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视域下的探究性教学实践与反思
2019-04-15甘维柱
甘维柱
【关键词】 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羧酸;酯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4—0125—01
探究式教学关注如何构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把学生的有效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立足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权利,每步探究让学生先尝试,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一、科学分析学生的学情,找到学生的认知起点
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是认识乙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及性质。根据这一要求,我做了深入的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由于之前在必修2的教材中已经初步学习了酯化反应的相关知识,所以我将酯化反应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同位素示踪法介绍酯化反应的原理。而乙酸的酸性学生在初中就有所了解,但初中学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缺乏感性的认识,加之酸的相关实验难度不大,操作也相对简单和安全,因此,我将乙酸的酸性学习设计为学生探究实验,即先讨论设计探究方案,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点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作用旨在突出一个“导”字,即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乙酸的酸性及酯化反应的应用在生产生活中处处可见,结合生活常识来学习本节内容,会激发学生更高的热情,让学生体会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我在教学中重点抓好课前准备,一是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金昌周边醋的品牌及其衍生产品以及食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为新课的开展打好基础;二是课前指导学生对酸的通性、如何通过反应比较酸的酸性强弱等相关知识进行了有效的预习,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做好了铺垫。
三、科学分析教材,找到学生思维的困惑点
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疑问是思维的先导。在课堂教学中,要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中发掘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激思激趣”,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启动学生思维的激活点,进而引发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并且不断变换设疑的方式和策略,使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得以维持和强化。
由于本节所学内容在初中有所涉及,教材难度并不大,所以我将教材内容处理为以学生的探究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从两个环节入手:合作探究和动手实验。将乙酸的酸性的设计方案以合作探究的方式交给学生完成,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问题引导下的主体作用,在探究中训练了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对乙酸酸性的验证实验,我采取学生分组实验的方式,根据前面讨论的设计方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有限的药品在小组内完成相关验证实验,并进行小组总结归纳,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在对乙酸酸性进行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明确了乙酸的酸性的相对强弱,这样,课本练习题中的科学探究问题学生会很快讨论设计出较为合理的方案。
四、合理使用生成性资源,关注思维的转折点
对于课堂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要及时得当处理。在学生做乙酸酸性验证实验时,有两组我给了醋酸钠溶液,两组给了氢氧化钠溶液,这两组学生对这些药品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有醋酸钠溶液的两组学生一组向醋酸钠溶液中加了酚酞,另一组没做任何处理;有氢氧化钠溶液的两组学生一组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了酚酞后再加醋酸,另一组是向醋酸中加了石蕊后再加氢氧化钠。对于这种不同的细节处理其实表现出了学生对于乙酸酸性的不同理解。其次,在做乙酸与金属镁的反应时,两组同学除了能看到产生气泡之外,都注意到了试管发热的现象,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对于探究乙酸、碳酸和苯酚酸性强弱的实验方案中,有的学生没有考虑除杂问题,而有的学生就能注意到杂质对实验结论的影响,这是难能可贵的地方,也是让我比较惊喜的。这些课堂新生成的资源都能表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究,而且还有创新。
本节课从生活中常见的有机酸导入,贴近生活,学生很容易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又穿插了用醋除水垢、家里醋的保存方法、如何炒菜更香、常吃的水果为什么很香、酒为什么越陈越香等生活常识,同时我还让学生在课前和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金昌本地醋的品牌及其衍生产品,了解粮食酿醋的基本原理和过程等等,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用所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让學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编辑:张 昀