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19-04-15王绪成于加青
王绪成 于加青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寓教于乐”的内涵及条件,着重论证了“寓教于乐”在教学中应用的两个着力点:乐师和乐业,并提出解决办法,最后提出运用“寓教于乐”应注意的问题,反对并避免“寓教于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运用中的庸俗化。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课;寓教于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1-0187-02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相比其他学科不易受学生欢迎,甚至被忽视,以致其实效性大打折扣。除了受思想政治学科理论性、抽象性等特点的制约以及社会评价机制缺陷所产生的负效应和师生的片面性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外,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滞后,也是严重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完成的重要瓶颈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本文得出结论:“寓教于乐”能有效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是克服这一瓶颈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方法照顾大学生的接受特点和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规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运用,会极大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对“寓教于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寓教于乐”的内涵及实施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凸显在使学生崇尚美德,认同并践行主流价值观,匡扶正义,相信并遵守秩序和法律,应促使受教育者接受文明、提高素质。教的这种实效性的实现,如果通过乐的手段,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具体形象,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所以,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进头脑)是“寓教于乐”的最终目的,而乐仅仅是手段之一。“寓教于乐”强调的真、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化转化为个体感性的愉悦才能被有效接受,即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样是形式与内容的美的统一融合。
当今社会畅通的信息、发达的科技、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技术,使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有条件采用各种形式的艺术手段、技巧和方法,采取不同的载体、媒体,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大学生在“乐”中悦纳知识和思想,使教学实效性得以实现。
二、“寓教于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两个着力点:乐师和乐业
乐师是“寓教于乐”前提条件。“爱其师,信其道。”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初现端倪,自我意识逐步增强,自主要求趋于强烈,在他们的心目中,大学教师不该是学究气十足的“教书先生”,而应是“学识上的导师、做人上的表率、心理上的医生、生活中的朋友”。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转变观念,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学习主体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其次,有努力成为T字形人才,即专业知识要深,其他知识要广,才符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老师,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对你执教的課程感兴趣,产生学习动力。这就需要教师具备高尚师德、精湛业务、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热爱学生等综合素质。
乐业,即培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是“寓教于乐”的核心内容,其实质是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采取积极的态度,自觉地接受教育,从让我学变成我乐学。怎样培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是教师核心任务。
1.巧设问题引导是动力。笔者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即根据所讲内容设计问题,然后逐步思考、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些问题一般针对教学内容的特征和学生心理特点,在每个专题开始或结束后提出,用他们最关心的话题或最感兴趣的材料引出教学核心课题,这样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和转移他们的注意力,顺着教师的思路,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堂教学,并长久处于兴奋状态,践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理念。
2.歌声与微笑贯穿始终,是兴趣持续的粘合剂。思想政治课枯燥无味的感知认识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熟视无睹的态度都不易改变,故有些学生在课堂上难以高度和持续集中注意力,主要表现为熟视无睹、打瞌睡、看杂书、玩手机、表情木讷等一些不良表现。在这一情况下,教师适当安排的歌声与微笑就成为消除他们疲劳和分心的良方。
歌声是通过教师的设计和巧妙穿插来“寓教于乐”。微笑包括教师的笑,也包括学生的笑,教师的笑是引子、是砖,学生的笑才是玉。这就要求教师不论有什么烦心事,都不能带进课堂,一旦走进教室,就该打起精神,笑对学生。当然,这种微笑同样会换来学生的心领神会。沐浴在如春风般的微笑氛围中,自然能够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拉近心灵距离,化解隔阂,消除疲劳,提高兴趣,最终有助于师生积极、主动合作,协同完成教学任务。
3.引起共鸣,画龙点睛是关键。“寓教于乐”是师生同“乐”,最高境界就是共鸣。在备好课上下功夫,挖掘出能打动学生的元素,尤其挖掘情感因素,这是引起共鸣的基础;把抽象理论引向生动实践,将一人说教变成众人互动交流,这是关键。核心是一句话: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课程演讲、课堂讨论、辩论会、社会调查的增多是具体体现。
4.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锦上添花是保证。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很强且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如果教师一味的理论讲授,肯定引不起学生的多大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尽量利用和创造更多的直观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诸如手势、代表人物的方言、直观教具(如粮票)、电影、幻灯、图画等。当然,有条件的前提下,教师既可以走下讲台走入学生中间,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田间、工厂、社会,那里才是兴趣之源。
三、正确处理教与乐的关系,防止“过犹不及”,反对把“寓教于乐”庸俗化
通过“寓教于乐”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如果忽略甚至割裂教与乐的关系,哪怕多走一步,就会把“寓教于乐”庸俗化,真理变成谬误。避免“寓教于乐”庸俗化,就必须反对:
1.把乐当作目的。“寓教于乐”方法的运用中,“教”与“乐”融为一体,乐是手段,教才是目的。“乐”是对“教”的情感体验,“教”是教育意义、教育效果的实现。如果寓教于乐时忽视教育目的,把“乐”看作孤立的情感体验或经历,将“乐”与“教”割裂开,把乐当作教育目的,比如光讲笑话或讲的笑话离题万里,甚至为了强化乐的噱头而把自己家庭婚姻的曲折搬到课堂以娱乐学生,这种光有“乐”淡化“教”的做法,颠倒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本末倒置,必须反对。
2.“满堂乐”现象。良好的教学技能是通过对教学的反思形成改善实践的一般性能力,使其实践意义得以彰显。“寓教于乐”中的“满堂乐”就是一乐到底,整堂课光有乐,没有教,更没有思,把思想政治课堂变成游乐场、游戏场、电影院、杂剧院等。为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乐趣,在课堂上适当播放相关的电影、录像材料是必需且有益的。但全堂或大部分时间播放多媒体课件或录像片,实践教学让学生沉湎于机房玩游戏而放任不管,这就成了“满堂乐”,不但没有任何教学效果,最终也会导致“乐”没有持续性。这是对“寓教于乐”技术化、简单化的理解,必须反对。
3.教学内容的“弱智”化。教学内容的优劣决定教育效果的好坏。“寓教于乐”集知识性、教育性、审美性品质与幽默、风趣、活跃的氛围于一体。教学内容的“弱智”化,就是打着“寓教于乐”的旗号,用低劣内容来戏耍学生。比如课堂上,教师尽用些“幼稚”、“弱智”、“无聊”、“空洞”甚至“恶心”的内容彰显内容之奇,迎合学生的猎奇心。这些内容无需学生思考,更无价值,把“娱乐”变成“愚乐”、“益智”落实为“抑智”,教学内容的肤浅媚俗与平庸彰显殆尽。尽管这些内容能满足部分人的猎奇心理,获得笑声与掌声,但也只能乐一时,不能“乐一世”,而且教学内容的“弱智”化没有任何教育功能。
总之,思想政治教学中实现“寓教于乐”,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必须把握教与乐的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愉快学习,激发出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因素,才能实现让学生正确把握理论思想、优化行为的目的。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雍也[M].
[2]王侃.“寓教于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1,(4):114-116.
[3]王彦威.慕課模式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5,(35):107-109.
[4]李艳红.运用情景教学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思考[J].党史文苑,2011,(6):78-79.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Entertaining and Teach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WANG Xu-cheng1,YU Jia-qing2
(1.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nan,Shandong 250031,China;
2.Dong'e County Experimental High School,Dong'e,Shandong 2522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onditions of "teaching in joy",this paper emphatically demonstrates the two key poin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 in joy" in teaching:musicians and music workers,and puts forward some solutions.Finally,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 through education",and opposes and avoids the vulgarization of "education in pleasure"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colleg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Education in 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