7±5.1 63.2±6.2 37.8±4.6 41.7±5.2 3.5±0.9 4.6±1.0 2.9±0.7 3.1±0.8试验组 40 116.5±7.9143.5±11.6 57.3±5.2 71.7±7.6 38.5±4.7 46.7±6.8 3.5±0.9 5.5±1.2 2.8±0.7 3.4±0.9 t值 0.488 6.648 0.536 5.627 0.693 3.879 0.000 3.400 0.657 1.947 P值 0.627 <0.01 0.593 <0.01 0.490 <0.01 1.000 <0.01 0.513 0.055
3 讨论
ASTEMI是心脏结构改变、血流动力学异常、神经内分泌异常激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表现,患者入院90 min内若能完成第一球囊扩张则可最大限度使梗死相关动脉再通、心肌梗死面积缩小,进而降低心功能障碍及并发症发生率[8-9]。张克良等[10]研究发现,MI发生后心肌细胞收缩力下降,左心房压力上升,而冠状动脉与主要分支长期处于病变状态可导致管腔狭窄或发生脆性改变,PCI后患者常会出现不同程度周围血管并发症、冠状动脉局部或弥漫性持续收缩等[11],不仅影响血流再灌注,还加重心肌细胞损伤程度,进而诱发二次心肌梗死、胸痛,甚至死亡[12]。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辅助治疗是提高MI患者PCI后效果、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心率慢于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对照组,提示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能有效提高ASTEMI患者PCI后临床疗效,减慢心率,降低血压。研究显示,心功能损伤及血流动力学紊乱时,BNP可在活化酶的作用下裂解为76个无活性的直线多肽和32个活性环状多肽并释放入血,进而发挥心肌细胞保护作用[13-14]。BNP水平升高提示心力衰竭未得到纠正或仍在发展,反之则说明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缓解,而NT-proBNP比BNP稳定性好且t1/2较长,其血清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1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NT-proBNP低于对照组,提示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可有效改善ASTEMI患者PCI后心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左心室是泵血的主要场所,也是心力衰竭的主要部位,使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期间还需重点监测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变化[16]。
随着年龄增长心脏泵血产生的压力逐渐升高,为满足血管通透性、管壁脆性较高患者心肌细胞损伤后机体需求,心肌收缩明显加快,进而导致心脏收缩期的收缩和外排紊乱,即左心室舒张、收缩末期容积变小[1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LVEDV、LVESV、CO大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提示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可有效改善ASTEMI患者PCI后心功能,与王艳[18]研究结果相似。CO可反映心脏射血功能,CI是CO经单位体表面积标化后的心脏泵血功能指标,对衡量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19-2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SF-36总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能有效提高ASTEMI患者PCI后生活质量,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可有效提高ASTEMI患者PCI后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减慢患者心率,降低患者血压,改善患者心功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行PCI的ASTEMI患者心功能保护机制等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作者贡献:王方明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数据整理与分析、撰写论文,并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王方明、刘秀丽进行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数据收集。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