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结构的语言

2019-04-15林萍萍

世界家苑 2019年1期
关键词:食盐科学语言

林萍萍

在科学课堂中,引导课堂教学开展的因素,除了有结构的材料外,还有一种重要的载体,那就是教师的语言。想要提高科学课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因为科学教师的语言,体现出一位科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的途径,也是促使科学探究活动顺利、深入开展的根本保证。“我们使用的语言和措词,反映了我们的思维,而且反过来又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因此,相对于有结构的材料来说,教师的语言也必须有“结构”。科学课堂中有结构的语言是指教师的具有引导功能,能体现探究的层次和科学性,并能够明确指向教学目标的语言。它是能够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典型行为和思维过程。

1 有结构的语言是科学的语言

科学教学中教师语言首先应该具有科学性,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语言,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搞科学”的环境,才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求实和严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1.1 使用专业术语

科学的语言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专业术语,而不应该使用日常用语,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师的语言。如,常常把昆虫的口器叫作“嘴”,把蟋蟀的触角叫作“须”;植物不应叫作“花”或“树”;鲸是哺乳动物,不要叫作“鲸鱼”; 不要把小生命都叫作“虫”。教师在课堂上还应注意区分以下词义:物体与物质、结果与结论,实验与试验,发现与发明,证明与说明,综合与归纳、概括等。

1.2 用词要准确

科学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讲究用词的准确性,而不仅是生动性。如,在描述猫的脚掌时,应该说“猫的脚上有一个梅花状的肉垫,能够使它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很小”,而不能说“猫的脚上有一个梅花状的肉垫,能够使它行走时无声无息”。同时,如果学生使用“蜗牛喜欢吃白菜”、“小猫很调皮”等拟人化的语言,教师应该加以纠正。

1.3 用词客观

对学生的发言、操作进行赞扬时教师要用“正确”“好主意”“也许有道理”等词语,而不能用“真漂亮”“很生动”等情感性评语,也不要对学生用“很聪明”等人格上的赞扬,应就事论事。如果获得的数据不充分而又要进行总结或归纳时,必须要用“也许”“也能”这样的词;如果对肯定的结论,则不要用模棱两可的词。如果其他学生对一个学生的发现不能认同或还需要重复验证,这时,教师的语言应该从实际出发,对时间、地点、实验者进行限定,如“根据某同学的研究……”“从这儿的观察来看……”。

2 有结构的语言是必要的语言

科学课堂出示给学生的材料必须是少而精的,是最简单而且又能指向科学概念的。教师讲得越少,学生自己的发现就会越多。探究活动开始以后,要尽量不面向全班学生讲任何东西,因为那样做会使学生停止探究和思维,迫使学生注意听教师的讲解,不得不将教师的观点变成自己的行为,转移自己的积极思维,取而代之的是被动接收。

不同的探究环节,教师语言的多少应该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在提出问题环节,教师给学生设置一个学习情境,或提供给学生一些材料,让学生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自己提出科学问题。而在证据的交流和解释环节,教师要起到引导、协助作用,教师的语言可能会多一些,可能会和学生进行一问一答或一问几答的交流。

案例一: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中,教师一开始拿出了一个有水的烧杯,然后向里面加盐。“同学们,我把一勺盐放进水中,食盐溶解了,再放一勺,又溶解了,我继续放,食盐能无限的溶解吗?”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很自信地回答“能”,这个回答与老师预设的刚好相反,于是教师又重新问道:“我不停地加,食盐能不停溶解吗?”结果学生的回答依旧和刚才一样,教师没办法了,自己说:“这样不停地加,食盐是不能无限溶解的。”然后展开了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结果,整堂课中所有的结论的得出都是老师在唱独角戏。“食盐在水中能无限溶解”这就是当时学生的前概念。教师要做的是面对这样的学生,应该怎样设计你的问题去引导学生。

若教师设计简洁性的语言,教师可以指导:加一袋呢?加一车呢?把全世界的盐都加进去呢?这样来促使学生的反思。结果就会不一样了。

3 有结构的语言是有明确指向、有层次性的语言

有结构的语言的核心是语言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层次性。也就是说,教师通过语言能够始终把学生引领到探究的路上,让学生能够有“峰回路转”感觉,体验到“柳暗花明”的科学意境。

(1)指向明确。提出一个科学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必要环节。这个科学问题在很多时候是由教师提出的,或者是由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提出的,是整个探究活动的核心,整个课堂教学都是围绕它展开的。因此,这必须是一个明确指向的、封闭性的科学问题。

(2)适时点拨。教师语言的结构性还体现在学生出现困惑时、出现迷惑时,教师要适时点拨,给学生以帮助,把学生带出思维的泥沼,让学生在探究的道路上繼续前行。

案例二

生:我把纸币放在这上面,水能通过。

生:水也能通过滤勺。

生:水能通过任何有窟窿眼儿的东西。

生:不错。你要想盛住水,就要用没洞的东西,像瓶子。漏斗盛不住水,因为它有个洞。

师:那么纸币呢?水为什么能通过呢?

生:我不知道。能给我看看吗?

师:好吧。(学生拿起纸币对着窗子看)

生:它也有洞。瞧,你要是这么看,就能看到许多小洞。

(3)要能体现出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一般包括五个步骤:提出科学问题、作出假设并制订探究计划、获取证据、组织解释证据、交流与分享结果。科学教师的语言要能体现探究过程的这个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并符合当时的课堂实际。

案例三

“你知道了哪些事情”还有什么问题?”

“你想研究什么?”

“你打算怎样研究?”

“谁还愿意说出自己的发现?”

“你能对自己和小组同学在这节课上的学习情况作一个评价吗?”

“谁能完整地说一遍?”

案例五

“你们猜这(里面)是什么?”------猜想。

“你是怎么知道是什么的?”---------方法。

“谁还有其他的发现?”------更多证据、修正解释。

教师的这些语言表明教师并不清楚该让学生探究什么,该怎样让学生参与研究。这样的课堂好像是在编写科学研究课题报告,教师就是课题报告的负责人,学生是课题组成员,而探究并没有真正开展。

科学课堂是体现科学教师教学理念的直接的场所,而教学语言则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教师如果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那么首先研究一个自己的教学语言。

(作者单位:晋江内坑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食盐科学语言
愚人食盐
山东:加强食盐专营管理 打击涉盐违法犯罪行为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愚人食盐
我有我语言
科学拔牙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