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政策浅析

2019-04-15王智敏

神州·上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乡村振兴战略

摘要: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这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乡村振兴战略,是针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农村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最广阔空间这一事实而做出的重要抉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以特色文化为引领,以城乡融合为依托,以复合产业为支撑,以法律制度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重点在于,开拓投融资渠道,健全投入保障制度;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城乡互动融合;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挥集体经济引导力;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政策浅析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一)社会转型

2016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4%,以城镇为主体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形成,标志着我国由“乡村中国”进入“城镇中国”的新时代。在新时代如何推进“四化同步”,实现全面现代化,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破解时代难题:

1.城市病问题。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空间狭隘,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2.空心村问题。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我国一些地方的农村开始加速凋敝,村落断壁残垣,农田荒草丛生,大量“空心化”、“空巢化”的村庄涌现。

(二)消费转型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急剧下降。2016年,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接近富足标准。过去,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温饱问题,但是当恩格尔系数低于30%以后,人们开始关注除了温饱以外的更多问题。

1.人民更加关注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现在消费者更为关注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倾向于购买营养、绿色、安全的品牌农产品。

2.人民更加关注休闲、旅游、健康、养老。走进乡村、亲近大自然、体验田园农耕生活的乡村旅游正风生水起,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正是针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农村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最广阔空间这一事实而做出的重要抉择。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1.以特色文化为引领

中华民族延续幾千年的农耕文明传承至今从未中断,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内涵丰富多彩。乡土文化深深地流淌在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魂”与“根”。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必须以文化为引领,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厚重底蕴和现实价值,发挥其在塑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民风淳朴的人文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之中的核心作用。

2.以城乡融合为依托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国家现代化发展思路引领下,城乡之间实际上处于一种严重的不平等状态,人力资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单一流向地由农村被吸纳到城市。这种严重的失衡不仅造成大量农村的衰败与消亡,也引发愈来愈严重的大城市病。城镇化必然要伴随着农村的衰败与凋零吗?面对这样的疑虑,越来越来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衰败的乡村烘托不出繁荣的城市,城乡之间的落差越大,引起的社会问题就越突出。实施乡村振兴首先必须摈弃以城市取代农村的不平等城乡思维,建立城乡价值相等、功能互补的城乡融合互动发展理念。

3.以复合产业为支撑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现代科技与农业相结合,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提高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推进互联网+农业,构建农业生产、经营、销售的现代化体系。同时必须跳出长期形成的农业一产化思想束缚,充分认识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实现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把乡村打造成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诗意故乡。

4.以法律制度为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把法律和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贯穿其中,为乡村振兴提供完善的法制保障。要坚持法治引领,立法先行,从法律层面对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范和约束;实施乡村振兴,政策支持是根本,制度创新是出路,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为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浅析

1.开拓投融资渠道,健全投入保障制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必须保证资金来源,构建财力保障机制。财政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性工具,要坚持把对农业农村的财政支出作为优先保障领域;要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农村农业的水平;坚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理念,调整和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拓展投融资渠道,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2.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城乡互动融合

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引导人才、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互动融合。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加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覆盖;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推动实现多层次,多元化、产业化的农村养老服务格局;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持续改善农村生活居住环境,为城乡互动融合和农村发展第三产业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3.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挥集体经济引导力

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统一经营层面积极发挥作用,以承包地的“三权分置”为契机,激活以土地为主的资产要素流通,引导农民经营权入股集体经济,并开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和联合。通过资产资源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加快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4.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自治为核心,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保证村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以法治为保障,体现了乡村治理必须以法治为根本的精神要求;以德治为引领,体现了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在育人、化人方面的巨大作用。

课题项目:本课题为秦皇岛市社科联2018年立项课题 立项编号:201807285

作者简介:王智敏(1972—),女,河北邯郸人,研究生,副教授,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