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方法探讨
2019-04-15黄美英
黄美英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关键阶段,在小学数学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如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注重学生优良学习习惯的培养,切实保障小学数学教学的高质量与有效性,是当前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教育政策对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对策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注重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的进行训练和培养,为他们今后的顺利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一、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师在教学之中要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想方设法唤醒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就必须激活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常言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换言之,兴趣也是求知最好的教师。只有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对任何知识点都爱问个“为什么”、“是吗”、“怎么办”的刨根问底的探究态度,才可以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保持不断思维的状态,所以,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主动提问的机会。
比如在学习《比的认识》之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进行示范质疑,认识“比”有什么意义?需要怎么读与写呢?又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呢?这样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养成质疑的习惯,为学生顺利学习数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后,还要让学生在正确的地方找疑点。当预习完“比的认识”之时,学生会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吗?生活中能用到“比”的知识吗?之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观察与讨论,再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共同去探究和解决问题。当学生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之时,自然便掌握了“比”相关的知识,为学生的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学生倾听习惯
倾听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一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在上课时,通过倾听教师和其他学生关于知识的见解,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与自己的认知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不只是单纯的“听”,还要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和记录,这样才能够达到认真倾听,提高自我的目的。教师想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要学生愿意听、认真听,教师首先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感兴趣。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引导学生将倾听与思考结合起来。一边听讲一边思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第三,引导学生将倾听与笔记结合起来。结合笔记,将听到的知识记录下来,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和记忆。
三、养成归纳梳理习惯
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仅需要会学、会解题,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总结归纳的能力与习惯,如果学生能够养成归纳的习惯,那么可以通过归纳的过程,及时反馈出未掌握的信息,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
比如在学习《简易方程》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些练习题目,如:30-x=20;3x÷3=18÷3;3x=30 等,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之后进行归纳,区分题目间的异同是什么?引导学生自己做出分析与归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从练习题中理解、归纳,使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区别出了三个不同的概念,久而久之,便可以使学生在每节课后都养成归纳与梳理的好习惯,成功的构建了丰富的知识体系。
四、训练数学语言习惯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关于概念、法则的用语,要求学生用数学用语,简明、准确的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考查学生理解的程度,以便在学生叙述中纠正他用语的错误,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完后,还要统一到课本语言上来。如要学生总结关于分数的意义: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学生在叙述时常常丢掉“平均”两字,这时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面画着几个圆,其中一个圆平均分成 2份,另外的圆多分成不等的 2 份。引导学生观察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分成若干份”与“平均分成若干份”的不同。然后让说错的同学重新叙述。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定义(法则)本身,又能理解表述这一定义(法则)的书面语言,而且自己还能准确地讲述出来。学生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得到了操练。
五、培养认真检查习惯
作业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关键环节,作业的布置主要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记忆时间有限,利用作业进行巩固是最好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检查作业的习惯,这样能够减少不必要的错误,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在作业检查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检查解题过程、解题结果,还要检查错别字及多字、落字。在解数学应用题和计算题时,很多学生不写“解”字,这在作业检查的时候应该多加关注。
总之,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逻輯理论和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拥有独立的思维、思考能力,真正有效地参与学习对于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培养和重视,需要真正保证践行并保证有效落实,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有效晋升。
参考文献:
[1]朱雅晶.浅析如何培养良好的小学数学学习习惯[J].小学教学参考,2011(24):66-66.
[2]赵福霞.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读与写,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