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其身,济天下

2019-04-15曹嘉滢

神州·上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知青总书记习近平

谈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跳出很多词:中国梦、反腐、第一粒扣子……,和这些词语交织在一起的,是习总书记在各种重大场合亲和却又说服力、沉稳却激励人心的发言。他创新,他为人民服务,他稳重,他平易近人,他有魄力,他有能力。——这是我对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的印象。而在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我心中习总书记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也更加容易接近了,透过文字,我好像穿过了受采访者的重重回忆,越过了四十几年的光阴,看见在那个名叫“梁家河”的小村子,有一个“后生”,他高高瘦瘦,却有一股韧性和干劲,他踏实肯干,他博学沉稳,他在黄土地上度过了人生中宝贵的七年知青岁月。

孟子曾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也就是老百姓都能得到好处。而习近平,却始终都是“善其身,济天下”。知青时期的习近平,由于父亲习仲勋被卷入“文革”批斗,被划为“黑帮子弟”,入团难,入党难,可谓是“穷”,而在这段困顿的日子里,他不仅提升了自我,更是为当地的群众做了许多事。我想,“善其身”,于他是一种习惯,他爱读书,爱探究,不怕苦,不怕难,勇于探索新事物,喜欢和周围的人交谈;“济天下”,则是温和稳重的性子、真正为每一个人着想的品质,还有骨子里的为民众做些实事的希冀。

“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从中另有天。”我以前明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字面含义,却没有领略字句中落到实处的深层内涵。知青时期的习近平,十几二十岁的年纪,却已经经历了这些。知青上山下乡,同农民一起生活,一起做工,他们从遥远的大城市来,习惯着去吃糠团子,去睡满是跳蚤和虱子的炕,他们学着砍柴、做饭、做农活、做基建……若是不下乡,或许他们永远不知道还有同胞过着这样苦的日子。七年的知青生活,让习近平有了更大的决心去帮助底层群众过上好日子,而他也的确这样去做了,在其他知青陆陆续续因为当兵、招工等等离開农村的时候,习近平却留了下来,当了村里的支书,带领村民修沼气、修厕所、打井、建立代销点……,事事落在民众福利的实处,为村里作出许多的奉献,直到被推荐到清华大学读书。“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习近平这样说。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这句话用来形容知青时期的习近平十分贴切。在条件艰苦的陕北农村里,城市里来的习近平努力地适应。当时因着“黑帮子弟”的身份,稍有不慎也易遭人言语。而他却从容地应对这些难处,不改心性,友好地和他人相处,认真地做自己的事情。他白天卖力做工,晚上就着煤油灯看自己从北京提过来的书,充实而又恬淡得生活。而在一同来插队的知青一个接一个地找到“出路”离开时,他依旧不慌不忙,读书、做事、递交入党申请书,一步一步地按自己的理想去做。说起他在农村待上七年,或许有人不理解,但他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在他的内心,自己早已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扎了根,而他想让这土地上的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挨过饿,劳过骨,经历过许许多多的难处。在他担任村里的支书后,也是事务繁杂。这样多的困难,反而成就了他的人生。这段经历是宝贵的,既磨练了他,又让他从底层的体验中学到了许多。而责任下的压力,又让他培养了能力。

我从书里访谈的字里行间,看见的就是这样一个青年习近平。他用他的品质和能力,赢得了梁家河村所有村民的信任和爱戴,他用他广博的知识和善于言谈的魅力,吸引着周围的人,也吸引着隔着书本纸张的我。四十几年的时间过去,当年那个“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待的时间最长”的知青后生,已经成为了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去谋划人生、创造历史。”知青时期的习近平做到了,我们也要努力去做到,这便是读完全书内心震撼感动过后最大的意义。

作者简介:曹嘉滢,女,湖南邵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6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知青总书记习近平
难忘知青岁月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总书记的告诚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
难忘的知青往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